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142434445464748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646#

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中和、调节作用。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如果礼有行不通的地方,我们需要去了解这件事的中和之道,进而再以礼的精神去中和、调节它,同时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过分调整。当然,如果一件事完全不用礼的精神来调节,也是行不通的。
TOP
64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对人彬彬有礼。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木心说,我的存在已是礼节性的存在。
TOP
64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TOP
649#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在儒家文化中,“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也包括内在的精神修养。孔子认为,“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最终还要靠外在形式来表达。精神是无形的,而礼是有形的,只有把无形的精神与有形的礼仪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出礼的精神,成为可触可感,可以传承的精神,成为教育人民的守则。所以孔子不但认真学习这些礼节仪式,亲身践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
TOP
650#

礼之本质
         礼的本质是仁爱之情,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孔子言简而意赅的指出礼乐的本质是仁爱之心,因为仁爱和感念,所以礼尚往来,礼的本质加重了情感。进而确定人的行为的规范,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各种事情可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对于我们来说,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老师是最基本的礼仪,无论是直接鞠躬、微笑或者亲切的问一句老师好,都是在践行“礼”的本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尊重老师是我们的应有之义,而不是在校园中看到老师假装看不见。
TOP
65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发现很多人反礼,他们骂它虚伪,认为礼是腐朽而束缚人的天性的东西。我常常会这样跟他们说:“你们反对的是不合乎时代的陈腐的形式,而真正的礼并不是这样。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我们守的是礼的精神,而非具体的礼。”礼的形式是因时而变的,陈腐的是某些人而非礼本身。这点在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时候也得到体现,在孔子跟老子请教后要返回鲁国前,老子对孔子说:“你学习古代的东西,固然很好,但不要拘泥于古代,不要生搬硬套古代的东西。”这便是要我们做到恪守礼的精神而恰当的选择礼的形式。
        而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要注意,孔子在这里并不是具体指的某一种形式,而是要求人们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有特定的表现。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人们要合情境而礼呢?在这里其实要谈一下孔子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仁的概念。我们都知道,在孔子的理念中,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现。因为我们有道德,有仁爱,所以我们会“居上而宽,为礼而敬,临丧而哀”,而礼就是我们当时的表现,因而前面有人质疑礼的另一方面,即对于人天性的束缚也有了答案。礼是仁自然而然的表达,而非装模做样地表演,你感觉到有拘束,或许是因为心有所不仁呀!
       时代在变化,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礼的本质,而恪守礼的形式,便会本末倒置,注定会被时代淘汰。
TOP
652#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将“礼”与“仁”的意义相联系,“仁”是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礼”则是仁德之心的外化。社会生活中“明礼”、“行礼”,也就实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能践行“礼”不仅于外是稳定秩序之用,于内便是仁心的修养,“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同时,孔子也将“礼”提升“道”的地位,即是说“礼”能够成为社会、人生的法则,《礼记》中有:“礼者,天地之序也。”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见,“礼”已经具有了丰富的意蕴,荀子也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国之命在礼”,“礼”的形上意义落实处便是社会生活中的规范、法度。
TOP
65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篇》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都以”礼仪之邦“自称,中国人知礼,重礼是闻名世界的。儒家文化是“和文化”亦是“礼乐文化”,儒家提倡以德治国,认为刑法只能让百姓不去做某件事,但是却不能让老百姓民德归厚,而耻于做某件事。因此提倡以德治国,如何才能做到以德治国呢?孔子认为,就是要让社会知礼,遵礼,用礼来规范社会。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篇》。孔子认为只有“礼”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实“礼”的本质就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社会规范,如果每一个处于社会之中的人都能够去遵守“礼",孔子认为这个世界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天下大同其实就是和谐社会的意思。
TOP
654#

礼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一个懂礼的人必定是一个内在美与外在美统一于一身的人,正所谓“不学礼,无以立,举止进退皆是礼。”恭敬和仁爱是礼,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习礼、养成礼,而非以命令行事。礼节为处事之本,不管是对亲友还是陌生人,我们始终都要以礼相待,不越界,要从心里真心实意的表达自己对于他人的“礼”,至少是要表现出尊重。加强个人礼仪修养,处处注重礼仪,能使你在社会交际中左右逢源,也能是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对你的尊重,从而使生存环境也变得更为美好。
TOP
655#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礼的精神包含有恭敬、仁爱等。恭敬,是礼的本源。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可能会是一个有礼的人。礼的精神是尊敬和仁爱。要做到礼,就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对自己和他人充满仁爱。
TOP
656#

礼是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必要的品质,发自于人的内心,表现在外在的行为和语言上。礼的态度应该是恭敬的,为礼要为敬,尊敬他人,敬重师长上级,与朋友互相尊敬,保留正常相处的底线。为礼首先要有仁爱之心,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礼,而不是虚伪的,只做表面功夫的礼,那不是真正的礼。
TOP
657#

礼者谦也
《礼记》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是说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是六爻皆吉的卦,在这一卦象下,干什么事情都是大吉大利,不会出现什么过错。谦卦的卦象是山在地下,山作为高大之物反而处在地的下面,以此来象征“谦”的德行;山藏在地下,不露山不显水,表现低调,可以说是谦逊。谦卦的卦辞是“谦:亨,君子有终”,意思是有了“谦”的德行,十分吉利,君子能够有终,善始善终,有个好的结局。古代先贤,处在众人之中,则像众人,低调如山存广阔于大地。
而谦者敬人,敬者,礼之本也。尊敬,是礼的本原。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与人在交往时必须相互尊敬,父母长辈如此,老师同学如此,上司同事如此,就连陌生人之间也须如此。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这是交往的必备要素。现实中很多人以直率为借口,不讲礼甚至粗鲁,不敬人甚至鄙人,其实暴漏其不自知且不知世事也,不知望洋兴叹之故也。
礼者,敬也;敬者,谦也。
TOP
65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引起的,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完美的政治统治。

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孔子曾说,“祭神,如神在”,如果不恭敬,不遵礼法,不如不祭。佛家讲,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通过一定的礼节,仪式,可以让我们破除我执,我慢等四种不平等心。

所以,礼节是一种我们反观自我,提升我们自身修养和境界的一种必不可少工具和媒介。
TOP
659#

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了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不学礼,无以立”,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孔子重建礼制制度,为的是解救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以仁为本,以礼为法。仁礼社会就是理想社会。要建立一仁礼社会,关键在于社会个体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为“克己复礼”的途径。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立足于社会个体。社会最小单位是个人,而后是有血亲关系的家庭,再者是国,最后是天下。从个人的“克己复礼”继而成为天下之“克己复礼”,具有很明显的人本思想。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虽然以人民大众为礼教之根本,却以上层君主为服务目的,是保守的政治思想家。
TOP
660#

周礼所建构的宗法人伦等级秩序是先秦儒家高度肯定的,直面“礼崩乐坏”的现实处境而深切关注的问题,着重强调彼此间既有上下尊卑之别,却又不因此而离心离德;既有情感精神世界的仁爱和谐,却又不因此而流于无差别、无目的之等级的平庸的人性状态。先秦儒家坚信要达到并保持这样一个有序而和谐的社会状态,就必须要建构一种具有分、和两种社会功能的上层建筑,而他们所推崇的礼乐文化正好兼具这两种功能。《礼记·乐记》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就是说,礼乐完整地反映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尊与亲亲相统一的关系,礼制秩序建立和维护了宗法人伦等级制度,使人与人之间有着毫不含糊的明显的等级差别,又能使得人们和谐地生活于一个社会共同体之中。作为一种政治文明,礼乐文化传统本是一个具有内在生命的文化机体。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