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376#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商传认为,多年来,晚明史被误读,我们需要对晚明重新认识:晚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社会转型的变革期,就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传统专制政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晚明时代曾经出现过的官僚体制内的民主制度萌芽,已触及传统体制,使其专制政体有所变化。晚明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出现了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如果朝代史被误读,这样不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历史,了解历史,容易让我们走极端,走错路。

TOP
377#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引起的,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完美的政治统治。

TOP
378#

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宝贵的一部分。作为礼仪之邦,不仅国家重礼,每一个人都应该有礼。从小到大,长辈都在教我们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懂得礼貌,别人才会尊敬你。社会是一个群体,每天你都会与不同的人见面,交往,患有一颗谦逊之心,以礼待人。在经济高速膨胀的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的,不仅要有知识,更要有素养,而礼貌时基本的素养,从小就应该懂礼貌,懂诚信,长大了才能少些碰壁,少些嘲笑。等我们真正融身于社会,你才会发现,那些可能经常被我们忽视的文明礼仪是多么重要,所以,从现在开始行动吧,培养自己成为礼仪之邦的礼仪之人。
TOP
379#

         当今九零后的新一代的我们,经常讲中国传统的“礼”当成繁文缛节,觉得太麻烦,没必要。其实不然,你多一声的问候,多一句的告别,多一次握手,会让他人觉得你是很认真的一个人,会让他人得到尊重,相应的他人也会对你以礼相待。所以,我们能做到,一点小改变,说话礼貌些,行为文明些,对他人客气些,就是“礼”啦。
TOP
380#

的确,“礼”是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正如楼主提到的,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其实就是要教导我们必须德行于礼,任何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讲的也是同一个道理,礼是人的精神所在。在现代社活里,尤其像中华名族这样的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我们更加该懂得为人谦逊,以礼待人。
TOP
38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文秘

学号:11311004

姓名:毛自然

时间:2012429

电话号码:18787071569

卷三:礼

             礼的精神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 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典章制度较前代更为完备,发展到了郁郁乎文哉的程度,使孔子赞叹不已,宣称吾从周。周人本以尊礼著称,到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等级制度破坏,统治者内部对于礼任意僭用,礼崩乐坏,所以司马迁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但由于周代礼制非常完善、周密,仍为士大夫所向往,力图予以恢复。春秋时代,孔子以前的人,如师服、内史过等,与孔子同时的人,如叔向、晏婴、游吉等,论礼的很多。但论礼最多,并自成体系的首推孔子。他一生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论语》中有75处记载孔子论礼。(根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所统计)他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礼与仁义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说,殷因于夏礼,而有所损益,周因于殷礼,而有所损益。由此可知夏、殷时代已有礼。孔子又说,他能讲述夏礼和殷礼,但由于文献不足,他虽能言之,却不能征之。也就是说礼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

TOP
38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级文秘

姓名:张校番

学号:11311007

时间:2012年5月29日

电话号码:15925165163

礼的精神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尊循这一个原则,但是,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无原则的以和求和,不要礼仪加以节制,那是不行的。

礼是指道德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把它分为两部分恭敬与仁爱。

恭敬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凡事都有本有末,只有本正,末才有好的表现。比如宽宏、简朴、持重等是领导者的品质,恭敬严肃则是行礼的实意,伤痛悲哀是居丧之人的真心。这些都是本质所在,具有如此本质,做事的时候自然会有可观的表现。如果领导者苛刻琐碎,不知道宽宏大量的品质;行礼时怠慢懒惰,没有恭敬的实意;居丧之人装模作样,毫无哀痛之情,那就先失去了本质。后面即使做出各种个样的姿态,也必然没有客观的表现。孔子所处时代,王道已经遗失,苛政残酷迫害人民;古礼不复存在,只剩下繁文缛节。孔子在这里以批评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了三个要求,分别是对人要宽厚,举行礼仪时要有敬意,办理丧事时要哀伤。我想这些要求,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这里我重点探讨一下管理者对部下必须宽厚的问题。

     仁爱

在拥有了“恭敬”的同时也还需懂得如何“仁爱”。人而不仁,如礼和?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如礼何?”文化对他有什么用?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的。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这是孔子的感叹。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这个人问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们讲过的,中国文化这个“礼”字,如果谈到根本,是哲学最高的问题,也是宗教哲学最高的问题。宇宙万有怎样来的?哪一天开始的?这个本体论,也就是礼的根本所在。所以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他这个问题太大了。孔子不跟他谈哲学,不谈文化的精神,只答复他关于礼仪的问题。孔子说礼仪的过分铺张就不合理,宁可简单隆重。办丧事太轻率了也不好,宁可取悲戚的态度。拿我们现在的情形来看,假如孔子在还活着,处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他不知要感慨到什么程度。现在我们的礼恰恰孔子讲的相反,礼不从简而从奢,越奢侈越有排场,丧事不从悲而从易,家人逝了,送殡仪馆,火葬过后三天,又在家开舞会孔子当时对文化衰败非常感叹

最后我想说的是礼制是从心而发的行动,没有内心的仁义礼智信,即使学会了礼的形式,也必然矫柔造作,不可观也。所以恢复礼制必然要从心开始,从本质开始,有纯善的心才能有感动天地的行为。

TOP
383#

讲到礼,就会想到电视剧里古代文人着一身白袍,相对抱拳的景象。一派书生气。

中国传统上有很多关于礼的称呼。对别人要称呼:“子,夫子,先生,贤侄,贤胥”。而对自己会叫做:“鄙人,卑职,学生,贫僧”。真正的把传统礼仪发挥到了各个细节里。尊敬,是礼的本源。正是内心存在的那份仁德与谦卑,所以才能在朋友、长辈、师长面前,不做作的表现自己的尊重。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有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所以,要心存一颗谦逊的心的去对待每一个人。

TOP
384#

1、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这句话中的自卑意为自己谦卑,尊人即为尊重他人。其实要合乎“礼”,也是严人律已,宽以待人的一种表现,在网上,我还看到了一句较为类似的话:“人不如己,尊重别人;己不如人,尊重自己”。实话说我真得很喜欢这句话,可以说它把己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诠释得十分恰当。当我们高高在上时,我们要以最谦虚、最卑微的态度来对待别人,或许这与当权者的深入人民群众较为相似;而当我们低人一等或技不如人时,我们要学会尊重自己,认同自己,而不能真的自卑或一蹶不振,而后者,与“卷九的毅”中的“自尊自信”则是密切相关的,如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必已》中有这样一段话“敬爱人者,己也;见敬爱者,人也。君子必在己者,不必在人者也。”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管好自己,足矣。

TOP
385#

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
TOP
386#

通俗看来就是人的一种修养。有礼者就是修养高的人,而无礼者就是修养低的人。礼这种东西看起来是外在的表现,其实它是一种有内而外的东西。只有当一个人内在的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他的日常行为才会有礼,也就是彬彬有礼。在我看来,我们所看的礼,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环。我们老师曾向我们说过他们去孔子学院学习的事情。到了那里,因为受环境的影响,大家见面都会鞠躬问好,看见孔子像也会鞠躬,总之就是很有礼的样子。回来后,一开始偶尔还会鞠躬问好,再久后又恢复到以前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家内在里并没有吸收这种礼,在生活中就无法贯彻始终了。偶尔的一些有礼的举动不能说明一个人是有礼的,只有当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彬彬有礼时,这才是真的有礼。有人会说这怎么可能,这也要求的太高了。其实对那些真正有礼的人来说,这样的要求一点都不高,因为他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他们的礼是因为内在修养的提高而不自觉的表露出来的,并不是可以的伪装后应付一些场合而做的表面文章。有一句话是日久见人心,礼也是一样的。没有人内在是一团草包,还总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那岂是一个累字了得。所以,要想做个有礼的人,就得先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才好。

TOP
387#

敬——爱——礼

礼是人与人交往的表达敬意和爱意的道德准则。要做到有礼,首先要有一种虔敬的态度,只有发自内心虔敬的礼才是真诚的礼,才会为对方真心接受。其次要怀有一颗互相关爱的心,礼是爱的表达,爱是礼的来源。礼的行为需要爱来提供源动力。我个人认为敬——爱——礼才是一个礼的完整过程。可以说,只有拥有这样一个完整过程的礼才是积极主动的礼,这样的礼施行起来你不会把它当做一种束缚,而是会发自内心地积极主动地去做。
TOP
388#

经过漫长的岁月,礼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孔子“克己复礼”到明朝的三纲五常再到现在,它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现在,在我看来,礼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礼仪、礼数、礼貌,第二,它代表一种规范。第二种含义又分为两层,一层是对个人的规范,要求人们重视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第二层是指社会的规范,也即社会秩序。我认为,社会秩序是社会运转的一个基础,若人人都没有规范,社会没有准则,就会产生不和谐的方面。
TOP
389#

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升华。礼与仁相辅相成。当人们都能遵循仁义道德的时候,自然也就礼让、礼貌、礼仪等等。对人恭敬的同时,礼对于物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人们面对物件、植物、动物的同时,也应有着该有的礼节。虽然它们没有思想,没有感觉,但是,作为这个地球上的平等的个体,我们有着相同的权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TOP
390#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对于“礼”,我们所追求的不应只是一种形式,而应该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礼貌,礼节。而如今我们视乎把礼作为了一种物质化,浮躁化的行为,而忽视了它的基本的精神理念。求人办事需要送礼,结婚生孩子需要礼包,现在社会缺少的却是最基本的礼的精神理念,互相尊重,真诚相待,谦虚行事,尊老爱幼。如果这个世界多一份尊重,多一份坦诚,多一点踏实,多一点爱心。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