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301#

今之治经者亦众矣,然而买椟还珠之蔽,人人皆是。经所以载道也。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不仅读经书如此,读任何一种文物,都不能为读书而读文,那就成了文字表面意义上的“读书了”而不是真正的“读书”。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去读,去感受书中的内涵。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为兴趣而读书,就因如此,所获得的感悟也是颇深。
TOP
302#

我们从幼儿园到现在的大学,学习了十几年,相信每个人都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论语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重要的是,为我们自己要从学习课本知识中脱离出来,将所学的知识或者方法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TOP
303#

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掌握其中的规律,按规律做事,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优异的成果。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性,每个人也应该有适合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但还是有一些普遍性的规律是适合每一个人的,比如专心致志、不骄不躁、尊师重道、温故知新等。
TOP
304#

“智”就是重视教育中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科学精神等。孔子说 “知者不惑”,我们要坚持仁和智统一起来看待,倡导“智”的精神,追求“智”的增长,并坚持养成民族特有的重视文化、尊师重教、务实求真的品格。
TOP
305#

学习首先要有一颗想要去学得心,有学习的热情。然后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也是要讲究方法的。在今天这个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自主学习。
TOP
306#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我们身边的学习达人也有很多,但是,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我们不能照搬别人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可能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会失败会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顺利,但只要最后可以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就好。
但我们还是可以多多听一下别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用这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带自己好好学习,事半功倍。
合理安排时间,过充实的大学,不给自己留遗憾。
TOP
307#


思维的模式不应该被局限,因该是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只有强化训练,就是多动脑筋,人生才能看到自己的困惑,只有接纳困惑,才能创造巨大的思维方式。
其实,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方法都不一样,但我觉得,一个让一般智力的人,搞懂搞明白,就是最好的。像我一样搞不动我就从最简单的基础开始,所幸是的这段时间的,我看的书都与这个有关。
心理学,人性的差异,感染力,色彩心理,物种起源,等都是跟人性有关,
TOP
308#

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学习和教育的方法,他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生活习惯来区别地教育,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在历史漫长的发展中,教育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前面说过,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但是有的人学习的东西会很完善、或者说至少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呢,有的人学习可能一辈子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者说有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的方法问题。
学习的方法不尽相同,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我不是一个能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人,所以长时间的学习和死记硬背肯定不太适合我,我在学习中是有自己的方法的,我不会硬着头皮学习,会在我想做的时候及时学习,但是这样一来很有可能长时间都没有兴趣,所以这个之外,还需要定时定量的学习,以及及时的反省和纠正。
TOP
309#


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理念,即致力于发展、构造素质教育这一宏伟蓝图。于是就有很多人提出来,要为孩子减压,但是事实是减压容易增效难。因材施教却是是一种很理想型的方法,但是这个方法也是需要很多的前提作为强有力的基础的。并且是有一定的限制和代价的。
   首先,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国的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很多,去掉中学大学中有自觉意识的学生还有很多,相对来说教师的压力就会很大,并且面对生涯压力,家长厚望,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是很难到做到所谓的因材施教的。统一的高标准,无疑使相对来说符合实际且较为有效的方法了。
   其次,因材施教需要摒弃之前的所谓“全能“的教育思想。全能是一种很难甚至是不可思议的能力。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发挥他的长处,使他在某一方面更优秀,并且这一点需要家长足够的耐心与眼光。
    除此之外,针对文章当中提到的“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这一句的翻译为“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资质。资质差的就培育成低一级的人,资质好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被遗弃的人”,笔者认为这句话的翻译,有失偏颇。因为,每个人得资质都是不一样的,根据个人的资质进行教育,就不该会有低一等或者高一等之说。就好像《阿甘正传》中的阿甘,他就是把他自己的资质(善于跑步)发挥到极致,因此他可以在学校的比赛中获得胜利,因此他可以在战争中成功的逃脱还救了他的战友。
   针对学生,不管面对多大的升学压力,都不可以失去求知欲,要在紧张的升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明白学习不为功名利禄,不仅仅是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找一份好的工作,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是只要你还或者并且想要自己生活的更好,就要去做的事情。
TOP
3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我们谁都知道,脱口而出,但这句话我们却不怎么去实践过。我们经常抱怨自己文笔不好,没有才华,但我们既不去练习文笔,也不去阅读书籍增加自己的内涵,只是站在那里羡慕别人的好文笔,抱怨自己的拙力,何谈进步呢?
     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对我们讲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要求我们看书不仅仅是一句一句的看过去,而且书中的字都要认清,口到要求我们遇到精彩的文章或诗歌应该要背下来,念书能使我们懂得其文法的结构和其他关系。心到就是要懂得每一句每一字的意思。“手到”就是要求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随时做记录,可以抄录备忘,可以提要,可以记录心得,也可以参考诸书而融会贯通,作有系统的文章。胡适曾说过“我们平常所吸收进来的思想,无论是听来的或者是看来的,不过是脑子里有一点好或坏的模糊而又零碎的东西罢了。倘若费一番功夫,把他芟除的芟除,整理的整理,综合起来作成答记,然后那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想,就永久留在脑中,于是这思想,就属于自己的了”
      读书的理想境界应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读书的理想方法应是“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的理想心态应是“为学作事,忌求近功;求近功,则自画气沮,渊源莫极”。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努力向这些方向靠拢,踏踏实实地努力成为一个又精又博的读书人。
TOP
3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对写作是有很大裨益的,在思想上,我们可以从书中懂得世间各方面的真理、人生各样的真相,在技巧上,我们可以从古今各大家的文章上学得他的词句的美丽和风格的韵味。
     读书要多看我们喜欢看的书,多看值得多的书,同时我们应有属于自己的系统的读书方法。读书的时候要注重书的选择,思考一下这本书的内容是否为我所需要,值得读的书千万册,人的心智是有限的,我们要尽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的时候给自己限定一个期限,在一定时间内读完。读书的时候,决定是要精读这本书还是要略读这本书。读完书以后,书中的内容应了然于心,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图表帮助自己记忆,同时要摘录书中要点,自己也可以作评论,作感想。读书要专心,“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不能一会看这个,一会看那个,徒耗时间,一无所得。读书不能半途而废,要有毅力,不能忽作忽辍。读书不能死读书,要勤于反省,多加考证,要思学合一。另一方面,我们应懂得一些文学原理,懂得一些文学评论的方法,进行细嚼慢咽的读书法,这是进行精读时的方法。
     除了自己所学的专门学门,别的方面的学问知识也很重要,又专又博才是一个读书人要努力的方向。多读其他方面的书,才能有实在的见识,知识的根基才会牢固。读一些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学,天文学等方方面面的书籍,懂一些天、地、人、物的历史和现状,这样才会知识牢固有根基。
TOP
312#

在学习之道这一点上,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
一是要探索学习的方法,不能被动地学习,要主动地去掌握学习的方法,抓住能够串起学习一整个过程的“链子”,才能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与效果。
二是要不断学习,追求知识的道路是无止境的,不用说知识的领域自然是非常多的,更何况每个领域都不可能到达自己领域的顶峰,当代的知识也有其各自的局限性,要秉承着不断学习的精神,虚心求教,永远保持一颗初学者的热情去探索知识,才能尽可能学习到最大限度的知识,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TOP
313#

孔子本人更是因“好学”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这正是孔子以学为乐,好学不倦,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知之者是被动接受,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如果说好之、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那么“好问”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了。孔子认为,不懂不要装懂,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我们要乐于学习,以学为乐,学习是进步的关键!
TOP
314#

一切伟大的东西都是淳朴而谦逊的,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虚怀若谷,虚心求教是人进步的阶梯。学习他人的长处,以人为鉴,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为学之道,厚积而薄发,谦虚而上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TOP
315#

荀子就曾说过学习之道,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