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436#

我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的精神主要是尊重他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因为要想得到比人的尊重首先必须自己尊重他人,我们先辈伟人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一定要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不要总是漠然淡之,视而不见。
TOP
437#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处。

当自己生命受到威胁时,我们不轻言放弃;当自己生命遭遇困难,我们要勇敢面对;当他人遭遇危险和困难时,应受可能帮助。

TOP
438#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传统的礼仪文化,继承发扬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礼节是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有修养有道德的一个标准,同时我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在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我们是否懂礼貌。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长者:“您以为在哪所大学您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老者说:“在幼儿园里”。在幼儿园?我们也许会认为那种玩耍的地方能学到什么?但是却老者平静地回答道:“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码放有序,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

看了这个故事,其实我想我们的大部分礼貌都是在幼儿园里学的,老师叫我们尊敬长辈,爱护幼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便开始遗忘了那些最基本的礼节。当我们在社会中处处碰壁时,当我们与同学朋友亲人处理不好关系时,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回归到那些基本么的礼节,以礼待人,以礼宽容他人,很多矛盾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没的。

礼节与道德素质挂钩,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更要注重道德的修养,只有两样都做到尽善尽美了,我们的整体素质才会上升。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才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在与他人相处时才会是如鱼得水!

礼节也是内心纯净的一种外在表现,只有懂礼之人才会气自华,才会给人亲近之感。有的人举手投足之间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礼节这方面我自认为还有很多做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改进。比如说我不太会赞美他人,我认为适度的称赞他人也是一种礼节的表现。当我们表现的谦卑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尊重他人,称赞他人。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我们要学会避其锋芒,韬光养晦,方为人上人!

TOP
439#

礼仪就有其自身的社会时代性。虽说建国之前的礼仪变化不大,但是不同的朝代礼仪的具体要求自然不同。建国前后利益的变化很大,利益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人的要求也有巨大的改变,譬如,以前讲究男女授受不亲,随着时代的变化,男女同堂听课,同车而行也司空见惯;以前讲究作揖叩拜,现在则是握手拥抱。此外,每个时代也会产生新的礼仪要求,就像现在的交通礼仪,“人让车、车让人”等等都是新时代的礼仪内涵。


礼仪有变化自也有其没变化的地方,譬如尊老爱幼,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许多敬天拜神的祭祀礼仪,在不同的地方,保留程度也不同。

TOP
440#

礼,在古代和现在有很大变化,也有很多相同点。在古代,礼,不仅是礼仪规范,更多地被理解为“礼法”,“法”即为一种制度,具备及自身的强制性,规范性。孔子主张以礼治国,礼法并施,可见礼法制度是一种具有很强规范性的制度,周代的分封制作为一种礼法制度,体现出礼法也具备森严的等级性。而在现代,礼不在是一种礼法制度,只保留下了其作为礼仪的那部分,礼仪是我们为人处世的规范,待人接物表现得体,于年长之人变现谦逊、恭敬,辈分低于自己之人和蔼可亲等等都是礼仪的规范。
TOP
441#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从小老师便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礼是待人接物的一种优秀的品质。礼貌待人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我认为礼的根本是真诚,真诚待人,才会从内心深处以礼相待。

TOP
442#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
TOP
443#

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诚如东汉廷尉陈宠疏中所云:“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明丘濬《大学衍义补》云:“人心违于礼义,然后入于刑法”。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
TOP
444#

总的来说,礼就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古代,礼就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恭敬与仁爱是礼的一种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礼的力量越来越小。如今,我们倡导人人平等,虽说这是社会公平的一种体现,但这种体现及表现在底层,对于那些高处的人,又有哪件事情是与底层的人平等的呢?就为了人人平等,我们将礼置之不理,所以有了不尊敬师长、不尊老爱幼的现象,有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乱象。对于孔老夫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我觉得我们是有必要实施的,当然,这种克己复礼的实施要符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实际相结合。
TOP
445#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TOP
446#

“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现代社会“礼仪”一词有了更加广泛的含义,其内容包括行礼仪式、礼节及仪式、风俗规定的仪式、行为规范、交往程序、礼宾次序、道德规范等等。社会上对“礼仪”的理解和认识是多层次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1. 礼2. 礼节 3. 礼貌 4. 礼宾 5. 礼俗 6. 礼制。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礼仪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道德,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个人形象,可以使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也可以使得社会更加安定、文明和和谐。
TOP
447#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从小老师便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礼是待人接物的一种优秀的品质。礼貌待人的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我认为礼的根本是真诚,真诚待人,才会从内心深处以礼相待。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因此在待人接物时要表现出谦卑,这样才能做到礼。

TOP
448#

<原创>礼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部分,遵纪守礼,恭敬懂礼,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遵守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唐代时期,与高丽、波斯等民族友好往来,中华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各的文化特色,但相互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团结,尊重每个民族的礼仪。懂礼首先要懂礼貌,见人要打招呼说“您好”,请人帮助自己要说“谢谢”,与别人道别要说“再见”,与长辈讲话要敬语,进房间之前要先敲门,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不能随地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这些都是从小父母、老师教导我们的,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然而,社会上也有不礼貌的现象。有一次,在某个饭店吃饭,旁边包间里的人喧哗的太厉害,我们请服务员去提醒他们小声一点,没想到旁边包间里的人将服务员赶了出来,不但不消停,反而闹得更厉害,甚至骂骂咧咧的,整个酒店就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样的人连起码的礼貌都不懂,道德素质太低。看到过一条微博,在北京高铁上,几个外地人可能喝了酒,站在走廊里大声说话,大声笑,大声唱歌,旁边座位上坐着几个外国人,正抬着头皱着眉头看着他们。在公共场合如此喧哗,还有外国人在旁边看着,他们丢的不光是自己的脸面,更是中国人的脸面。

TOP
449#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的弟子有子曾说过:“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也就是说,恭敬如果合乎礼,就能远远地避开耻辱了。相反,若心中无“礼”,只是假客气,就会显得卑贱。所以说,礼的精神就是恭敬,就是谦卑。而我们常说的“彬彬有礼”也是对此的要求,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所应具有的品德。对他人要恭敬,不可盛气凌人,不可傲慢,不可骄傲。要记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知礼守法,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好公民。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不做苟且之事,不做伤天害理的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而如今的社会,泛滥的、横流的是另一些与礼相违背的东西,很多人表面一套,背后另一套。耍小聪明,背后捅刀子,不知人情冷暖,只知世态炎凉。尤其是身居高官之要员,官场的潜规则众多,迫使他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做出一些违背礼的精神的事情。比如去年闹的沸沸扬扬的王立军事件,薄熙来事件,他们不就是礼的失败者吗?在他们心中,完全忽视了礼的精神,抛却恭敬、谦卑、仁爱以及仁德,他们是无耻的,可恨的,是社会的罪人。从另一角度来看,如果他们有礼的精神作指导,规范自身的行为,不仅不会犯下如此大错,还能“在其位,谋其政”,将自身的生命价值发挥到极致,造福于老百姓,成为人人爱戴的“好公仆”。为了实现“大同社会”,为了让世界更加美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从自身做起,发扬礼的精神,做到恭敬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谦卑低调地处事。只有这样,美好的理想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会更好的体现。
TOP
450#

礼的历史在中国渊远流长,从夏周起到孔子、荀子一步步走向完善,礼作为一种礼节制度,维护着社会的种种规范,从长幼,尊卑,贵贱等等多方面划定着人们的行为,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思想下,中国社会才能一步步安定有序的发展。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出现各种层出不穷的怪事轶闻,其实这都是因为礼的缺失,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拾礼的文化,待人以礼,把礼的文化用行动传递下去,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和谐安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