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839404142434445»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616#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引起的,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完美的政治统治。
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孔子曾说,“祭神,如神在”,如果不恭敬,不遵礼法,不如不祭。佛家讲,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通过一定的礼节,仪式,可以让我们破除我执,我慢等四种不平等心。
所以,礼节是一种我们反观自我,提升我们自身修养和境界的一种必不可少工具和媒介。
TOP
617#

礼是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法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礼起源于无阶级社会的原始习俗与宗教,是祭神致福的一种仪式。礼的形成是社会分裂为等级之后,在原始习俗与原始宗教的基础上被改造而成的。礼具有因俗制宜的功能和精神威慑的力量,成为国家实行其统治的精神力量和行为规范。用礼来调整政治的、军事的、司法的、教育的、宗教的、社会的、家庭的各种活动,规范着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称得上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TOP
618#

的精神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 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TOP
619#

   回顾历史,礼仪教育在中华民族古代教育中曾有其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我们的老祖宗曾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包括孔子在内的许多古代大教育家围绕礼仪著书立说,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古代的礼仪理论往往采取否定与摒弃的态度,而不是进行科学地扬弃,结果把其中的一些相当优秀的为人处事的方法也一起丢掉了。我们一方面以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自豪,另一方面却对古代的礼仪理论是那样的冷漠,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可悲的事情环。环顾周围,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一个价值转型期,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正受到形形色色“新思潮”的挑战,伦理、道德领域出现了某些紊乱,这是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现实。
TOP
620#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是我们为人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它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为的是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与人之间充满真情,否则将都是尔虞我诈,再无真情可言。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你以礼待人,他人便会以礼待你。
TOP
621#

礼有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为尊尊,就是把人区别分为许多等级,并保持低贱者对尊贵者的尊崇,承认贵族的特权。尊尊首先是尊君。孔子主张“事君尽礼”(《八佾〔yi〕》),“事君,能致其身。”(《学而》)按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能为君主献身。齐国陈恒杀君夺权,孔子主张派兵讨伐。其实齐君的腐败无能,孔子并非不知道,但他认为君主再坏,臣子也不能推翻或杀掉他,臣的义务就是服从君主。礼的另一重要原则是亲亲,即对亲族的爱,它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过孔子强调的是子对父母的孝顺和弟对兄长的恭敬。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同上)根据亲亲原则,家族利益至上,亲人犯了国法应该隐瞒而不是检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怎么能把隐瞒过错叫正直呢?因为它维护了家族的利益。
TOP
622#

<b><FONT color=#000000 size=5 face=隶书>“礼”指人行为的外在规范和仪式,直接表现于肢体的动作和表情。其源于祭天和祭鬼。其目的就是使人心常存“诚”“敬”,有畏惧之心。古语讲“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外者之形即是“礼”。“诚”与“礼”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做到“诚”,则不会把外在的“礼”看做是桎梏,反而会感到内心有依托。同时,只有按“礼”的循规蹈矩才会真正使自己的内心
王义 发表于 2009/10/22 18:44:59
TOP
623#

自从民国以来,我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
TOP
624#

礼也是一种习惯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TOP
625#

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也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礼的精神为我们的社会发展和运行提供了非常多的精神支持,礼不只关系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也关系到一个国家与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礼的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还是十分突出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注重礼貌,见到老师长辈要主动问好,对待他人彬彬有礼,随时将礼记在心中并付诸于实践。只有社会中的人贯彻礼的精神,礼的传统精神才能继承并发扬光大。
TOP
626#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所以“礼”为方法而“仁”为目的。但这里楼主却在“礼的精神”下讲“仁爱”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望楼主再思而言。
TOP
627#

崇德重义
  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化像中国文化一样,具有丰厚的伦理道德精神,抽取了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就所剩不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志根于农耕经济,家国同构,是伦理型的文化。伦理的核心是仁学,仁学的基础是孝悌。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义是实现仁的途径。孔子提出智、仁、勇三德,司马迁评价:“此三德,天下之同德也。”现代心理学的人格由“知情意”三大要素组成,和孔子的“智仁勇”三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这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孟子有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有仁义礼智信五常。所以我们要践行的基本德目是:仁义礼智信勇。孙中山先生也讲:“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
TOP
628#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中国传统文化尊崇礼,礼制历来重要。知礼、懂礼、守礼是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必做的事情,只有每个人尊礼而尊重他人,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人人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人人拥有仁德之心,人际关系才能在温馨的环境下相互友好,礼在促进社会和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TOP
629#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现如今的社会,对于礼已经淡化很多了,对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著称的国度,我认为现在中国对礼的养成是不够的。比如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在学校见到老师不会打招呼,跟老师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交流都没有任何的尊称,对同学也没有起码的尊重,在寝室行为方面你从来不顾及他人等等现象比比皆是,在孝坛也讲过,对父母就更没有尊敬了,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这种理所当然的现象肯定是不正常的现象。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礼仪,我认为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方式不好,虽然可能有一点点作用,但是真正的礼仪的理念,礼仪的深层次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小学起,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学起。加强中国礼仪教育是当前亟需要做的事。
TOP
630#

对个人而言,“礼”能够约束人的行为,是君子的人格追求,知礼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对于社会而言,礼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健康有序、人际交往和睦的良器,应当进一步对礼的深意进行探寻,最大限度发挥礼的文化价值内涵。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