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617181920212223»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28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陈平安

学号:10311032

时间: 2011年4月25日

电话:13529299757

礼的精神: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礼的精神主要包括两个,第一个方面就是恭敬,第二个方面是仁爱。

(一)礼的起源与地位。用学术研究的价值标准判断,礼之起源应是礼发生的根源而非礼最早从哪里开始。本文由礼包括礼仪和礼义两方面内容的分析入手,得出结论:礼源于人类理性对情感和欲望的适度合宜的规范。本文基于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根本特征,提出了“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的观点。 (二)礼的嬗变与本质。本文沿着礼嬗变的轨迹,归纳出礼的嬗变规律,认为礼在嬗变过程中遵循宗法等级原则、人性原则、理性原则、功利原则和适度原则。同时,本文探讨了礼的本质。有别于以往许多研究中将礼的本质与礼的定义、功能、特点混为一谈的现象,本文对它们作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礼的本质表现在四个方面——义、理、敬、信。 (三)礼文化的人文精神。本文认为中国礼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之文化存在为本,着重通过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把握来化成天下的一种文化精神。同时本文分析了礼学与人学的关系。本文认为礼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礼学的根本特质;礼文化涉及到人的本质、人性、人格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问题,礼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揭示了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本文认为礼文化的人文精神包括: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与人生;尊重人性和人情,重视生命价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塑造独立的君子人格;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礼文化的价值及其反思。本文针对历史上对传统文化非理性的思维 更多.

TOP
28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卢燕

学号:10311042

时间:2011425

电话:13629656344

书籍的力量总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的身旁,坦言,我看书的时间并不多,似乎每日的行程都是安排得满之又满,然而,总在我有需要的时候,就会有一本书跳进我的视线,就是一分钟的时间,都让我有所收获。

最近一直在思考,灵修到底是什么?每日的生活杂事,每日的忙碌工作,总让我有时处于分裂的状态,似乎我的灵总要让我飘开,我的心总在告诉我,要离开,离开我才能真正的修行!有时都分不清那是我逃避生活的方式,还是我真正内心的指引。

周六和一群家长孩子到离广州很远的江门一处小镇,参观了在乡间小路中出现的一片森林,^_^,那是一位用了半生积蓄在支持地球母亲的非常非常淳朴的一位大哥——标哥,他用植树造林这样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我们的地球母亲。

当我走在那条树荫小路中,当我用双手抚摸着那一棵棵绿树,当我闻着绿色那独特的清香时,我不由自主地流出眼泪,不是悲伤,不是喜悦,就是很平静很平静地流泪,我感受到与大地万物那种自然的连接,那份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突然觉得自己就是这自然中的一分子,没有分别,没有不同,生命就是这么自然的流淌,我甚至能听到那一棵棵绿树在对我说话。那份感觉至今都让我觉得奇妙!

TOP
28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文秘

姓名:郭靖雯

学号:10311054

时间:201142

电话:15087060627

               礼的精神        

孔子追求的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和现在我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不是中立。而是处于乱世中的一种折衷主义,一种君子之道。所以对弟子的要求是合乎理合乎义,一种中庸原则,一种品德高尚的教育。今日之炎帝陵,以华夏始祖的归根之地和中华文化的发端之源,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情纽带、不朽的精神圣山。她以跨越时空的力量,牵引着华夏儿女,跨洋过海,翻山越岭,步入其间。诣陵祭祖,所含蓄的文化意蕴和显示出的文化张力,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升华。
一炉馨香、袅袅不绝,烧燃了数千年,祈祝着“民富国强”。这是民族的夙愿,是亿兆子孙的心香。

是指礼节礼貌、行为规范、文明准则、合同标准等。倡导,实行礼治,就是要求人们文明待客、礼貌待人,遵守规范、准则和生产、安全、质量方面的标准。孔子日:不学礼,无以立。企业形象建立在企业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上,员工的形象也代表着企业的形象。引申为礼治之道。

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其实我觉得对于现在社会很多的问题,由小到大,不都是克制不了而引出的吗!象我看央视的社会与法频道在黄金周做的一个节目,探访各地的旅游环境,看到暴露出来各种问题,不都是在于不能约束一下自己,克制一下自己吗!再说大的方面,如果美国不天天挑事,恐怕世界就和平了!这也让我想到孔子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是啊,这也是老夫子的感叹啊!一日克己复礼,那天下就太平了!有时候真能感觉到时空是相通的!谁都能推己及人,都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个人由国家,都能从心里这样做,那世界就真离太平盛世不远了!      而我们当今的社会出现种种问题,也正是缺乏礼,而不能克制自己,所导致的!光想让人人为我了,而没有想到我为人人,光想到自己舒服了,而不考虑别人!这不都是不能克制自己所导致的吗!就象最近养狗问题,上升到一个社会的大问题,乃至社会禁狗,这难道是狗的问题吗!看看有些城市为了禁狗,而捕杀狗,真有点替狗可怜,狗也想不明白,难道主人的行为不端,要加在狗的身上吗!这不都是人所不能克制自己所造成的吗!可见克制自己在小事上都很难,更别提孔子所说的真正的克己复礼了!

TOP
289#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家,所以就很注重礼貌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声问候或相互谦让也就是它的体现。平常我们所说的“一个人的举止可以反映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能突出这一点。一个有礼貌的人很注意他的言行,不管做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有礼貌了,我们就能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这样我们也就能交更多的朋友了。生活也会变得更丰富。
TOP
290#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方式。 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中国是礼仪之邦,以礼待人,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文化修养,精神风貌!所以,知礼仪,讲礼仪是每个国人的做人之本!处世之道!

西南林业大学

土木工程

20100954026

TOP
291#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王婷

学号:10311040

时间:2011- 04-25

电话:13759186721

卷三、礼

礼的精神

德行——
  洛克说德行是第一位和最为必须的,是一个人所当有的。
  美德包括:
  自制,把自己从欲望中解放出来,特别是不合理的欲望;
  谦恭有礼,对人表示好意的形式,或表示不伤害的姿态;
  慷慨大量,一个人随时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表现,当然,量力而行;
  处事公道,处事公道是慷慨大量的基础;
  勇气,勇敢,是其他美德的保卫者和支柱;
  人道精神,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帮别人免受痛苦;
  用功和诚实,用功能够进步,诚实是为人之本。
  一句话概括,做事想问题,要推己及人。
  你要别人怎么对你,你便先得那样去对待别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美德。
教养——
  智慧是人有能力处理事务,而教养是在某方面的行为进退得当。
  我们跟别人交谈时得体,就是教养。
  得体,跟美德分不开,比如,谦恭有礼,交谈中给人尊重,不轻视或蔑视。
  教养,除了内心的礼貌外,还包括外在的礼貌。
  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形式。因为外显,后者很关键。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内心的善外,外在表现上——
  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礼;
  这些使我们能够博得朋友的好评,使那些与我们交谈的人感到安逸与高兴。
  比如,别人说话,别打断,别插嘴;别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优雅力量大。路易十六妻子走向断头台时,不小心踩了刽子手的脚,立即轻声道歉:
  对不起,先生,我不是故意的。
  这一幕,让一个资产阶级的女思想家震撼不已。
  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TOP
292#

礼是儒学的基石,也是由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最稳固的思想之一。从不可箕踞而坐到宾主以礼分席再到老幼高下尊卑,最后便是男女授受不亲。
大约还是在朱熹的年代里,出现了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纲常之论、理念之说日益兴盛起来。
TOP
293#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孔子时代,礼通常和仁结合在一起,礼也是各家所关注的问题。

礼首先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人们说话做事的态度,某些场合人的面容和衣冠打扮,以及说话的内容。礼学,更具体讲是礼仪之学,礼仪一直是人所必须掌握的一门学识。现代礼仪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将会到处碰壁,很难协调人际关系,事业也会遭受损失。

再次,礼,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尊重别人、礼貌待人不是一种表面形式,而是内心感情的真实表达。

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不断加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受到冲击,传统的礼仪道德风范被外来文化挑战,我们是要秉承千年来积淀的礼,还是接受新的礼?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但不管怎样,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在交往的时候都应该以“礼”、“诚”、“信”等相待。在这样一种文化混杂的时代背景下,给“礼”赋予一种新的内涵和意义!!!

TOP
29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朦

学号:10311034

时间:2011314

电话13888978324

卷三、礼

礼的精神

礼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孝是中华民族的宪法精神,那么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属于中华文化的伦理范畴。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仁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礼不仅是仁的一种纯粹的外化显现,礼本身也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要求,这种价值要求就是对社会义务(其表现为礼所指导下的社会关系)绝对尊重。因此我们就已经确定,礼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架构,礼的根本精神则是它要求人们对它的绝对尊重,而这种尊重是不计其他目的和后果的。而礼的根本对象和礼的根本精神又是不可分割的,礼的根本精神只适用于社会制度的领域,而不涉及其他领域,如个体的精神生活的领域。礼的义务性精神又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在上文中已经提及,这种义务性的要求只适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伦理规范,而不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礼的义务性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关系,在当时来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礼的义务性落实自然也就达到了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正名。也就是说,在义务性的做到了的先决条件之后,君臣父子等不同的社会地位自然就会名实相符了。其次,礼的义务性要求是对社会等级从上到下由严到宽的。可以说,尊礼首先是君王的义务,如果他们不履行这种义务,则人民也有权不履行这种义务(虽然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但是我们可以推论出来)。子曰: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或曰夫慢令谨诛,贼也。或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这一观点应该也只适用于君臣、君民这样的基本政治关系,而不适用于父子、夫妇的关系。

TOP
295#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王根凯

学号:10311031

时间:2011322

电话:15912182537

卷三、

一、礼的精神

     传统观点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仁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礼不仅是仁的一种纯粹的外化显现,礼本身也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要求,这种价值要求就是对社会义务(其表现为礼所指导下的社会关系)绝对尊重。
  因此我们就已经确定,礼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架构,礼的根本精神则是它要求人们对它的绝对尊重,而这种尊重是不计其他目的和后果的。而礼的根本对象和礼的根本精神又是不可分割的,礼的根本精神只适用于社会制度的领域,而不涉及其他领域,如个体的精神生活的领域。

    而礼的义务性精神又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在上文中已经提及,这种义务性的要求只适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伦理规范,而不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礼的义务性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关系,在当时来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礼的义务性落实自然也就达到了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正名。也就是说,在义务性的做到了的先决条件之后,君臣父子等不同的社会地位自然就会名实相符了。

TOP
29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3月20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三:礼

一、礼的精神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在我看来这句话包含了人的一生,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礼,没有礼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礼是指道德行为规范, 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礼就是礼貌,礼貌无论是在人的生活,交往,工作中都会用得到,对别人礼貌,别人才会尊重你,你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今,礼逐渐失去了它的精神性,变得更加物质,送礼成了花钱大比赛。
  从精神到物质,从原来的优雅、从容和高贵的精神内容变成了金钱和物质的代表,对于这种变化,李河说:“礼是一种符号,符号的特性就是人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中,它被赋予的内容自然不同。礼在现在显然已经超出了感情和精神的范畴,而被赋予了太多其他的诉求。表现到具体的生活中,下级要给上级送礼,单位职工要给领导送礼,每个人都要给利益相关人送礼,再加上攀比成风,如今,礼这个符号,已经变质,甚至是变态了。”

TOP
29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东平

学号:10311003

时间:2011314

电话:15198886443

卷三、礼

礼的精神

礼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孝是中华民族的宪法精神,那么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属于中华文化的伦理范畴。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仁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礼不仅是仁的一种纯粹的外化显现,礼本身也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要求,这种价值要求就是对社会义务(其表现为礼所指导下的社会关系)绝对尊重。因此我们就已经确定,礼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架构,礼的根本精神则是它要求人们对它的绝对尊重,而这种尊重是不计其他目的和后果的。而礼的根本对象和礼的根本精神又是不可分割的,礼的根本精神只适用于社会制度的领域,而不涉及其他领域,如个体的精神生活的领域。礼的义务性精神又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在上文中已经提及,这种义务性的要求只适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伦理规范,而不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礼的义务性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关系,在当时来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礼的义务性落实自然也就达到了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正名。也就是说,在义务性的做到了“仁”的先决条件之后,君臣父子等不同的社会地位自然就会名实相符了。其次,礼的义务性要求是对社会等级从上到下由严到宽的。可以说,尊礼首先是君王的义务,如果他们不履行这种义务,则人民也有权不履行这种义务(虽然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但是我们可以推论出来)。子曰:“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或曰“夫慢令谨诛,贼也。”或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这一观点应该也只适用于君臣、君民这样的基本政治关系,而不适用于父子、夫妇的关系。

那么,人性要把握到什么程度呢?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话,叫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人的性情要有一个度,要达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这样一种境界。《中庸》开头有一句话叫“天命之谓性”,什么叫“性”呢?天赋予你的就叫“性”。《中庸》接着说“率性之谓道”,“率”就是沿着,沿着人性去治理民众,庶几乎就是治民之道了。《中庸》又说:“修道之谓教。”人性有天生的弱点,任何人不可能生下来的时候,他的人性就是不偏不倚,而且一辈子都不偏不倚,这不可能。所以要通过“教”来修正人性,这个教就是教育。而教育的手段就是“礼”和“乐”。《礼记》说“礼缘情而作”,意思是说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制定的。但礼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为目标的,《礼记》里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孔子有一位高足叫做子游,还有一位学生叫做有子。有一天,子游和有子在街上闲步,看到一个小孩跟他父母走丢失了,这小孩就痛哭。这个时候有子就借题发挥了,他对子游说:你看你看,孩子一旦见不到父母了,他那种悲伤,又是跺脚,又是哭,又是喊,人性就应该像这样,不要约束他,让他去发泄。可是在丧礼里面,对于“踊”(就是跳脚)却是有限制的,每次只能跳三次,称为一踊;最多只能三踊。在你踊的时候,旁边会有人告诉你:要节哀。有子说到这里,就诘问子游:“为什么要叫人家节哀呢?父母死了,伤心的程度要比这孩子与父母一时走失严重得多,应该由着孝子去尽性情发泄悲痛嘛,这才是正道。”子游是大儒,识见要比有子高深得多,他听了微微一笑,说“此戎狄之道也”。“戎狄”,是指古代的少数民族,那时文化不太发达,所以还不大懂得礼的要旨。子游接着说:“礼道不然。”“礼道”教育大家不能以死伤身。假如是父母刚死,你不能节哀顺变,悲伤过度,把你哀恸之情尽情地宣泄,结果呢,以死伤身,那边刚死了一个,丧事还没办完,这里又死了人了。这难道是死者愿意看到的吗?所以要节哀,这个“节”,就是节制,“礼”的作用,就是节制你的情感的。

  所以说,这个“礼”是规范你的行为的。

TOP
298#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类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曾靖贻

学号:10311002

时间:2011年3月14日

电话:15198886334

卷三、礼

礼的精神

传统观点认为,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仁在社会中的实际运用。我认为,礼不仅是仁的一种纯粹的外化显现,礼本身也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要求,这种价值要求就是对社会义务(其表现为礼所指导下的社会关系)绝对尊重。
  因此我们就已经确定,礼的主要作用对象是整个社会制度的基本架构,礼的根本精神则是它要求人们对它的绝对尊重,而这种尊重是不计其他目的和后果的。而礼的根本对象和礼的根本精神又是不可分割的,礼的根本精神只适用于社会制度的领域,而不涉及其他领域,如个体的精神生活的领域。

而礼的义务性精神又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在上文中已经提及,这种义务性的要求只适用于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基本伦理规范,而不适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礼的义务性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关系,在当时来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礼的义务性落实自然也就达到了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正名。也就是说,在义务性的做到了的先决条件之后,君臣父子等不同的社会地位自然就会名实相符了。礼的义务性落实为现实的社会关系,在当时来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昆弟。礼的义务性落实自然也就达到了儒家政治理论中的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正名。也就是说,在义务性的做到了的先决条件之后,君臣父子等不同的社会地位自然就会名实相符了。其次,礼的义务性要求是对社会等级从上到下由严到宽的。可以说,尊礼首先是君王的义务,如果他们不履行这种义务,则人民也有权不履行这种义务(虽然孔子没有直接提出,但是我们可以推论出来)。子曰: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或曰夫慢令谨诛,贼也。或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这一观点应该也只适用于君臣、君民这样的基本政治关系,而不适用于父子、夫妇的关系。

TOP
299#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陈平安

学号:10311032

时间: 2011年4月25日

电话:13529299757

卷三、礼

礼的精神

礼的精神: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礼的精神主要包括两个,第一个方面就是恭敬,第二个方面是仁爱。

(一)礼的起源与地位。用学术研究的价值标准判断,礼之起源应是礼发生的根源而非礼最早从哪里开始。本文由礼包括礼仪和礼义两方面内容的分析入手,得出结论:礼源于人类理性对情感和欲望的适度合宜的规范。本文基于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根本特征,提出了“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的观点。 (二)礼的嬗变与本质。本文沿着礼嬗变的轨迹,归纳出礼的嬗变规律,认为礼在嬗变过程中遵循宗法等级原则、人性原则、理性原则、功利原则和适度原则。同时,本文探讨了礼的本质。有别于以往许多研究中将礼的本质与礼的定义、功能、特点混为一谈的现象,本文对它们作了严格的区分,认为礼的本质表现在四个方面——义、理、敬、信。 (三)礼文化的人文精神。本文认为中国礼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之文化存在为本,着重通过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恰当把握来化成天下的一种文化精神。同时本文分析了礼学与人学的关系。本文认为礼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重视现实的人与人生问题是礼学的根本特质;礼文化涉及到人的本质、人性、人格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理想以及人的生死与自由等问题,礼学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中揭示了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本文认为礼文化的人文精神包括:倡导“以人为本”,关注自我与人生;尊重人性和人情,重视生命价值;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塑造独立的君子人格;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礼文化的价值及其反思。本文针对历史上对传统文化非理性的思维 更多.

TOP
300#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杨利靥

学号:10311043

时间:2011年5月29日

电话:13529299757

卷三:

一、礼的精神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认为,当时社会的动荡,就是因为“礼崩乐坏”引起的,只有恢复周礼,才能实现完美的政治统治。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在现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学习礼仪,以使得自身的行为合符社会要求。但是礼仪的作用不是应付他人,为社会应酬的,这只是现代人对它的曲解。学礼,首先要学会用一颗仁爱的心去面对一切,让自己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不带有任何功利的。然后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要恭敬,谦逊。因此,我们学习礼仪要从其根本入手,要先学习其精神,不能就只是做做形式。礼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一个基本要素。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就要去追求,如果没有礼制,就没有敬畏意识,无所约束,无所畏惧,就一定会发生斗争,其结果就是大家都各自为政,谁也没有出路。要避免这一局面,就必须用制度和规范把大家约束起来,使每一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生活,得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所有,古人把礼与义、廉、耻合称为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的“四维”,而将礼列在首位。

[em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