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4142434445464748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661#

总体而言,“礼”作为中华文化与儒家的基本价值之一,应该是争议不大。近世以来,从清末洋务运动“中西体用论战“、”礼法之争”,到五四时期西化派与守旧派之争,再到现当代的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的争辩,可以说“礼”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三纲六纪”,是中华民族的大经大法。对“礼”的坚守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展望未来,如何发展出新时期背景下“礼”的新理论与实践成果(特别是关于“仁礼关系”的时代省思),无疑将是有趣而且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编辑湖北大学曾诚 最后编辑于 2021-09-04 01:05:45
TOP
66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也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论语•学而》提出的"礼之用,和为贵",则高度概括了传统之"礼"的根本精神。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以来形成的宽容礼让、谦虚善良、求同存异的道德传统,正是这种以"和"为价值导向的"礼"长期影响和积淀的结果。
TOP
663#

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 ,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礼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因此,我们应该自觉地培养和训练自己良好的礼貌习惯。
TOP
664#

中国的尚礼之风有悠久的历史。社交、节庆、乔迁、婚典、升迁等重大事件没有一项可以逃脱礼在其中所承担的维系感情的作用。送礼确实是我们表达对人的恭贺与敬意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也为礼的精神所承认。所以《礼记·曲礼上》才会有“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其中“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更是把礼上升到安身立命的高度上,这也自然促使中国由上层到民间普遍推崇“礼多人不怪”的厚礼思想。
但这段话的第一句却很少有人提起,那就是“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上古时期民心淳朴,人们看中的是美德,其次才看给予与回报。结果不少人把礼的精神抛之脑后,把礼逐渐当成了利益交换的手段。这种与礼的精神背道而驰的行为逐渐在我们的生活蔓延,最终演变成了有意识的集体服从和群体性的无奈。该不该送、送什么、送多少、何时送我们把礼分层归类,却经常忘记自己的本心深处那份待人的真诚,这也间接助长了社会的“礼厚情意重”的不良风习。 深思细想之时,孔子那遥远的哀叹还在耳边。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学习礼的精神我们更应当树立正确的礼义观念提振社会正气,用中华义理的精髓构建当代新风。
云南财经大学 陶景成
TOP
665#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之一,不仅是重要治国思想,也是百姓尊崇的价值规范。从礼的恭敬精神来看,它的恭敬是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人伦的差序关系的表示。这份恭敬之心是我们的本善,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为人处世中的必备原则。它不是让我们卑躬屈膝,而是怀有一份本真之心去看待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要抱有这份恭敬之心去进行人际交往和处事。
礼中的仁爱是孔子所大力提倡的,在他看来,所有道德规范的基本就是仁爱,爱一切人,同情和爱护他人,乐善好施,方才能建立一个他理想中的社会。这种品格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不仅是当时的一种博爱思想,放到现在也依旧具有教化意义。
TOP
666#

“礼之用、和为贵”,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中和、调节作用。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如果礼有行不通的地方,我们就去了解这件事的中和之道,进而再以礼的精神去中和、调节它,同时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过分调整。当然,如果一件事完全不用礼的精神来调节,也是行不通的。
虽然“礼”的精神传承下来的内容已经非常少了,但是我们仍要注意,为自己的国家建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几千年的时间长河里,能够流传下去的只有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去了解我们的文化传统,践行并传承下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TOP
667#

儒家很重视“克己复礼”的规范,认为它是达到仁的方法。即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克己复礼为仁”的命题把“仁”和“礼”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对于“仁”的思想还是对于“礼”的实践,都是一种重要的发展。“仁”与“礼”的有机结合,“礼”因“仁”而具有了内在的道德依据和生命力,免于流为僵化空洞的形式和弄虚作假,“仁”也因“礼”而更具实践性,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空间。我认为,以“仁”为“礼”的内在依据,以“礼”为“仁”的外在表现,将内在的“仁”与外在的“礼”统一起来,是孔子“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的精义所在,也是孔子论“仁”“礼”关系的关键所在。
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西周以来赖以维护贵族宗法制度和社会等级秩序的周礼经历了数百年的时局变换,已不免流于僵化的形式,其社会功用已大大地衰减。孔子大力倡导“克己复礼”,是要借助于“礼”这一套曾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注入以新的生命力,用这种振兴了的、与时俱进了的新“礼”来解决严峻的现实问题。
结合现实生活的话,礼的精神无处不在。可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并没有了像古代那样严格的礼仪规范,但是公交车上的“孕妇、老人专座”、“女士优先”、“老人和儿童优先”都是礼的反映。当然,这是最基本的礼,深层次的还有人际交往中的人情世故,过年拜年,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风俗习惯,正是礼发展变化数千年的折射。
TOP
668#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恭敬与仁爱。前者是礼的精神的直接体现,后者是礼的精神的集中体现。此二者的合理性在于,作为行为规范的礼,它具备道德、审美和秩序的属性,这意味着礼必然关乎自尊与尊重,又一定是在仁爱精神的指导下展开。
        诚如荀子所言:“礼者,人道之极也。”,儒学集大成者荀子对于礼的高度评价,恰恰反映出礼于人之重要性;更进一步来说,礼是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思想力量。礼是一社会内,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简言之,礼促使人们比照着相应的规定,抑制个人心中所求,并约束自身行为,自主协调同他人的关系。
       有趣的是,在这一自我调整的过程中,人们不言恭敬与仁爱,却时时刻刻不离二者。人约束自身行为以符合社会运转的准则,这是自律,是自尊,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而自尊者与尊人者,方为自身赢得他人对恭敬,人们亦因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另外,当人们行善举,为他人着想,力促自身抱负惠及社会时,人之心乃为仁爱之心。广博的爱与关怀,在自己身上克服自私,破除小我与大我的界限,这些都是仁爱之心最为直接的体现。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了华夏民族的礼的创建与完善。国家的兴亡盛衰同礼的关系当是密不可分,故而当我们遍览史书,就很难将颇有讲究与气势的礼与社稷的安定繁荣分割开来;而国之崩乱的直接表现又往往与礼之溃乱息息相关。立足于此,当下,中华儿女更须严于律己,与时俱进,用全新的面貌迎接明日更辉煌的祖国!
TOP
669#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指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礼,不光指礼貌、礼节,而且包含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运用。要研究中国的“礼”,孔子所编的《礼记》是不能不看的。中国文化的“礼”,相当于西方文化的哲学,一方面涉及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内容,《易经》里有句话叫做“形而上者谓之道”,讲述宇宙起源,形而下是包含宇宙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此外“礼”还包含另一部分内容,即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讲述做人伦理的道德。“礼之用、和为贵”阐释的是礼的作用,那么礼的最重要作用是什么?是和。“和”指中和、平和、调节。“先王之道”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斯为美”指以“礼”为精髓。“小大由之”指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根据礼的精神来处理。“有所不行”讲述的是礼也有行不通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知和而和”指对一件事情,要先了解它的中和之道,进而再以礼的精神中和、调节。“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指一件事完全不用礼的精神去调节,也是行不通的。上述这句话的大意是: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中和、调节作用。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如果礼有行不通的地方,我们需要去了解这件事的中和之道,进而再以礼的精神去中和、调节它,同时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过分调整。
TOP
670#

孔子是第一个把“仁”提高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 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的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孔子主张通过施行“仁道”来进行“复礼”,通过“仁”和“礼”的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来达到“仁”和“礼”的统一。一方面,从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礼”的角度来看,孔子认为人们在自身修养、与人交际、日常处事等方面应该学礼、知礼、有礼;另一方面,从作为政治手段、典章制度的“礼”的角度来看,孔子认为在政治治理上应该遵循“礼”的原则来治理国家。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明确要求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央政治局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集体学习。学习“礼”、研究“礼”、推广“礼”,对我国建设诚信、友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以长远的眼光、开放的胸怀、批判继承的态度从孔子的礼学思想中发掘出可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效的方针策略。
TOP
671#

“礼”作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礼”字在《论语》一书中出现高达七十五次。 “礼”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中的一种优秀文化,礼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礼”由对神秘现象的敬畏而产生的祭祀仪式逐渐转化为对大自然、对先人的敬畏的祭祀仪式。在周朝时期完善成一套系统的礼乐制度。孔子的礼学思想是在周礼的基础上阐发的,他的“礼”依然保留着以统治者、贵族为尊的意义,但同时孔子的“礼”也打破了以往只为贵族所有的状况。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建的“礼”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礼仪上,而是要关注“礼”的核心——“仁”以及“礼”的目的——“和”。《论语·八佾》中孔子说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要告诫我们在行礼的时候要有仁心,少了“仁”的标准,“礼”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以法治国,同样也需要以德治国,“以德治国”也就是运用“礼”来治理国家。
TOP
672#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引起的,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完美的政治统治。

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孔子曾说,“祭神,如神在”,如果不恭敬,不遵礼法,不如不祭。佛家讲,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通过一定的礼节,仪式,可以让我们破除我执,我慢等四种不平等心。

所以,礼节是一种我们反观自我,提升我们自身修养和境界的一种必不可少工具和媒介。
TOP
67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引起的,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完美的政治统治。

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孔子曾说,“祭神,如神在”,如果不恭敬,不遵礼法,不如不祭。佛家讲,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通过一定的礼节,仪式,可以让我们破除我执,我慢等四种不平等心。

所以,礼节是一种我们反观自我,提升我们自身修养和境界的一种必不可少工具和媒介。
TOP
674#

“礼”常常作为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称,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华经典文学中,“礼”有恭敬、仁爱的精神,教育我们言行举止要合乎礼节。我们常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就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这样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TOP
675#

孔子继承了周公的“礼”,而创造性地补充之以“仁”。这是因为周公之礼,传到了孔子的时代,已经经历大约500年,已经丧失了精神,而沦为躯壳了,所谓“礼坏乐崩”,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孔子的“仁”,就是为“礼”的旧躯壳,注入了新生命。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践行礼,并不只是专注于玉帛这些物品上而已。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没有内在的诚意,就无法践行礼的。可见,践行礼的必要条件内在的诚意和情义。
把握“礼”的精神,首先,我们要是发自内心的遵守礼,践行礼,从内在提升个人素养。诚恳待人,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心地善良,让这些礼仪原则不再是侃侃而谈的词语,而是深化到内在行为,发自内心去遵守的原则。其次,要深入到每个人生活的各各细节,践行礼的精神。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不能过大,语调要平稳,尊重他人,适当的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尊重不同国家,民族的习俗和文化,在言行举止中注意约定俗成的交流禁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