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435363738394041»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556#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尊循这一个原则,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无原则的以和求和,不要礼仪加以节制,那是不行的。,用礼 来处理人际关系,既要和和气气,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用礼来维持社会秩序,用礼来调解社会矛盾,用礼来构建社会和谐。用礼来完善社会道德标准。这就是礼的正当用途。
TOP
557#

中国社会是一个充满着礼的精神的社会,自古以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礼文化,“礼”经过了由外转向内的发展最终被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约束机制而被历代社会所认可和推崇。孔子重视礼的作用,儒家看重礼的观念,礼慢慢发展为治国之策,这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向。各种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文化思想都在“礼”的熏陶下盖上了中国特有的历史印记。“礼”制约了人们的行为并对人们的行为起到了规范性作用,也因此使得中华民族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
TOP
558#

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其过时的糟粕,“取”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礼仪之邦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TOP
559#

恭敬,仁爱为礼之精神,在待人接物时一句轻轻地“谢谢”,一个略带笑颜的眼神都能够给对方一个明媚的瞬间,人是社会动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的交往之中,与人为善同时也是与己为善,我们对他人恭敬仁爱了,他人才会对我们恭敬仁爱,毕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TOP
560#

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也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TOP
561#

《礼记》的第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真正礼的精神,在于自己无论何时何地,皆抱着虔诚恭敬的态度。处理事情,待人接物,不管工作也好,读书也好,随时对自己都很严谨,不荒腔走板。非常自尊自重,非常严正恭敬地管理自己。这等于是修道人的戒律,一个可贵的生活准则。---南怀瑾
TOP
562#

礼,亦为孔子所尊崇,是谓“不学礼,无以立。”礼是处事之时的本分,是把对自我的约束和对他人的容忍平常化,融入到生活细微琐事之中。
TOP
563#

因自对他人的爱,而产生的对于他人的容忍与对于自我的约束,便是辞让之心。于纷争之时能够退避,于得利之时能够让先,理盛之时得以饶人,损己之时得以包容,是谓辞让。
TOP
564#

所以说,能够包容辞让的人,一定是懂得约束自己、懂得宽恕他人的人。而能够约束自己、包容他人的人,便是所谓的礼人。故而言,辞让者明礼。
TOP
565#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中国儒家就十分注重对于礼教的培育和弘扬,这种对于礼的培育和弘扬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当今社会,我们仍然要弘扬礼的精神,遵守礼仪规范,社会秩序。我们更应该把“礼”作为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自觉去实践,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上。
TOP
566#

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周礼,是一种礼仪规范,包含政治、生活、祭祀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一个完备的体系。但到后来,人们往往将它狭义化了,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礼,其实是不正确的。
TOP
567#

礼,是从行为举止上讲。要遵守道德、礼制的规范。守规矩,讲礼貌,恭敬辞让,言行有度。个人的修养、社会的运行都包含情感精神和行为举止,内和外两个方面;内在的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而落实和体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行为举止必须有规范。在中华文化中,这种规范就是礼。以上义、群、和三项都属内在的精神、价值,也都通过礼而落实。礼的精神,恭敬辞让,言行有节。“恭敬之心,礼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恭敬辞让是礼的根本精神。礼的精神,还有仁爱,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谦卑有礼。了解“礼”的精神内涵,成为一个有“礼”之人。
TOP
568#

礼节,乃人类社会交往之根本。人之所以能与其它生物有所区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礼的存在。礼崩乐坏,也是人性机能紊乱的悲剧。儒家文化强调尊卑有序,服侍长辈,爱护晚辈。在语言学中,可以用一种被称之为“敬语”来体现,以表达自己对于他人的礼。今天,虽然人人平等的理念深入人心,但礼节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TOP
569#

所谓礼,是尊敬,是谦卑,更是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身份,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该做的与之想对应的事。而谦卑,是大师弯下腰,笑问这世间是否需要帮助,更是一个人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有了谦卑,才学得会尊敬,才看得到他人的长处,才明白一个人何处值得尊敬,又要如何尊敬。谦卑与尊敬,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要学会的。
TOP
570#

礼貌与否不是由对错决定的,不能因为自己是对的就可以没有礼貌。相反,虽然自己是错的,由于讲究礼貌,却可以使过失的损失面有所减小。所谓“得罪”了人,有时候是因为对错问题,但更多时候是由于礼貌不周或者失礼。比如,某一场合,多人在座,迟来的一位一边致歉,一边将带来的小礼品分送给各位,其他人都拿到了,只有一位没拿到。分送小礼品者如不作出恳切解释,尽力补救,就是明显的失礼。所谓宁可漏一村、不可漏一人,一人向隅、举座寡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礼貌和礼仪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礼的精神内核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也就是说,在礼仪的场合,如果没有庄敬存在,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敬而无失。”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类社会中的礼仪、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貌,都体现一个“敬”字。“敬”的取义,不仅是对他人、对施礼对象的尊敬,更主要是自己人格尊严的体现。问题是,你有尊严,别人也有尊严。所以,只有维护别人的尊严,别人才能维护你的尊严。“敬人者,人恒敬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国家、社会的大礼仪自有传统的规制,循之可也。所以《尔雅》解释“训”字为“穆穆、肃肃,敬也”,还是一个“敬”字。礼貌则是个人的一种修养,接人待物,随顺自然,无不成礼。但世间的事总是错综复杂的,如果遇到突发的意料之外的情况,如何执礼呢?应急之道、转危为安的办法仍然是“敬”。假如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有不速之客不请自来,怎样应对可是考验主人智慧的事。如果处理不当,露出不耐烦的样子,甚至下逐客令,结果就难以预料。应对突发紧急情况,不要忘了“敬之终吉”“敬而无失”。这也就是司马迁在《史记》的《礼书》中所说的“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这深刻揭示了和谐安定和“恭敬辞让”之间的关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