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226#

      人们都知道做人做事要有“礼”,但要真正做到并做好,并非一件易事。我们时常会说哪个人怎么怎么的不礼貌,但却经常忽视自己的无礼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并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己之心宽人”.........
TOP
227#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要与礼打交道,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方式,进一步来说这是一种精神,可能看不见模不着,没有实物那样的具体,周公要求执政者懂得尊重人,哪怕是一个小民、是一个鳏寡之人,都不要欺侮他,身份更高的人当然就不用说了。那么,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自身又应该如何处世,怎样才能被他人所尊重呢?也就是说,人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才能成为受他人尊重的人。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讲,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提升团体的道德水准,而不仅仅是要把钱搞多。如果经济上去了,而人的精神面貌非常之差,那这团体是不能进步的。其实道德是礼的一个表现,中华乃是礼仪之邦,就是我们以礼相待别人,才换来了今天的盛世!
TOP
228#

“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说文解字》就说:“礼,履也,所以事福致福也。”可知,“礼”原来并没有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方面意义,在阶级社会出现后,人类开始有等级之分,宗教祭祀也随之出现了身份的限制和区分,于是,作为宗教祭祀仪态的“礼”便开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内容。逐渐转化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一种身份制度。  我们说的封建礼数的“礼”有着作为政治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两个方面的属性,作为等级制度的“礼”,强调的是“名位”。也就是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的具体内容,包括孝、慈、恭、顺、敬、和、仁、义等等。

TOP
229#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和。

TOP
230#

礼是一种习惯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岂不更完美!

TOP
231#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的典故。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 

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一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 

这天,缅伯高来到沔阳河边,只见白天鹅伸长脖子,张着嘴巴,吃力地喘息着,缅伯高心中不忍,便打开笼子,把白天鹅带到水边让它喝了个痛快。谁知白天鹅喝足了水,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拔下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一时间,缅伯高捧着几根雪白的鹅毛,直愣愣地发呆,脑子里来来回回地想着一个问题:"怎么办?进贡吗?拿什么去见唐太宗呢?回去吗?又怎敢去见回纥国王呢!思前想后,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不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河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意重,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 

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广为流传开来。 

由此看来,礼 是一种双方的互动,正如,礼尚往来,就是这个意思。 

TOP
232#

读《礼仪》有感

自从我读了《礼仪》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讲文明,礼貌对一个人很重要。别看它只有几个字,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做起来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社会上,校园里,不文明的现象随处可见。你看,有些人为了抄近路,从马路中间的护栏上跨过去。有的为了赶时间,面对红灯依然闯过去。这样既不文明又危险。还有些人,明明看到垃圾箱近在咫尺,却偏爱随处扔垃圾……社会上,校园里,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还是经常能够看到的。

以前看到这些现象时,我也有点不以为然。但自从读了《礼仪》之后,回想起这些,我痛恨他们的做法。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做一个文明人。见到垃圾弯弯腰,随手捡起来,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

这些,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素质。书上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秩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和开展礼仪教育已经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下决心要学习礼仪知识,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

TOP
233#

指人行为的外在规范和仪式,直接表现于肢体的动作和表情。其源于祭天和祭鬼。其目的就是使人心常存”“,有畏惧之心。古语讲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外者之形即是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做到,则不会把外在的看做是桎梏,反而会感到内心有依托。同时,只有按的循规蹈矩才会真正使自己的内心达到。程颐一生举动必由乎礼,有人对他说: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他回答说: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他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可见,是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的谐和统一。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一位教授说过,马戏团训练动物,也能教会它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如果我们在提倡礼的时候,也只是教会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不注意通过礼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那么,"何以别乎"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确定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礼仪,是极为重要的。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

    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TOP
234#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讲“不学礼,无以立”,要求“约之以礼”,“齐之以礼”;荀子也讲“礼者,所以正身也”,“礼以成文”。

孔子的"礼学"虽然也留有传统的部分,但传统部分的余留也是必然的,那时时代烙印的结果,就是"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也不可能料到今天医学的发达及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可能要求2500多年前的哲学家在宇宙观及对智慧与真理的追求上,能与今天的人拥有一样的思维.更何况,从整体上看,孔子的"礼学"和他的"仁学"为人类拥有最早且最详尽系统的普遍伦理道德做出了革命性的实践,是社会前进及发展的代表,也为人类智慧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那么今天我们学孔子,有没有必要呢?有人以为自然科学一直在进步,哲学也一定已经发展到古代哲学家望尘莫及的地步了,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有些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哲学是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进步"的,因为它不可能把最新成果凝聚在某种现有载体之中,现代人的知识拥有量比前人多很多,随便一个中学生所具备的数学知识也可能轻易超越几百年前的大数学家,但哲学就不同了,哲学史上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即便是现当代的哲学大师也不可能在思维水平上高于前人,原因简单:因为哲学问题没有标准且统一的答案,它是各种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这些解答方式彼此不存在孰高孰低的问题,他们都超越了历史超越了时间,无论任何时候都可以供后人参考---也就是说,因为哲学问题是无解的,且永远保持它的活力,1000年后同1000年前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所有哲学答案都不具有终极意义,也因此,所有的解答都具有平等价值,每个载入史册的哲学家都把解答问题的某种方式发挥到极致,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思考都带着根本性的问题,而解答问题也解答得很"根本",所以就把某种解答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限,后来者如果想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这条路,因为这路已经被某位前者走"绝"了,我们只能换路走,而哲学之路并不是一条,而是许多条无数条,任何一条路都不能代表哲学本身,所以只有把这些哲学之路全部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相对完整的哲学,所以,西方人常说,亚里士多德不能动摇柏拉图的历史地位,黑格尔也不可能覆盖康德的光辉,同样的道理,中国哲学也是如此,因为哲学在本质上是共通的,所以孔子的哲学要不要学,就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个早有了肯定答案的问题,孔子,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支持他肯定他的学者,还是反对他否定他的学者,有一点大家却都是难得一致的认同,那就是他的哲学家身份,而今天这里说的"礼学",更是孔子最大的贡献之一,是我们人类智慧的伟大体现。

对“礼”的倡导,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获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TOP
235#

礼是一整套规范化的人际交往的标准,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以相对固定的程序或方式来表。

示尊重对方 、以及获得对方尊重的过 程和手段;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体现;更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象征!
TOP
236#

孔子在这里以批评的口吻对统治者提出了三个要求,分别是对人要宽厚,举行礼仪时要有敬意,办理丧事时要哀伤。我想这些要求,对于管理者来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这里我重点探讨一下管理者对部下必须宽厚的问题。
TOP
237#

提到儒家的礼,有人也许会不以为意,会联想到文革时批判的“克己复礼”,认为那是封建社会的一套礼教桎梏。

其实某种程度而言,那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误读与亵渎。真正的“礼”是一种双向互动,是一种良性循环,虽然我们的本意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但当我们对人彬彬有礼的时候,别人也会对我们和颜悦色,我们收获的何止是一份好心情,更是一份友情与和谐的暖意吧!
礼是一种无形的修养,一种不言自语的气质。君子的礼,体现在平素的言谈举止里,如小孔融让梨,也体现在一种骨子里潜意识的涵养中,如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更体现在无微不至的细节上,如周恩来总理在外交场合的款款风范。

一个礼字,泾渭分明地区分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我们都是平凡人,都需要被教育后方知礼的重要性,才能学会礼的精髓。当一个人拥有了“礼”这种无形资产时,便能让围绕在他周围的人如坐春风,让他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TOP
238#

    礼或多或少是评判一个人的道德标准,同时他也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的感性准则,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人们交流通常需要以礼相待,礼是生活中不可缺少标准。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
TOP
239#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情感,知礼仪!这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根本。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不识礼,真是有愧于人啊!

TOP
240#

礼是可以塑身的,真诚才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