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728293031323334»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451#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经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与素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礼仪知识。而真正能把礼仪做好的并不多,我们应该把礼仪贯彻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知礼懂礼的人。

TOP
452#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TOP
453#

        "孔融让梨"的故事人人皆知。四岁的孔融之所以让我们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0-16 19:03:57编辑过]

TOP
454#

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TOP
455#

中国乃礼仪大国。礼仪,是人道德品行的外在表现,懂礼仪,行为举止都透露着个人的风采和对人的尊重,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好感,对个人的交际生活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礼仪,有时候更需要技巧,对待朋友,礼仪姚发自内心,对于别人的恶意攻击,我们要懂得以礼相击,就像我们的外交大家一样,既不失大国风范,有得以有效地还击。
TOP
456#

待人有礼,对人际关系,和事业都有好处。失礼者自卑而尊人,人要学会谦逊,谦逊不意味着人的卑微,恰好说明一个人的有容乃大。
TOP
457#

的确,当一个人自高自大时,别人会产生反感心理,这将成为人与人之间互利合作的绊脚石,相反,一个人保持谦逊的作风,别人愿意与他交往,进而交流合作,达到共赢的目的。
TOP
458#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TOP
459#

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 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TOP
460#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所以,我们为人处世都要遵礼。
TOP
461#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一种体现人素养的准则,礼的准则是“恭敬”和“仁爱”。这两个词看起来简单,实际饱含的深意极大,做到也极难。既包括了“仁”的精神也包含了“义”等义理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遵循礼的准则更是一件不易的事情,这便需要我们时刻提醒自己。

TOP
462#

“礼”作为儒家提倡的五常之一,它的意义包括很多不同方面。它有“别嫌明微”的含义,即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有表达“恭敬”、“辞让”之心的含义,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同时也有“礼之用,和为贵”的含义,通过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音乐,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

   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太多太繁的礼也会束缚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自由。但是当今社会,我们不能一味否定礼,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

   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孔子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

TOP
463#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TOP
464#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八佾》)古代礼仪是指古代的礼节与仪式,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比如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TOP
465#

[讨论]

在中国,礼深深地植根于人们自然形成的欲望和细腻微妙的情感世界,它以适宜的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着人们及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的情绪体验;礼浓浓地贯穿于华夏民族的整个演变历程之中,追忆着先民的寄托,体现着今人的渴望,以其独特的方式将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地联结起来。中国礼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人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不同的知识背景出发,对“人文精神”下定义。但是,这些不同的定义中有共同之处,即都以为人文精神是人的关怀。


在中国,礼文化与人文精神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从舜帝“五典之教”中对五种礼仪形式的规范与系统化,到孔、孟、荀等先秦儒家对“仁、义、礼、智、信”在人类生存和社会和谐中重要性的强调,都向我们昭示人类礼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礼文化中主要体现的是人文精神。礼文化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几个内容:1、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强调自我与人生的关系;。2、弘扬优良的精神,塑造人的品格。3、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17 14:57:49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