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829303132333435»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466#

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一味否定礼,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

孔子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TOP
467#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TOP
468#

      “礼”,对日本等国的影响深远,至今,日本人见面、告别都还有近90度的鞠躬。然而,中国的打躬、作揖、跪拜等礼已渐废,相反,受西方影响,握手礼倒是很流行,鞠躬礼也偶有所见,但是鞠躬的幅度很小,速度很快。至于跪拜礼,只是农村过年时,孙子孙女对爷爷奶奶行的礼,子女对父母多是亲切地喊了一声“爸妈”了事,很少看到子女对父母行跪拜礼。当然,时过境迁,行礼的形式不必泥古,但内心的敬重却应不减丝毫。
TOP
469#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对于“礼”,我们所追求的不应只是一种形式,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礼貌,礼节。而如今我们视乎把礼作为了一种物质化,浮躁化的行为,而忽视了它的基本的精神理念。求人办事需要送礼,结婚生孩子需要礼包,现在社会缺少的却是最基本的礼的精神理念,互相尊重,真诚相待,谦虚行事,尊老爱幼。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坦诚,多一点踏实,多一点爱心。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TOP
470#

以下是引用魏明娟在2014-1-4 8:17:19的发言:

“礼”作为儒家提倡的五常之一,它的意义包括很多不同方面。它有“别嫌明微”的含义,即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有表达“恭敬”、“辞让”之心的含义,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同时也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含义,通过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音乐,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


   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太多太繁的礼也会束缚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自由。但是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一味否定礼,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

   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孔子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TOP
471#


1、恭敬

(删除:敬者,礼之本也。(《日讲礼记解义》卷二十七《礼器》)

译:尊敬,是礼的本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

译: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2、仁爱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译: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节选自:陈杰思编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2009-3-19 17:55:43
  
TOP
472#

“礼”是社会和谐之本,具有整合社会功能,是政治、法律作用的延伸。孔子说“礼仪立,则贵贱等矣”,“礼达而分定”,“礼可以安国家,定社稷”,并明确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
TOP
473#

       礼,特别是中华民族的礼仪体现出来了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虽然封建时期的传统礼教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精神上的自由,但是我们不能将传统礼教全盘否定,带有封建特色的行为我们的确要进行批判和否定,但是优秀的行为规范我们也要积极地继承和发扬。
TOP
474#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475#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传习录》
  平常修身养性的功夫,如果觉得烦扰,不妨就静坐,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
  这是王阳明在回答学生陆澄问立志之道时所说的话。
  他认为,立志的要点,在于做到能自我控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要提升自控能力,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持这种观点,就是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写作、做事,说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基于这种观点,更有人批判“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精神,认为如果困了就应该去睡上一觉,然后再悠闲自在地读上几页,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书中的内容。
  这种观点乍一看,似乎也有道理,尤其有所谓心理学理论的支持。然而,这样的看法是比较片面的,只从纯粹的思维科学一方面来考虑问题,而不考虑人性的弱点及人的潜力、意志方面的因素。
  其实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们就会显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可以说,世上的许多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许多人必须强迫自己,才能将自身潜在的才华和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
TOP
476#

        “礼”,对日本等国的影响深远,至今,日本人见面、告别都还有近90度的鞠躬。然而,中国的打躬、作揖、跪拜等礼已渐废,相反,受西方影响,握手礼倒是很流行,鞠躬礼也偶有所见,但是鞠躬的幅度很小,速度很快。至于跪拜礼,只是农村过年时,孙子孙女对爷爷奶奶行的礼,子女对父母多是亲切地喊了一声“爸妈”了事,很少看到子女对父母行跪拜礼。当然,时过境迁,行礼的形式不必泥古,但内心的敬重却应不减丝毫。
TOP
477#

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要通达践履的。
  若我们能多点“克己复礼”的功夫,由自己本分做起,家庭做起,深信社会会更加安和、有礼的
TOP
478#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古代,礼是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和标准。在孔子以前已有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而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较孟子而言,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当时的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几千年来的人际交往中,已逐渐形成她独特的道德规范,各种礼节以风俗、习惯传统等传承下来。关于“礼”,我们很小的时候都被教育要讲道德,懂礼貌,尊老爱幼:孔融让梨的例子被编进小学教科书,让我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与礼的有关知识,像孔融学习;“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钟”要求我们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的要求逐渐降低,尤其是在公共场所,不讲道德。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新闻:青年女子不给老人让座,老人就坐在女子的身上,并在女子让座后因语言冲突扇其耳光。当时有很多人关注这件事,很多网友评价女子开始不让座只是违背了是违背了社会道德,而老人的行为则是无理取闹。本来给老人让座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而现在想想却很尴尬。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人的思想也在变化,督促身边的人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同身边的朋友一起严格要求自己,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26:59
TOP
479#

礼的精神就是恭敬,仁慈,谦卑,在其位谋其政
TOP
480#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

    礼的特征是在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中和”的精神使处在每一处的社会等差中的人能依礼达到与其地位角色相应的平等,从而在等差分殊的社会中实现其相应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蒋庆《政治儒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