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132333435363738»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511#

众所周知,“孔融让梨”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让我们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TOP
512#

说到礼,我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那些用来约束我们各种行为的规范、准则了,但是我们都不是机器,我们作为人,有着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算在道德领域,那些强制性的要求并不会因为它们是有益的、被我们所认可就能很好的实施。礼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比重很大,如果只是一些空洞的、大体而言的外在形式,相信也就不会经过几千年还被我们所有意识地传承了,所以这些礼的背后是有着本质性的东西来做支撑的,礼是内在的精神状态、品质态度的外现,如何待人接物,甚至是如何对待鬼神,最重要的确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他人、他物,而在于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比如尊敬,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外在,体现出的也大都是自己的态度、品格,或者说是自身作为人的魅力,所以,我们一谈到礼,也就不能把礼独立出来挑骨头了,礼背后所承载的精神才是我们所需要花大力气去探讨、思索的,而正是这些东西才经过时间的流逝、人的自由的考验被我们传承下来了。
TOP
513#

       礼的精神我们要如何来理解呢?楼主说的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包括恭敬和仁爱。但在我看来礼的精神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待人接物要有礼貌,但这样的礼还只是浮于表面的,最为肤浅的礼,它只强调了形式,而忽略了内涵。话语与行动上表现出来的礼只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体现出来的礼。礼叫我们要重实践,礼乐之道,不仅在于形式,而尤重精神,礼的精神就是言而履之。不仅限于空谈,尤其要脚踏实地地去做。只说不做,不能算礼。礼的特质,在某些方面很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无形之中渗透在衣食住行的点点滴滴中。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的精神在于提升人的思想道德,而不是仅为了虚伪的表面形式,只有真正理解礼的精神内涵才能做到真正地实践礼。
TOP
514#

        游历列国为讲学,三千弟子随其行。闻习韶乐不知肉,奔波一生只为礼。礼是《论语》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礼和仁相交相贯,构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思想。孔子周游列国传学散道,相传在游经齐国时,曾与齐太师谈论音乐,期间听到了悦耳动听的韶乐,因乐声太过美妙以至于很长时间里都尝不出肉的味道。孔子对于音乐如此痴迷,也正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因为在古代音乐可称得上是礼的代表,礼乐无二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大国,《左传》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是我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在我看来礼的精神不外乎两点:在其位谋其事和待人以仁德。在其位谋其事不仅仅是狭隘地指做好本份之内的事,更是指要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位于上者不宽厚,行礼之时不恭敬,出席丧礼时不感到悲伤,这就不是在其位谋其事,当我们身处特定的情景出演特定的角色时,能够遵守和我们的情景角色相适应的规范要求,这就是礼了;待人以仁德,就是指秉持着一颗仁人之心对待他人,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礼记》里也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一个人没有仁德就谈不上礼,礼就是予自己以谦卑,给他人以尊重。综合起来看,在其位谋其事侧重于外,注重的是个人的表现行动,待人以仁德则更重于内,强调的是内心的尊敬和诚意。若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就是真正的礼了。
TOP
515#

孔子进一步发展了管子礼仪治国的思想,把“礼”的功能扩展延伸到整个社会。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只用行政命令和刑罚去整治民众,那么,他们虽然可能为了免于刑罚而不去触犯法律,但内心并不感到羞耻,不会心悦诚服。孔子还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如果不学习礼的规范,不用礼来约束自己,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身。可见,礼既是一种制度约束,又是一种道德规范的引导和自觉地遵守。这个文化传统,对当前我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具有借鉴意义。
TOP
516#

仁者爱人,为仁由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从中可以看出,仁也是礼的一种精神,我们强调礼,目的是为了达到天下归仁的境界。这有些像孔子所说的天下大同,而如果我们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谨守礼,达到仁。
TOP
517#

我对于“礼”的认识就是“礼尚往来”,就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要相互尊重相互照顾,学习这篇之后,我对于“礼”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如果心中没有“仁”,那么表面上的“礼”就不是真正的”礼“,就会成为一种虚伪的表现。
TOP
518#

“礼”学是一门“沟通”的艺术,“对话”的伦理。中华文化在调和性上见长。协调、和合的过程并不会掩蔽其原创性,相反有着如下的品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TOP
519#

礼仪非常重要,礼貌也很重要,对日常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
TOP
520#

礼是德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德行高尚,那么他就会表现的翩翩有礼,待人温和,不轻视他人,给予他人尊重。而礼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它可以缓解人们之间的生疏,促进交流,达成共识。规范人的行为准则,约束人们的荒昧无知。是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TOP
521#

礼作为古代中国的标志,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礼仪之邦”的美名。而现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礼渐行渐远,相比较后起的日本和韩国则在吸收了古代中国的礼后加以改造并传承之今,在礼仪和礼貌方面中国人做的远远不如日本和韩国,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难道不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背离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吗。
TOP
522#

礼,理也。人与人之间有莫大的不同,总会产生分歧和冲突。礼之用,就是用理,站在事物本质的角度去就解决分歧冲突,平和矛盾。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解决问题的最终目地还是调节平和人与人的关系,希望人与人之间可以和睦相处。
TOP
52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华素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弘扬礼节,传承礼节,是作为炎黄子孙的要求和责任。
TOP
524#

“礼”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深藏于人内心,渗透生活各个角落,在《论语》的多个章节都有映射。《论语•学而》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和《论语•》君子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里的“省”、“思”均是“礼”对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礼的精神就是这些所思所省。
TOP
525#

礼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男女,无论老幼。不知礼的人只会令人生厌,而在社会中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不仅是会使用工具,更在于人可以用礼来规范、约束自身,从而达到更加和睦的境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