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536373839404142»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571#

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真诚,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没有一个人会愿意活在欺骗与虚假中,否则一切都是短的,大方些,真诚的面对每一个人,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只有以礼待人才能结交知心朋友,要做到真诚待人。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以礼待人真的很重要。
TOP
572#

孔子重礼,甚至把礼仪和国家政略相提并论,虽然我们现代人对于礼仪没有太苛刻的要求,但有句俗话说的好伸手不打笑脸人,我们待人接物只要秉承谦虚谨慎的心态最少可以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矛盾产生。人没有好坏之分,有差别的是面对利益的态度。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做人要以礼义交际,以廉耻律己。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做人的头等大事是认识自我。知道自我才可能成功。
TOP
573#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孔子崇尚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一生都致力于恢复西周的礼乐文化。但是处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孔子也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自身坚守礼。礼在孔子之前就已有之,它的含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TOP
57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更是把“礼”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个国家只有礼法分明才能够长治久安,一个人只有讲“礼”才能称之为君子。礼是我们应该代代相传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生活中更加需要“礼”。
TOP
575#

我记得在百家讲坛有一位大师金正昆见过礼仪,他这样解说过礼仪:“礼”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尊重。“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礼者敬人。但是你光说尊重有时候没用。心里想什么?你得善于表达,它需要形式。你得会说话,你得有眼色,你得把这活儿做地道了,不仅要有礼,而且要有仪。“仪”就是恰到好处的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
TOP
576#

     《诗经》中大量表达宴燕合好、宗子维城的“君明臣贤”的诗篇可以表现出当时社会对“礼”的肯定与赞扬。这些诗篇在极力宣扬一个“和乐且湛”的新时代的同时,也体现出对宗法秩序下的礼乐精神的歌唱,体现出对礼乐保障下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状况的肯定。在大小《雅》中,有三分之一的诗篇都是对天子“圣明”的歌颂,要求宗族内的人们在“乐”的熏陶下、在“礼”的规范中继承先王的一些优良品质。在不断出现的祭祀、农事、燕礼、乡饮酒礼或是聘礼等这些仪式上,君臣大义、兄弟人伦不断地被吟咏歌唱,并使其慢慢形成一种深入人心的伦理纲常。在现在看来,这些宴饮诗歌就是使人们内睦九族、外尊贤德、上以惠下、下以敬上的必要形式和政治手段。
       虽然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几百年的“礼乐文化”也不会在瞬间消失。宴饮场合中君臣、兄弟、父子、朋友之间的“礼”的行为、祭祀仪式中对祖先“圣德”的崇敬,都以一种内在的精神沉淀在了当时人们的思想中,成了一种自然的道德规范。这些精神上的力量不仅对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先民们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更重要的是,为后世“内仁外礼”的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宾之初筵》这首讽刺统治者饮酒无度、失礼败德的诗中,诗的创作者已经明确主张以“道德”为基础的大宗小宗、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如果突破了“礼”的维度,必视为“败德”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伦理道德是礼在思想层面的升华,礼就是行为的标杆。
TOP
57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礼尤为重视,孔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克己复礼”,并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表面上,孔子是在维护繁琐的周礼的形式,实际上他维护周礼更深层次的是想维护礼的精神,即恭敬、仁爱的精神,这与孔子的核心哲学思想“仁”也是不谋而合的。现实生活中,我认为礼的精神更多的体现在恭敬、尊敬上,例如,见面的握手礼、军礼、少先队队礼都是表达的对敬礼对象的尊敬。
TOP
578#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一位教授说过,马戏团训练动物,也能教会它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如果我们在提倡礼的时候,也只是教会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不注意通过礼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那么,"何以别乎"?
TOP
579#

礼仪也就由礼节和仪表构成。能在礼节、仪表两者间抓住一个平衡点,让行为和语言不逾矩,思维和想法不出格,也就基本具备了礼仪的要求。
而我认为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做到已下三点。
善听。善于倾听是人们之间交流的必要技能。认真倾听,不仅能让他人感受到你的诚恳,也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
善笑。善笑,笑不是大声的笑也不是偷偷的笑,而是理解的笑,可能只需要一个眼神,嘴角微微翘起,意会神和的笑让他人感到舒服和自信,使他人更希望和你进一步交流。
善思。善于对他人的说法或者是问题进行思考,即使是不同意他人的观点,也要尽可能的去思考,有机会可以进行辩驳。每个人在对他人讲诉的时候都不喜欢他人只是一昧地点头,在思想的碰撞中,你们对彼此的理解可能更深入了。
TOP
580#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我感觉如今的人们渐渐抛弃了礼仪。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文明传承下来,我们就应该去继承与发扬它而不是摒弃它。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TOP
581#

礼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本帖所谈到的“恭敬”“仁爱”从普遍意义来说都是礼文化中的精华,不仅是我国古代圣贤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在我们今天来讲也是非常有必要去遵循的。恭敬、仁爱,会为我们带来高雅、谦虚而彬彬有礼的气质,不管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中还是修身养性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些礼文化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去学习、传承和践行。
TOP
582#

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TOP
583#

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但儒家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这种功能和意义简单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别嫌明微”,也就是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二是表达“恭敬”、“辞让”之心,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三是“礼之用,和为贵”,通过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音乐,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在熊十力先生的《读经示要》中也提到的很多次“礼”的观点,书中说“礼,便是德之形见。德虽民性所固有,若不齐以,则无以触其善几,即无以成其德也。”说明礼是德的表现,老百姓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德的品质。总之,礼者因为人性的德所应有我们把它称为“情”,我们要以它为仪态而之。 总之,我们应针对不同场合,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始终保持谦让恭敬之心,遵守各种礼节礼仪。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TOP
584#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
TOP
585#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如敬礼、礼貌。
(2)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典礼、婚礼、丧礼。
(3)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4)指礼物。如送礼、礼品、礼单。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 、“礼节” 、“礼宾” 、“礼仪”等的代名词。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为以示他人的准则。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