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415161718192021»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学习之道 [复制链接]

256#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作为老师,不能一味的灌输知识,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己学习。
TOP
257#

关于学习的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要求学生学习四项内容:“文化典籍,社会实践,忠诚的品德,诚信的秉性。”我认为,孔子对社会实践的教育,比我所受的二十多年的纯理论教育要先进的多。对文化典籍的学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也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是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说:“弟子们为何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情感,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与人交往,可以抒发怨恨。在近处可用来侍奉父母,往远处可以用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了解自然界中那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关于学习的价值。子曰:“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孔子说:“爱好仁德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愚昧易欺;爱好智慧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放荡;爱好诚信的人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伤害自己和亲人;爱好直爽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爱好刚强的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狂妄自大。”如此看,学习还能治病。
      关于学习的最高境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学会用《诗经》里那种抒情方式来激励志气,学会用礼仪的方式来作为行事的立足点,学会用轻松快乐的方法来成就大事业。”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对于学问,懂得学问的人,不如爱好学问的人;爱好学问的人,又不如把学问当成快乐的人。”
TOP
258#

何为学习之道?学习之道就是:因材施教,启发教学,博专统一,虚心求教,温故知新,循序渐进,熟读精思,重在心悟,读无字书,专心致志,尊师重道,勤奋学习,切忌浮躁。如果想要做学问,做好学问,切记这十三点学习之道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一名老师,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这直接的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性格和学习的积极性。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们传道、授业、解惑实为不易,我们作为学生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尊师重道。做学问是一定要切忌浮躁,循序渐进,专心致志。古今中外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所有的知识,所以说我们学会循序渐进,同时有很多人想的是如何通过学习获得怎样的功名利禄,使人们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中,这是做学问的一大禁忌。
在学习的时候肯定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学会虚心的向别人求教。在学到知识后,不能就把它放在一边,要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因为在你复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悟,会从中体会到更深层的内涵。
做学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觉得他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只要真正的掌握了这些学习之道后,你就会在做学问的道路上得心应手。
TOP
259#

圣人施行教育,必须依据各人的资质。资质差的,就培养成低一级的人才;资质好的,就培养成高一级的人才,不会有被遗弃的人
TOP
260#

因材施教并非是要(也不可能)减少学生的差异。实际上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TOP
261#

《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后明王廷相在《慎言•见闻》中写:“学博而后知要,事历而后知要”,博专统一的思想同样对当今教育界不甚肥沃的土壤的有重要意义。“分数导向”的教育思想深埋于众多家长和老师的心中。家长望子成龙,学校则希望通过高“升学率”打响名气,赢得更优质的生源。这一切都是诱发“专”的温床,无论题目题型怎样变化,主题思想就那么几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屈从于老师的打分笔杆下,他们的思想变得单调肤浅、空洞而无物。放眼整个社会,堂堂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也让我们深思。如果我们平时能不满足于望到头顶那一隅的天空,而是勇敢的走出去看看别人的生活,多看多听多学,就不会被自己的狭窄知识面捆住脚步,争取到更广阔的平台发展自我。
TOP
262#

    古代有寒窗十年,到如今,我们读书的年月更是增长,在这些年月里,我们都在学习,学习知识,学习经验,学习生存之道,学习为人之方,相应的就有了学习之道。
    学习得多了,就也可以总结出学习之道,这是从“学习”中学习到的。对于老师,教导学生要因材施教,每个人的优势不同,潜力也不同,就像千里马用平常方法来教导,也成不了大器,普通马教导它千里马的知识,却没有像千里马那样的体魄来支持它的学习,因材施教看起来简单,也是不那么容易做到的,这应该是所有老师都应该追求做到目标了;老师还应该启发学生,启发教学,老师教导学生是外在促进学生学习,到底学到些什么,只有学生自己清楚,应该让学生自己有学习兴趣,从而自己学习、自己探索,那么这个学生的学习空间才是广阔的。对于学生,则应该勤奋学习,虚心求教,勤奋学习让自己充实,不虚度光阴,遇到不会的,求教老师、求教同学以及自己查询解答,这样才是在学习;熟读精思、循序渐进、博专统一、温故知新,读书是学习的主要方式,把书读透,温故知新,会有很多收获的。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学生尊师重道,学习专心致志,会让老师也充满教学的欲望,而老师也不是停滞不前,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更是为学生做了好榜样,学习是相互的,进步是共同的。
    当然,学习并不止是书本上的,那些前人之经验,总结出来的道理,更是我们应该学到理解到的精髓,它教会我们做人交友,行走社会的各方面的智慧。
    当今时代,学习的人很多,但是学到知识智慧的人却很少,受到西方影响,拜金风气太浓,整个社会风气浮躁,戒骄戒躁也成了当务之急,金钱是买不了智慧的。而当代大学生,因为电脑手机很是普及,看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殊不知他们错过了最轻松最丰富的读书时光,当我们步入社会,生存各方面压力剧增,很难有这样安静的环境再来静心看书了。读书学习,读的书可以是方方面面的,这样学到的知识面很广,这些沉淀的智慧会转化为我们的气质,会使我们整个人生获益良多。
    学习之道一直是人们都在探索的问题,它的内容也会在将来更加丰富,相信会使更多的人爱上学习,乐于充实自己的智慧。
TOP
263#

我想对这个版块的学习特别是对于循序渐进这个内容发表些自己的感想,看完“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它的大意是说如果不获得前面的知识,就不能去寻求后面的知识;不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能理解另外的问题。还有“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读书的方法,最好是循序渐进,达到精微之处。我认为现在的人们都太多戾气,太急于求成了,常常忽略的事物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常常希望“一口吃成个胖子”,对于各种速效速成都太渴求。我认为,我们,活在当下,应当仰望星空,但毕竟再大再亮的星星也不是触手可及的,还应该脚踏实地,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来,坚持,努力下去,循序渐进,拥抱成长而并非是一定成功。
TOP
264#

        “我们全都要从前辈和同辈学习到一些东西。就连最大的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这是歌德的一句名言,学习的重要性已经不需要再强调,人这一生都离不开学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学习需要坚持不懈,学习的确不是轻松的事情,中途放弃的人也有很多,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坚持、努力,一定会获得不错的收获。即使天赋不如别人,只要坚持不懈,也会成功。
TOP
265#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思就是,广博学习又能志向专一,向别人请教又勤于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快速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纸化阅读,很少有人能拿起一本书静静的阅读,静静的思考和学习。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多读书,多思考。
TOP
266#

学习应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很多东西不是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的,如果有了问题不去请教师傅,只是憋在心里不懂装懂,那不仅知识没有学扎实,也容易产生自满、自负的心理,危害更大。
TOP
267#

学习重在心悟,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内心不明白书中的深意,即使学的再刻苦努力也没有多大用处。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必须一心一意,用内心去领悟知识,让知识不再是书中的知识,而是自己内心的知识。当你真正领悟了知识的内涵时,有一天遇到事情的时候,知识就会派上用场。而死记硬背,理解只言片语,在你需要的时刻往往是不能够运用的,也就能应付一下老师的检查罢了,这样的学习就失去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因而不少孩子产生厌学现象。这就要求老师逐步教给学生心悟的方法,才能让学生重新找到对学习的兴趣。
TOP
268#

关于学习之道,我想到了《师说》中描写的师生关系,“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从辩驳和讨论中发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便是创新。很久之前认识了一位老师,每节课拿着厚厚的教案,他在上面读,学生在下面记,一记就是一节课。需要抄写的内容十分广泛,从名词解释到作品思想。名词解释无可非议,但作品思想却很难说。我认为作品思想并非单一,因而不能用简单的对或者错来判断,或者说根本不具备判断的条件。文学作品不是HCL,是酸就是酸,就是证到天上去也证不成碱。理论固然重要,可说到底也不过是解读作品的工具,基础的理论理解就好,重要的是把这些基础理论带入到作品,从而站在更高的更理性的角度理解作品,同时理解理论,并创新理论。创新又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文理兼通,这样才能拿通透地解决问题。如此,就进入了一种圆圈式的循环。传道的目的是产生推动进步的动力,我理解为创新;创新需要彼此思想的交融;思想的交融依赖于广阔的知识面;广阔的知识面又与传道不无关系。这个循环的突破点应该是启蒙与被启蒙过程中彼此豁然开朗的瞬间,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TOP
269#

这里讨论的是学习的方法,同时也是教育的方法。而我本身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所以对教育学比较感兴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所以,古代典籍中,首先重视的是对于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尊师重教”和“切记浮躁”都是对于个人修养的要求。一个人的成长,必须有健全的心理和人格做基础,也就是说,先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学习。之后方可发展自己的各方面才能,那时候才是讨论学习方法的时候。否则,假使我们苦心培养的学生,最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成为了屠夫,成为了危害人类的魔鬼,那是教育的失败。
TOP
270#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虽然我们常说,人一生都要保持着一种学习的状态,但青春年少的时光无疑是学习的最佳时机。过了这个时间,人的体力、智力都会走下坡,到那时再幡然醒悟,显然多少都有些迟了。因此,未免老大徒伤悲,少壮自然要努力。这是中国人最基本的学习之道。而除此之外,古代的中国学者就已经意识到,学不仅仅要从书本上学,还应该去读读无字书,也就是要从他人、社会以及生活中去有所学习有所领悟。正如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所言:“古人言语,俱是自家经历过来,所以说的亲切。遗之后世,曲当人情。若非自家经过,如何得他许多苦心处?”。我们如果只是抱着课本,那么永远都只是在体悟别人的体悟,但生活中的很多知识是需要自己去感悟、去摸索的。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走过的路,错的,我们以之为戒;对的,我们以之为鉴。
        中国人善思、善学,刻苦努力,这种学习的精神世界闻名,但是目前我们的学生有些过分的唯书唯上,这与我们传统的学习精神其实并不符合。过分唯书唯上,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扼杀了我们应有的判断力。学生还是应该将书本与现实体悟结合起来,在学习中要有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观点。如此,也不负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