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3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451#

张载曾讲“礼非止见著于外,亦有无礼之礼,盖礼之源在心,礼者圣人之成法也,除了礼天下更无道矣。五常出于凡人之常情,五典人日日为,但不知耳。”。(《经学理窟》)当今社会倡导文明,其中就以“礼”为先,但“礼”除了外在的表现形式外,我们也需要将“礼”内化于心。张载遂将“礼”也称为“理”。他说:“盖礼者理也,须是学穷理,礼则所以行其义,知理则能制礼,然则礼出于理之后者。今在上者未能穷,则在后者乌能尽!今礼文残缺,须是先求得礼之意然后观礼,合此理者即是圣人之制,不合者即是诸儒添人,可以去取。”(《张子语录·下》)“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小大、高下相并而相形焉,是谓天秩。天之生物也有序,物之既形也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行。”(《正蒙·动物篇》)
知礼(理)便能行礼(理)。张载不仅对学生以礼为教,自己也以礼修身,他要求“其家童子必使洒扫应对,给侍长者。女子之未嫁者,必使亲祭祀,纳酒浆,皆所以养孙,弟就成德,尝曰事亲奉祭,岂可使人为之”在朝廷为官时:“其在云岩,正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于县庭。......在渭,渭帅蔡公子正特所尊礼,军府之政,小大咨之。”如果遵礼行事,则制度礼法便可以做好。他说:“从基本一节节实行去,然后制度文章从此而出。”(《经学礼窟·学大原下》)
张载认为:“非礼,业不广。......知礼成性,则道义自此出也,道义之门,盖由仁义行也。”
TOP
452#

礼节对于我们日常的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尊师重道是非常关键的礼节,但在如今的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情况下,对老师的尊重反而逐渐降低,老师的谆谆教诲往往与网络世界中的精神快乐想冲突,缺乏自制力的情况下更容易沉溺于网络,忽视现实交往中的重要性。
TOP
453#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贬低封建礼教,是因其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但历史遗留下的传统礼教,并不是一无是处,除了守旧思想的封建礼教,很多如仁爱、和谐、尊老爱幼等原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
TOP
454#

“礼者理也”,古人把“礼”解释为“理”,就是说只有符合道德理性的规矩才能叫做“礼”。孔子讲“礼”就是发自内心去关怀别人的意念而形成的礼仪。现如今,很多人把“礼”误认为是“形式”,只注重形式的礼貌,而没有真正的关怀,这是对“礼”最大的误解。要做到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这样才可称之为做到了礼。
TOP
455#

“礼”常常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礼者理也”,古人把“礼”解释为“理”,就是说只有符合道德理性的规矩才能叫做“礼”。在中华经典文学中,“礼”有恭敬、仁爱的精神,同样是在教育我们言行举止要合乎礼节。我们常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这样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我们总说要以礼待人,而礼到底是什么,到底要怎样才算遵守礼的原则?孔子讲“礼”就是发自内心去关怀别人的意念而形成的礼仪。现如今,很多人把“礼”误认为是“形式”,只注重形式的礼貌,而没有真正的关怀,这是对“礼”最大的误解。要做到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这样才可称之为做到了礼。
“礼”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的“礼”最初是一种彰显皇权政治的行为准则,而后逐渐演变为社会公众的一种内在精神追求。从《礼记》中“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论语》中“不学礼,无以立”到《孔雀东南飞》里“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非常形象地阐述了礼在渊源流传中华文化里生生不息的演变。从最初周公制礼之后,“礼”就具有了法的性质。老百姓常常把通过礼来建立的制度叫做“制礼作乐”,把不符合礼的制度称之为“礼崩乐坏”。而今天,对于我们来说,礼是更宽泛的一种表达,它不再成为王公贵族的专属标志,“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时代已然落幕,曾国藩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秉乎礼”。今天的“礼”更多地是去凸显一种更为良好的社会风气、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作为个人来讲,我们要学会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好地与人交往。
我们贬低封建礼教,是因其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但历史遗留下的传统礼教,并不是一无是处,除了守旧思想的封建礼教,很多如仁爱、和谐、尊老爱幼等原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中华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并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尊敬和爱戴,正是因为其注重懂礼、习礼、守礼、重礼。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要去践行“礼”的要求,明确对礼的认知,对礼的运用以及对礼的传承。
TOP
456#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社会的典章制度,它和“乐”结合在一起,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规范有着严格要求,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及与之相适应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和儒家所强调的仁、孝、忠、义等共同构成儒家道德体系,成为了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体现了先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汉代戴圣在《礼记 冠义》中对此做了生动阐释。
在孔子之前已有夏礼、商礼和周礼,周礼因继承了前两代的部分而比较成熟,孔子所强调的礼也主要源于周礼。此外孔子对此也有所发展,“人而不仁,如礼何?”。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是密不可分的,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先秦诸子中另一对礼有突出重视的是荀子。“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荀子 王制》)荀子主张通过礼仪达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目的,不过荀子不单单是说君主能成为”尧舜,而是强调人人都能以此成为圣贤。“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 君道》)。君主如果爱好礼义,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没有贪图财利的思想,那么臣下也就会极其谦让,极其忠诚老实,而谨慎地做一个臣子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我们要如何如何对待“礼”这一命题呢?正如陈杰思先生所言“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可以将传统礼教区分为中华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而封建礼教则是存在于封建时代,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特权、尊卑、奴性等封建特色的行为规范,是必须批判和否定的”。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培养中华民族谦虚好礼的民族性格,构建和谐社会。
TOP
457#

相信每人心里都有对“礼”的标准,千年前与如今的最大区别,就是抛弃了封建等级制度的干扰,追求人人平等,因此礼只可更公平、广泛。
TOP
458#

关于礼的含义,“礼”的观念起源很早,见于卜辞,作“豊”,为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到了周朝,“礼”被推演为区分贵贱亲疏的行为规范和等级名分制度。后来汉代将“礼”规定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成为当时和后世推行教化的重要内容,形成“礼教”我国历代学者都依据时代特点对“礼”的内涵加以阐释和丰富,如孔子把“仁”的思想融入“礼”,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以“仁义”为核心的礼学思想,荀子则在“礼”中融入“法”的概念,注重“礼”与“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礼”被扩展,成为政治、社会、伦理的标准。今天,我们应意识到“礼”思想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适当的形式,把“礼”寓于社会治理、教育、文化等领域,赋予其时代内涵。
TOP
459#

礼是一种习惯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岂不更完美!
TOP
460#

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重礼的民族特色,“礼”在先秦儒家的正义思想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说文解字》中指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即实行、实践,“事神致福”即祭拜活动,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最初的起源是用于祭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礼”逐渐演变为礼仪之义,走向了现实政治的层面,在周代形成了礼乐制度,“礼”有了等级制度之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们赋予了“礼”更为丰富的功能与意义。
TOP
461#

“礼”本指祭神、敬神,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还引申指“礼物”,即表示敬意的物品。古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规范,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此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礼”引申为指这些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祭祀神灵往往是有一套严格而隆重的仪式的,所以“礼”引申指“礼节”“礼仪”。还引申指“敬重”“以礼相待”,如“礼贤下士”。只要构成一个社会,都得讲规矩规范。总的来说,礼都是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服务的。“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之一,不仅是重要治国思想,也是百姓尊崇的价值规范。“礼”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在信仰方面,有沟通天人、养生送死的价值;在个人修养方面,有变化气质、涵养行为的作用,在社会功能方面,有维持伦理、规范秩序的意义。什么是礼,浸润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范那便是礼
TOP
462#

回复 3楼谷佳宇的帖子

礼是一个社会的规矩、规范、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孔子便强调“以礼修身”,强调教养的重要性,因为礼的背后是生命的感通、是人内在的真情实感和道德自觉。《荀子.修身》中“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就强调了礼对个人的重要性和礼的教育的重要性。这也是当代社会所要追寻的,相对来说人们礼的意识越发淡薄,有关礼的教育也没有那么重视,只是要求“文明”而已。
TOP
463#

“礼”作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段材料提醒我们,传统礼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区分和审视的。
中华人文礼教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强调了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这些价值观在社会互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塑造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将其融入现代社会,以培养中华民族的谦逊和好礼的民族品格。这也是中华文化“礼仪之邦”的美誉来源之一。
然而,我们也必须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和否定。封建礼教强调了特权、尊卑、奴性等不合理的行为规范,是需要摒弃的。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从中华人文礼教中汲取精华,摒弃封建礼教的糟粕,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公正、人性化的社会秩序。
总之,对“礼”的理解和实践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需要传承中华文化中积极的礼仪传统,同时对封建礼教的弊端保持警惕,以实现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谐和进步。这种平衡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传统、拥抱现代,推动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TOP
464#

礼乐制度为什么会崩溃?
要知道礼乐制度为什么会崩溃,先得弄清楚它为什么会实行。为什么呢?答案是:家天下。什么叫家天下?就是把整个天下看成是一个巨大的家族。
天子
诸侯诸侯
大夫大夫大夫
士人士人士人士人
宗法制和封建制加起来,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天子、诸侯、大夫、士人之间,都有两重关系。第一是宗法关系,即嫡庶关系。具体地说,天子是嫡,诸侯是庶;诸侯是嫡,大夫是庶;大夫是嫡,士人是庶。第二是君臣关系。天子是君,诸侯是臣;诸侯是君,大夫是臣;大夫是君,士人是臣。也就是说,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大夫与士人,既是君臣,又是家人。是君臣就要讲求尊卑,这就是"礼",是家人就要讲求和谐,这就是"乐"。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是:西周时期的天下,范围已经十分广阔了。比如周在陕西,晋在山西,燕在河北,楚在湖北,宋、卫在河南,齐、鲁在山东。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人民,怎么可能都变成一家子呢?
周人的办法除了宗法制外,配合封建制。什么是封建?就是假定皇天上帝把天下交给了天子周王,周王又把天下分成若干个国家,各自指定一个诸侯去统治,这就是封土建国,也叫封邦建国。具体来说,划定疆域叫做"封",指定国君叫做"建"。
TOP
465#

         古人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礼”是什么?或许很难给它下一个十分确切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礼”:在哲学层面,是敬天法祖传统的延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扬、和而不同观念的体现;在具体执行层面,是包括器用、仪节、制度在内的一切规范。

        我认为礼是理解孔子的人生和思想的要害。礼首先不只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对孔子来讲,礼是指人类实际生活中的时机化的方式。虽然礼表现出来有许多形式,有些要求,有些规则,但是礼的根源不在形式,而是在人的实际生活中涌现的天然情感的时中实现。这些情感本身就有一种要合乎尺度地表达的愿望,或者说韵律。

        当时周礼已经成为比较程式化的东西了,而孔子的特点是把礼原来的意思再现出来,也就是把原本情感的合尺度的表达实现出来,让礼重新回到它原有的那种和人的天性直接相关的状态。“克己复礼为仁”表面上是一个比较保守、比较死板的说法,跟现代人要发展自己、实现自己好像有些冲突,可实际上恰恰不是这样。所要克的那个己,使生活失去原本的情感、意义、韵律;而复礼,是让它们复现,因此而打通感情和仪式、时间和名称。

       张祥龙教授曾经把孔子对于礼的敏感,比作一口悬起来的钟,轻轻一敲,就能发出巨大的声音。在孔子看来,当时的礼已经是一座扣在地上、闷在那里的钟了,敲起来不再动人。而孔子把亲亲而仁的情感注入礼,就相当于重新把礼悬在了空中,也就是悬在了人的原本的实际生活当中。他把诗、礼、乐打通,成为一种通天道的艺术,引发美好的人生和美好的政治。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郭静文 最后编辑于 2023-12-26 22:50:33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