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526272829303132»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421#

礼是道德的规范,礼的精神是谦卑自己,尊重别人。礼让人有着一种气质,谦卑的态度可以使你学习到更多的东西,可以让你对于世界有着不一样的看法和角度。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这样的美德可以让你赢得别人的尊敬还有很多的不可以想象的好的态度。礼是一个人的精神外衣,有了它,你才可以真正的体面行走于这个世界。
TOP
422#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TOP
423#

儒家所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古时的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如今,社会对于不同阶层的人所要求的礼也不同,我们必须学会在不同场合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这是修养也是尊重。
TOP
424#

礼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和道德观,价值观的传统基础,中国现代化下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法制文明的建设,都需要从这一传统资源中生发出来才会有新的生命力。[em07]
TOP
425#

礼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礼”,“懂礼”,“重礼”的民族。从我们懂事开始,长辈就教我们要懂礼貌,见到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合适的方式去对待。这种要懂礼的思想就深深的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当我们待人处事的时候,就很自然的运用那些长辈教导的礼节。而礼的种类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成为道德范畴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TOP
426#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一位教授说过,马戏团训练动物,也能教会它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如果我们在提倡礼的时候,也只是教会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不注意通过礼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那就是空穴来风了
TOP
427#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

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TOP
428#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礼仪的重要性,就像孔子所推崇的“周礼”一般,人与人之间要讲究礼仪。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就是说你以礼待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礼仪来对待你。如果现代人之间能做到礼仪相对,那么我们的世界便是真正的和谐社会了!
TOP
429#

何为礼?没有正确的定义,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教会我们的是怎样的礼仪,也没人真正了解,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每天耳濡目染的词汇,传承的是一种文化的根韵,在古人的思想里的礼仪,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有多少留下,留下的又有多少被遵行,说出的不是重要的,礼仪是需要我们共同遵从的,有礼仪的社会让人心情放松,让社会和谐。所以礼仪,一个我们潜意识里的东西我们也应该让它显露出来。做好这一点,就很好了!

TOP
430#

 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
TOP
431#

   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孔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 
  乐坏的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
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乐绝不是孔
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礼乐。
TOP
432#

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就有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做法,现如今更是有彬彬有礼的说法,只是我们传统美德的体现,也是我们炎黄子孙必备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懂礼仪,那么就很难在社会立足。
TOP
433#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TOP
434#

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TOP
435#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

    礼的特征是在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中和”的精神使处在每一处的社会等差中的人能依礼达到与其地位角色相应的平等,从而在等差分殊的社会中实现其相应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蒋庆《政治儒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