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930313233343536»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481#

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做任何事,都要心怀恭敬尊重之心。怀着一颗真诚的谦卑的恭敬之心待人接物,必然会合乎礼的要求。礼仪之邦的风尚似乎有点衰微,反倒不如韩国日本继承发扬的好。见面问好,尊敬前辈,礼让同辈,爱护后辈……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太过于繁文缛节,但是如若普遍的不拘小节,社会如何有序?
TOP
482#

    礼是中华传统美德,有礼的人处处受人尊敬!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
    礼的特征是在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中和”的精神使处在每一处的社会等差中的人能依礼达到与其地位角色相应的平等,从而在等差分殊的社会中实现其相应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礼于胸中,自然受人尊敬!
TOP
483#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诚如东汉廷尉陈宠疏中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TOP
48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孔子只说了君臣之间以礼相待的情况,而孟子更大胆地说出了孔子没说的另一种情况,若君不以礼待臣,臣同样不必以忠事君。笔者认为儒家学说的礼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再说克己,笔者认为同样是礼的核心意义。儒学并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同样也不反对对满足欲望的合理追求,但儒学认为对欲望的追求应当适可而止。士大夫以“八佾舞于庭”被孔子认为是不可忍之事,笔者认为并不是孔子迂腐,而是认为士大夫行天子之礼是僭越,是欲望超出其身份允许范围的表现。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然而以有道的方式取得的财物终究有限,而人的欲望如不加以控制则是无尽的。今天我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追求不必再受等级制度的限制,但将自身的欲望克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还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礼的外在表现如:礼节、礼仪等在不断发生变化,但礼的核心意义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过时,永远是我们现代人所应当继承的传统价值观念。
TOP
485#

孔子的“乐”,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几乎涉及日常生活、情感道德和政治伦理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学习为乐,以交友为乐,以谦虚为乐,以仁为乐,以善为乐,以和为乐,以孝为乐,以义为乐,以亲近自然为乐,以简单生活为乐等等。
儒家对以人或人文为基本关怀的道德价值观念的界定,总是用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来解释,以避免对事物的内涵、性质以及特征下抽象的定义。《论语》中有关礼的表述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式。
TOP
486#

所谓“礼”不仅可以体现个人的修养素质,而更能反映一个人看事待物的态度,所谓,水往低处流,只有态度谦卑,姿态低方能从外界中汲取更多养分,方能得到更多。在生活中不难看出,所谓素质高低,修养好坏,不过是体现在一个人为人处世时所秉持的礼罢了。
TOP
487#

我国自诩礼仪之邦,但也总有人说邻邦韩国与日本比中国更懂礼仪。至少表面上看来,这两个国家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很注重礼节,但我觉得礼节或者礼仪并不全是从表面上展现出来的,见人问好等礼节确实讨喜,但没人知道这彬彬有礼的外表下是什么样的。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内心的礼节修养,从内而外展现出我们礼仪之邦的气度,而不是光从表面上问个好、行个礼就行了。
TOP
488#

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是表达我们对人尊重的一种方法,礼、敬是对人的一种态度,传达了我们的友好。同时以礼待人也是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的体现。而在生活中礼仪也是一种学问,在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礼仪,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相关礼仪知识。以礼待人是一种精神,是我们素质的体现。而只有以礼待人,别人才可能以礼待我们。真诚待人,人人都需要付出真心,以礼待人,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TOP
489#

礼包括了恭敬和仁爱
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TOP
490#

孔子说:“礼的根本,在内心的人性真情,礼的外表是根据内心的人性真情加以“文化”而成。“如果内心没有真性真情,遇到喜事或庆典,与其搞得繁琐和浪费,还不如办得简易和节俭。遇到丧事,与其繁琐地面面顾到,行礼如仪,而内心并无伤痛感,还不如形式办得简单,而真正哀伤。”在孔子看来,“礼”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形式化的方面,一个是精神实质的方面。后者才决定了“礼”的本质。如果仅仅注重“礼”形式化的层面,忽视了“礼”的精神实质,那么强化“礼”也许就适得其反了。
TOP
491#

研究中国文化,我们应当阅读《礼记》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包罗万象,涉及到哲学,经济 、军事、历史、医学、历法、文学艺术、地理,日常生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等各方面的学问。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述某一个道理 。此书气势磅礴,结构严谨,言简意赅。比喻恰当,意味隽永。书中有许多富有哲理有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仪》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这部书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及其儒者学士的作品并兼收了先秦其它经典。《礼 记》《礼仪》《周礼》称之为三礼,这三礼 对中国文化 的发展产生过及其深远影响。这部书当然不象现分的那么细。也并不是单纯只讲礼貌。我们生活中的礼貌礼节那只是礼的一种表现而已。我们知道,现代外交、社交都离不开礼节行为,如外国总统来访,我们的胡主度就要主持欢迎仪程,如果是首相或总理不是我们的温总理主持欢迎仪程 。这就是礼节规定。
TOP
492#

“礼”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文化,五经中《礼》这部书是不能不研究的,尤其因为它偏向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同时包括形而上宗教哲学的问题。但本篇是以过去的观念而言,当然,我们现在讲的“文化”这个名词,与过去的观念不同。过去的观念,文化偏重于人文——人伦的道理,即是伦理的道德,政治的伦理与社会的伦理。现在“文化”这个名词的含义,包括了政治、
  经济、军事、社会、教育、哲学、宗教等等归纳起来,成为文化的总体。因此,对于“文化”为一名词,古今定义的不同,为了讲书的方便,应该先有一个认识。我们说《八佾》这一篇全篇的精神在于文化,是切合古代所谓“文化”的定义而言的。第一篇《学而》,是个人求学的宗旨;第二篇《为政》,也就是为学的外用;第三篇是把个人的内圣为学,乃至于外用的为政,综合起来的文化精神,
TOP
49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我认为恭敬和仁爱都是礼的本源,所谓“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仁包括很多的方面,能够做到对天下每一个人都施以博爱,尊敬每一个人,才能从心里认可礼。参透了礼的精神,人们才能由内而外的符合礼的规范。
TOP
494#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

    礼的特征是在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中和”的精神使处在每一处的社会等差中的人能依礼达到与其地位角色相应的平等,从而在等差分殊的社会中实现其相应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TOP
495#

尊众者为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