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314151617181920»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241#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纲要脍炙人口,早在学生时代,我们就把这二十字纲要当作口诀来朗诵,但对其中的真正含义却不甚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对这二十个字的理解和感悟越来越透彻。特别是对于“明礼诚信”感触深刻。

  生活在礼仪之邦,自幼懂得待人应“明礼”;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小明白做人当“诚信”。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明礼诚信”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够体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诚信的最佳诠释。

TOP
242#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 礼的精神包括在两个方面,一是恭敬,尊敬是礼的本源;二是仁爱,礼的精神是谦卑自己,尊敬他人。无论是恭敬还是仁爱都是对于一个互动的群体而不是单个个体,所以礼也是存在于群体中的互动才称之为礼。礼归根到底就是遵守一个礼道,是对自身自由性的一种规范,也可以说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修复调和达到大家趋向认同的共同形式,礼的形成也是社会秩序形成标志是人类从愚菋野蛮到现代文明的过渡支架。从另一方面来说礼以潜移默化的融入人类的骨子里而没有了种族地区的国家的界限只是碍于文化的传统模式不一所以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但其内容背后的传达的情感是同一的,礼就是这样是人类从陌生到相识中的桥梁,总结的话那就是礼是人类交往互动的一条生命线,缺少这条线个体之间就很难建立信任交谈的基础,没有彼此的尊敬和仁爱的共融那是很可怕的。

TOP
243#

          礼是人们对对方的尊重,它通过肢体,语言等表现出来。不含尊重的礼是虚伪的礼,是被压迫的服从。都不是真正的礼。孔子提出礼,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阐发的,它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的统治的方法。这里的礼并非礼貌,而是一种德性。
TOP
244#

什么是人?仅仅是用两条腿走路的动物吗?不!~那是什么?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确定你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感情谁来决定,是你,是你身上的德。有良好品德的人,他会对父母做到孝,会对兄弟姐妹做到悌,他会懂得爱天下人。而缺失德的,他会很自私,让父母丢脸,让老师失望,让朋友伤心。想想你们自己是怎样的。如何做一个有德之人,很简单,但又很难,简单的原因是他仅仅在由1102个字组成的弟子规里,可难就难是弟子规里每个字背后蕴藏着多少大德,大智慧。在1102个字里你自己做到了几个字?
成圣成贤所谓读书志在圣贤,尤其是我们,我们天天诵读着圣贤的教诲。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志向都应该是成圣成贤,如何可以成圣成贤,该怎样去做呢?谁能告诉你?就是我们所学习的弟子规。大家都清楚,弟子规,圣人训,弟子规就是圣人用来教化自己的弟子。我们学习弟子规,也就是直接接受着圣人的教诲,成为圣人的弟子。也只有做好了弟子规,我们才可以在圣贤的大道上走的更远更长。成圣成贤和我们的志向并不矛盾,有的同学想长大成为一民老师,有的想成为医生,还有想成为有钱人,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你们能在圣贤的大道上当老师,当医生,当有钱人,因为那时的你会是老师中的圣贤,医生中的圣贤,有钱人中的圣贤。你们会各自的岗位上用你们的德行影响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
  解决问题弟子规还可以解决问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当然不能解决1+1等于几这样的问题。我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你自身的心理问题。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每天会开心的哈哈笑,也有难过的,生气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想发脾气。你的快乐,生气,这些烦恼是谁造成的?是你,是你的心有想不通的问题了。这时候弟子规怎么帮你呢?譬如:我发现最近我的朋友越来越少了,觉得自己被人冷落,很不开心的面对着他们。可是你要是依照弟子规来想:哦,最近大家不爱和我玩了,是不是我没有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你之后用你的行为吸引更多的人和你成为朋友。问题想通了,烦恼自然会少。
TOP
245#

人为什么需要礼义呢?荀子说,这是由于人的本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如果没有礼义制约,规范着人类的行为,人们就会出于本性,去争。争则乱。乱则亡。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圣人用礼法制度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或者说,礼法制度是圣人因于人性而提供给人们的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辞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礼记·曲礼》)世俗内外,没有礼是不可能的。“礼,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礼是政治之根本。因此,礼是生活的必然,此时的礼,是必然的事实,更是圣人所立之法。
TOP
246#

  

礼在《论语》中的含义: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指具体的礼节仪式。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荀子·乐论》)或辨异(《礼记·乐记》)。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见荀况)云: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又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董仲舒云:礼者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白虎通德论》云:礼所以序上下、正人道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举例来说,八佾舞是天子的礼,卿大夫只许使用四佾,鲁季氏以卿行天子之礼,八佾舞于庭,孔子认为非礼,愤慨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树塞门和反坫是国君所用的礼,管仲采用,孔子批评他不知礼。历代冠、婚、丧、祭、乡饮等礼,都是按照当事人的爵位、品级、有官、无官等身份而制定的,对于所用衣饰器物以及仪式都有繁琐的规定,不能僭用。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上》),便是此意,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TOP
247#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TOP
248#


“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249#


人为什么需要礼义呢?荀子说,这是由于人的本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如果没有礼义制约,规范着人类的行为,人们就会出于本性,去争。争则乱。乱则亡。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荀子·性恶》)圣人用礼法制度来约束、规范人们的行为,或者说,礼法制度是圣人因于人性而提供给人们的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辞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礼记·曲礼》)世俗内外,没有礼是不可能的。“礼,其政之本与?”(《礼记·哀公问》)礼是政治之根本。因此,礼是生活的必然,此时的礼,是必然的事实,更是圣人所立之法。
TOP
250#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纲要脍炙人口,早在学生时代,我们就把这二十字纲要当作口诀来朗诵,但对其中的真正含义却不甚明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对这二十个字的理解和感悟越来越透彻。特别是对于“明礼诚信”感触深刻。

  生活在礼仪之邦,自幼懂得待人应“明礼”;接受良好的教育,从小明白做人当“诚信”。明礼是人的外在行为表现,而诚信则是人的内心状态,“明礼诚信”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需要一段时间的坚持才能够体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诚于内而礼于外,是对明礼诚信的最佳诠释。

TOP
251#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华夏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讲究以礼待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优良传统,使我们每一代炎黄子孙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优良美德,所以我们应该从做小事其起 ,注重与人交往要有礼,并且学会以理服人。

  尊老爱幼、容貌端庄、九思九荣、生活礼仪。礼仪随时随地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以礼待人,对“礼”的倡导,可以培养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合。

  礼者,所以正身也。
TOP
252#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历来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明礼”既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尊长爱幼,拒绝腐败。尊长爱幼是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好风尚。“千里送鹅毛”“雪中送炭”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联络了感情,这些都是值得提倡的。真正的礼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真诚的,不思回报的。但是,那些为了某种私欲,为了达到某种营私的目的的肮脏交易,其实是算不上真正的“礼”。
TOP
253#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所强调的富而好礼在生活中只剩下单调的礼貌和礼让。我们说着对不起、请、谢谢等礼貌用语,但是我们的生活的精神层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当不全面的礼成为一种片面的口号,我们变成了口是心非的人,我们的生活剩下的是面和心不合。我们所需要的便是好礼,将礼乐变成生活的一部分。礼是为了使得人安居乐业,始终提醒人们的是生命有不同的层次的要求,可以使其升华提升,超凡,以使人的整体得到全面的安顿为目的。

TOP
254#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审神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悄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的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TOP
255#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礼起于何时也?曰:人生而有欲,欲则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致礼仪以分之。”(《荀子·富国》)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王安石通过《礼记》治国就说明了这礼的重要。没有人伦道德的规范我们的社会国家将会是什么样的啊,这不想而知,礼很重要小到身边的人,大到这个国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