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142434445464748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676#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对于孔子而言,外出游说时被围困已不是第一次,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认可了“天命”。
TOP
677#

礼的精神
  颜元曾经说过:“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华夏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自古便讲究礼仪,重视礼文化的教育,礼仪最能展现一个人的品质。自古以来礼仪的故事数不胜数,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曾子避席,颜回敬师等。
  现今礼仪文化很不景气,多数学生追求理论知识,追求高分数,追求高学历,往往忽视了礼仪。在我初中期间,不知是什么原因,班级里有几位学习很好学生经常不服老师管教,上课时口误或者手误就大声嘲笑,老师不想耽误其他同学学习的时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些学生反而愈演愈烈,从开始的小心试探到公然大笑,并且下课后还沾沾自喜对着同学吹嘘自己有多“威风”。我和同桌谈论到此事,他对我说道,虽然他们学习很好,但是却没有教养,以后不一定还能保持现在嚣张的气焰。当时对这句话影响很深刻,果不其然,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中一位同学走上歪道,上大学之后贷了很对款,家长为其买房还贷,送回学校之后还不悔改,去大街抢劫后锒铛入狱。常言道:“没文化,真可怕”,文化仅仅是指书本上的知识吗?文化也包含教养文化,一个人没有教养才是最可怕的。相声艺人郭德纲的儿子郭麒麟读到初二就辍学了,但是外界对其评价却很高,他待人谦逊有礼,虽然没有学有所成但是子承父业,在他热爱的领域闪闪发光。罗翔老师说过:“一个有韧性的人,他的姿态一定是谦卑的。一个人知识越匮乏,越有莫名其妙的自信和自豪感”。高学识的人往往以低姿态出现,“千古伯乐”欧阳修礼贤下士,唐宋八大家中五位都是他提携的,还在陋巷中慧眼识“草根书生”刘羲叟,不顾身份悬殊以礼相待,捧着门状亲自登门拜访,为北宋带来了一位天文学家。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生在有礼之邦,就做彬彬有礼之人。谦逊有理是一个人最好的名片,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
TOP
678#

礼是一种习惯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岂不更完美!
TOP
67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礼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将 “  守礼与否  ” ,视为 “ 有无德行 ” 的重要标准,
德是内核,礼是形式,将礼升华为一种社会理念,并予以实施和推行,就是所谓的礼治精神。
礼文化及礼治精神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讲究亲和政策和伦理亲情。
人际伦理,社会秩序,来自于人的自身,又返利于人的自身,最易为人接受和执行,也最易深入人心。
“ 礼 ” 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这是文明意识的进步,“ 礼 ” 是怎样与他人相处,协调人与他人的关系,这是社会秩序的确立。
大力弘扬礼文化及礼治精神,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尤为重要。
礼的本质是规范,规范需要程序作为载体,程序的存在也是对一种既定社会秩序的肯定和再现。在价值序列中,孔子重视规范下所蕴含的情感和德行。就礼本身而言,他更强调程序在价值序列中的首要地位。
TOP
680#

中华五千年,都从一个礼字开始。在中华的历史开端从祭祀上,都是用礼仪举行的。礼仪,就是一种形式规则。《礼记》有言:“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纵观古今,中国一直为礼仪之邦,国人以礼作为行为准则,凡所做事都遵循一套体系。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更是道德实践的载体。“礼”不仅仅是礼仪的程序和仪式,也承载着道德的标准和人生的规范,这也是孔子希望五年在看的见的礼的仪式中,来学会看不到的道德标准和为人准则。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勿”被后人歪解的不成样子,把孔子的“礼”变成了全体民众,不分阶层都要遵守的“礼”,变成束缚下层的枷锁。我们要正确认识并了解“礼”。“不学礼,无以立”,身为礼仪之邦一华夏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礼懂礼且守礼。
TOP
681#

礼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人们社会交际中的行为准则。礼、礼貌、礼节、礼仪都属于礼的范畴,礼貌时表示尊重的言行规范,礼节时表示尊重的惯用形式和具体要求,礼仪是由一系列具体表示礼貌的礼节所构成的完整过程。"礼貌"、"礼节"、"礼仪"三者尽管名称不同,但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敬、友好的行为,其本质都是尊重人、关心人。三者
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往往容易失礼;音熟礼节却流于形式,充其量只是客套。礼貌是礼仪的基础,礼节是礼仪的基本组成部分。礼是仪的本质,而仪则是礼的外在表现。
TOP
682#

礼的学习,在于构建一个平等、友爱和互相尊重的世界。可是事实往往道德能够约束到的是那些拥有道德的人,没有道德或者是道德感不强的人对此是不会有太多感触的。希望在未来的世界里,礼不仅能够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也能让每个人的心中都能随时自我监督。
TOP
68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纵使礼节的形式在如今的社会得以简化,但其所代表的精神内核却从未改变。孔子曾说:“非礼勿视, 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礼不仅是华夏万邦的雍容典雅、诚挚表达的和风清朗。更是每个中国人熔铸于内心的文化基因,是对“仁”的崇敬与传承。它是我们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给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让顾炎武、黄宗羲等中国士人无改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仁政之心;让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礼化干戈为玉帛,化危机为佳话,彰显決泱华夏大国风采卓著。为何而礼?我想,对于如今我们学生来说不仅是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更是对华夏文明瑰宝的守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精神血脉的延续。让尚礼之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治世,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奠基!
TOP
684#

礼是继往开来的精神枢纽,是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是古今共鉴的文明之基。在《论语·为政》中,夫子认为“礼”当“虽百世,可知也”,子张之十世可知而犹以为少,“礼”不但能被提早预知,而且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长生之物,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其所具备的自我革新能力使它在朝代更迭、世事变迁中不断被注入活力与生机,故能跨越千秋万代从而沿袭至今。向前看,它源远流长,“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三朝更替,损益可知;向后看,则又有“继周者”,薪火相传,必将亘古难息。在此过程中,弟子们传递着曾由夫子点燃的熊熊“火炬”,掉落在地的星火亦被后人拾起,于是礼与其千古的精魂便有了非凡的生命,“百世”中的每一个节点,都仿佛是先贤往圣的目光与后世回望的眼神在彼时彼刻的交融会和了。我等之爱礼,必促使之生生不息,前承周礼之阜盛,后启百世之光阴。夫子千古,礼亦千古。
TOP
685#

为什么礼乐可以治国?
礼是什么?(作为政治制度和艺术表达方式)
礼是一种制度。什么制度呢?等级制度。比如丧礼。在丧礼中,有一种制度是丧服制度,也叫五服制度。所谓五服指的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这五种穿法,体现出来的是五个等级。可见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规定等级和差别,这就是叫"礼辨异"(《礼记·乐记》)。具体来说就是,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
礼体现等级和秩序,有了这一系列的等级,整个社会就秩序井然了,因此叫做"伦"。阐明这个秩序的原理就是伦理;体现伦理的法则,就叫礼法,体现伦理法则的制度就是礼制;体现伦理法则的情感,就叫仁爱。
问题又来了。秩序人人都需要,但是等级却不合人性。森严的等级、严格的规定,让人不舒服,尤其是处于等级底端的人更加不舒服。
怎么办?
周公的办法是:作乐。作乐为什么可以解决问题呢?这就需要知道什么是乐。
乐是什么?
乐,既是音乐,也是快乐。乐(yue)者,乐(le)也。在周公看来,美好的社会就应该像音乐一样和谐。为什么说音乐是和谐的呢?因为音乐由不同的乐音组成。音高、音长、音强、音色,每个乐音都不同,但组合在一却很和谐、很好听。这就是和谐。周公认为,好的社会就像音乐那样。音乐有宫商角徵羽,爵位就有公侯伯子男,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五爵和五服就像五音那样,尽管等级不同,但秩序井然,既多样又统一,既贵贱有序,又其乐融融。这就是所谓的"乐统同"(《礼记·乐记》)。
TOP
686#

礼的精神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与秩序。具体来说,礼的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他人:礼的精神强调要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利,不论其地位、身份和财富如何。尊重他人的文化、价值观和人格,避辟免歧视和偏见,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关亲。
2.和谐相处:礼的精神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通过互相理解、包容和谦让,化解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团结。
3.行为规范:礼的精神是一种行为规范,它规定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下的言行举止,包括礼仪、礼貌和规矩等。通过道守礼的规定,能够使人的行为有度、得体,表现出良好的修养和素质。4谦虚有礼:礼的精神强调谦虚有礼,即不自大、不自满,待人以诚,谦虚谨慎。这种精神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
5.感恩与回馈:礼的精神也包括感恩与回馈,即对别人的好意、帮助和支持要心存感激,回报以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
礼的精神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它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遵守礼的规定,尊重他人、和谐相处、谦虚有礼、感恩回馈等,能够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社会风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TOP
687#

回复 7楼王义的帖子

仁和礼都是儒家倡导的君子的最高德行,其中仁是内在的品行,而礼则是外在的规矩和法则。
孔子认为只有“礼”才能使社会安定和谐,所谓”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其实“礼”的本质就是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社会规范,如果每一个处于社会之中的人都能够去遵守“礼",这个世界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而后世人们多对“礼”存在误解,比如至今一些婚礼中仍留存的纷繁复杂的流程和“闹洞房”的所谓习俗等等。践行礼之精神的目的最终是为了践行仁的精神,脱离了对于人本身的关怀,一切礼都是没有灵魂,而流于形式的。脱离了伦理秩序,礼的践行就畸变成了庸礼恶俗,歪曲了本身礼中蕴含的真挚精神。
“礼”应是内心践“仁”的自然外化,是自然流露,而不是照本宣科提前设置和规定了一些法度和礼节固执且一成不变地迫人履行。“礼”不是外在世界对人的桎梏,而应是人自在的自然的存在方式。
TOP
68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以礼为本,传承礼仪美德,提高自我修养。古有孔融让梨教导人们谦让之礼、王祥卧鱼传承孝道之礼,更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彰显诚意之礼。礼自古是古代分帮建邦之本,帝国发展壮大的基石。正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当今社会存在一些礼仪文明的缺失,导致个人责任意识的淡薄,这不利于我们自身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用良好的礼仪规范我们自身的行为,提高自我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良美德。
TOP
689#

礼的核心价值在于尊重、谦逊和互动。它教育人们要尊重他人,要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稳定的社会。另外,礼也强调谦虚,人们应该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自高自大,更要学会互动,与人交往时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TOP
690#

回复 13楼蒋旭的帖子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实现真正的中国梦,要实现一个和谐共生的伟大文明社会,就必须必然要在新的历史起点重建伦理秩序,摒弃庸礼恶俗,而尚贤礼良俗,需要对既有的社会礼法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在革的基础上重塑真正辉煌的礼乐文明,实现真正的有品格,以人为本,以社会整体和谐有序为方向的新的礼乐制度,符合正和之道的礼乐制度,实现一个拥有真正的贤礼良俗的和谐进步的文明社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