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233343536373839»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526#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是系统的繁复行为规范,具有严格的定义和制度。之所以这样复杂是因为礼的内在精神是庄严而肃穆的,首先讲求恭敬。古代先民在长期的与自然环境抗争的生存过程中积累了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经过文化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恭敬和关怀的人生态度。
TOP
527#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的思想是极大的教育意义的。礼,即是一种行为规范,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礼,以一种特殊的形式教化世人学会恭敬,仁爱。这也与仁义智信的美德相辅相成。也是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具备的美德。
TOP
528#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TOP
529#

礼之用,和为贵,礼与和是紧密相关的。礼,能够让人在待人接物时更加进退有度,进而得到与别人之间的“和”。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和谐的环境下,礼才能够得到更好的施展空间,所以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TOP
530#

有些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礼”会变成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应酬式的表达,仿佛表现得礼貌就像是疏远了距离。但其实在我看来,“礼”产生的最初并不是这样。真正的“礼”应该是当你对对方内心怀有真诚地崇敬和尊重时,自然而然将你的思想外化的过程。所以,在我们与人交往时,礼节也应该是发乎于心的,否则对方自然也不会感受到你的诚意,冰冷而伪善的的“礼”只能使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TOP
531#

《左传》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析言之,儒家的礼,就是在行“仁”的大前提下建立的维护一定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道德秩序。它的精神实质就是赋予社会阶级秩序以道德的意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和消除被统治者造反的思想意识。所以,“仁”就是要使民无造反之必要(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礼”就是要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亦即使造反作乱没有道德依据或没有意识形态基础)。“民”既无造反之必要,又无造反之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这两者中,如果统治者不讲“仁”而只讲“礼”,那么,礼就不能为被统治者长期接受,因而也就不能保证统治者的长远利益。如果统治者不讲“礼”而只讲“仁”,仁的推行就会使被统治者轻慢其统治,因而在不受“礼”的约束的情况下,便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相辅相成,仁礼一体,缺一不可,这就是儒家全部思想的精髓所在。
TOP
532#

我想每个人都知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这又是为何呢?事实上,孔子说出这番话是希望人们更加接近“仁”。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动,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老子曾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也。认为礼是人心不够忠厚,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既然如此,礼是不是更接近一种行为准则?让人们走在对统治者有利的方向上的准则?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所谓的无礼之徒。但也更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从人的角度来说,有来无往非礼也,你帮助了别人,别人就应该回报你,如果没有,你就会觉得这违背了自然的规律,因而给我们自身造成了痛苦和烦恼。所以,礼不应该成为我们完全崇尚的标准,如果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要有所规定的话,那我们所表达的就只有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自欺欺人的虚伪罢了。
TOP
533#

要想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有礼,讲礼,懂礼,知礼,只有这样才能尊重别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可以体现出“和谐社会”的理念。礼要真诚,要适度,也要简易,更要和谐。
在我们的周围,好多人都自行其事,不管别人,其实着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别人安静的看书,你却在大吵大闹,有的人甚至撞到人都没有一句道歉的话语,更有甚者还要骂人,这些都违背礼的原则。想要有个和谐的社会就要从自己做起,要以礼带人。
TOP
534#

礼具有深刻内涵。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尊循这一个原则,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无原则的以和求和,不要礼仪加以节制,那是不行的。
TOP
535#

礼仪是“文”,礼义是“质”。《论语·雍也》有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如无对他人的尊重、礼让的精神实质,那么,礼仪就会成为“作秀”的、形式化的、有名无实的表演。如果我们将这里的“质”解释为礼的内在本质,“文”为礼的外在文饰,那么,“礼义”与“礼仪”就是这种内在实质与外在表现的关系。
TOP
536#

守礼守住的是心中的一份准则。这比那些作为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守则要高一些,不是简简单单地生存,而是如何去生活。礼最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待人接物或是进退分寸都包含在这个“礼”上。我想礼的精神也许就是一个人的气节和风骨吧。
TOP
537#

我对于礼的看法,与对于义的理解有相似之处。谈论礼的重要性,我们通常注重个人修养方面。礼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东西。我们敬佩有才能的人,更敬佩对任何事物都怀有一颗尊重之心的人。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了能力,就可以忽视礼仪规范。恃才傲物的人,我们虽然也佩服,但那是因为他才德太高,抵消了狂傲的负面影响。其实,我们更加由衷佩服的,是那些有非常强的能力,却从不以此为傲,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的人。这样的人生境界,才是最高的。上面说了它对个人自身的影响,其实我们换个侧面,也应当重视它的社会作用。礼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东西,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参与社会分工能力的指标。礼实际上是人在与别人交流沟通协作的时候,与对方建立良好关系的工具。礼仪做得不够,就令人感到不受尊敬。礼仪做的过了,就显得虚伪。所以,古代制定的严格的礼仪,是非常有道理的,让人们在社交的时候有一套通用的行为标准,不会失去人与人之间的“度”。
TOP
538#

礼的意义是规范我们的言行,以达到尊重他人、和谐关系的作用。从陈杰思老师关于礼的精神的引经据典的阐述,让我们对礼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首先,礼的本质有二,即恭敬和仁爱。可以说,儒家这样对礼的阐述是抓住了也弘扬了礼的本质意义。儒家提倡仁爱,认为仁爱是一切道德行为规范即礼的基础,至于另一个尊重他人的目的,也是为了仁爱。可见,仁爱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需要的精神,礼只是为了仁爱目的的行为规范而已。其次,现代社会的礼,虽然起着一定和谐人际关系和仁爱的作用,但是更多的把礼当成了一种工具,一种实现利益的工具。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学校和公司里面的公关礼仪课程或公关部。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为了物质利益,礼渐渐的流于形式和手段,丧失了它本来的意义,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拥有真正礼仪文化的文明古国,如果国民都不清楚礼的本质,都不了解自己的礼仪文化,配得上“礼仪之邦”的称呼吗?
TOP
539#

       我认为,无论是恭敬也好,仁爱也罢,其实它最终表现出来的都应该是让人感到舒服的。一个知礼的人,应该是会照顾到他人的感受,会理解他人的行为。礼是规范,知礼的最好表现是不把礼作为一种硬性的束缚来对别人指手画脚。因为我认为,当我们开始对别人的行为指指点点的时候,就已经是不礼貌的开始了。我们今天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网络暴力,指的是网民对于网上发生的事情进行言论上的批驳、攻击,当这些攻击集中到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群体的时候,就可能会对当事人造成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是精神上的,也是难以治愈的。人们在发表这些言论的时候,通常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但殊不知,他们自己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自己素质的否定,是无礼的。
        礼,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否定别人,而是尽可能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种礼的时候,那么我们整个社会也一定是彬彬有礼的。
TOP
540#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礼”的民族,从古至今,“礼”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内涵。所谓“礼”,首先是指一种“礼”的制度,是指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尊卑有序的社会制度。其次,“礼”指一种恭敬,理性,礼让的道德规范。第三,“礼”更普遍的指的是“礼仪”,是具体阐述礼制的人与人之间相处一种行为。礼是人的标志、文明的标志。礼是一种人性、伦理、情感化的东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