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516171819202122»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271#

在人类物质生活高度发达而又陷入精神沙漠不能自拔的今天,我们听到了中华礼仪文明复兴的钟声!那钟声跨越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信仰,以她经数千载历史沉积的厚重与包容,与世界上曾经培育了无数人灵魂的宗教一起,在这样一个全球村的时代完全有可能承担起建设人类新文明的重要使命!

TOP
272#

礼在中国古代文化发生学上优先的始源地位似乎已成定论。这不仅由于从时间上讲,礼作为一种统合万有的文化形式早出于其他文化形式,华夏民族的先民们最初实际上生活于一种泛礼论的世界里,而且还由于从逻辑上讲,的分离则是有赖于人类文

TOP
273#

礼的精神——恭敬、仁爱。在待人接物方面,要有恭敬的态度,例如与长辈握手、吃饭时,应该谦逊而又有礼貌;与同辈人相处时也要尊敬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与比自己年小的人相处时也要懂得尊重,凡事不要过分计较得失,要有仁爱之心。

TOP
274#

    自古以来,中国家就被冠以礼仪之邦的称号。但是有时候礼带给我们的却并非同等的尊敬,而是欺压,而是剥削。因为这种礼被看做是谦卑,是臣服。所以,我觉得礼的程度也要掌握好。不能过于谦卑,但也不能拿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在礼的同时,不仅要表达尊敬也要获得他人的尊敬,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好的礼的气氛。
TOP
275#

     “恭敬一词,好像自小时候就一直听父母跟我说。。。

      以前我总是认为,只是对长辈有一个恭恭敬敬的态度就可以了,而在学习了《礼记》之后我才领悟到:

      恭与敬是一种礼的规范,更重要的是一种待人处世的人生态度。你以待之,他人便以此还之。

TOP
276#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李俊鹏

学号:10311041

时间:2011年3月20日

电话:15025113953

卷三:礼

一、礼的精神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在我看来这句话包含了人的一生,一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礼,没有礼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礼是指道德行为规范, 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礼就是礼貌,礼貌无论是在人的生活,交往,工作中都会用得到,对别人礼貌,别人才会尊重你,你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TOP
277#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0文秘

姓名/FONT>黄杰

学号:10311036

时间:2011321

电话:15096669415

我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的精神主要是尊重他人。在尊重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因为要想得到比人的尊重首先必须自己尊重他人,我们先辈伟人也说过: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成为一个知礼讲礼的公民。

TOP
278#

变异的礼学精神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我也是在不久之前才开始接触,接触的越多越觉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当对古代文化的了解逐渐深入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比较既可笑又可气的事情,就是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在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之后,不但升华了、人性化了一部分,同时也使一部分堕落了。


    礼,就是其中之一。现在我们说的知礼节,讲礼仪,基本上都与利益牵扯上了关系,甚至以送礼的多少来看人的诚意是否足够,完全将礼从一个本是举手投足之间的涵养,转变成了利益的副手。再比如说礼尚往来这四个字,我想在最初,这四个字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别人冲我微笑,我便还以微笑。当然也不乏送礼与还礼。但本质上都是纯粹的出发点。而经过几个朝代的变迁逐渐的已经没有了这么纯粹的思想,而是偏向于迂腐的一面。

TOP
279#

  礼礼的精神是中华文化传承的纽带,礼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孝是中国华民族的宪法精神,那么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TOP
280#

古代在礼乐方面的讲究比较严格,八佾之舞只能用于天子所举行的大典,对于诸侯来说,只能用四十八个人来表演,八排,每排六个人,称作六佾,诸侯下来的大臣之家,只能用三十二个人,八排,每排四人,称作四佾了。

我们从表面来看,孔子怎么教大家跳舞了呢?其实不然,这种固定的舞蹈形式正是古代礼的典范,在礼的应用中,对于舞蹈的形式,衣冠的样式,事物的摆放等等,都有非常严格而周详的规定的。所以我们知道,这篇是讲礼的了!

礼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说孝是中华民族的宪法精神,那么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属于中华文化的伦理范畴。

我们看第一段,说的是季氏,季氏是当时孔子所在的鲁国的权臣,当时鲁国有三个权臣,分别是孟孙、仲孙和季孙。什么叫权臣,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根基的臣子,这三家操纵了鲁国的政权,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国国">鲁国国ersonName>君基本上就是个架子了。

说这个季孙在他们家开舞会,竟然用周天子举行国家大典时候的八佾舞蹈,这个他们都干的出来,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话我们今天大多都翻译的是孔子听到这个事情后很生气,说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忍受呢?南怀瑾大师对此有别的看法,他说以孔子这么高的修养,这句话不应该是孔子生气骂人的话,南先生的看法是说我们要注意啊!季家的野心不小,这样的事情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的呢?言外之意是季家将来什么事情都是做的出来的。

我本人比较赞同南怀瑾大师的说法的。再来看第二段,说是这三家在家里举行完宴会后,在撤席的时候,竟然演奏的是周天子在宴会时所用的音乐,孔子说,这个《雍》的诗词里有“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话,这样的音乐怎么能用在这三家的厅堂上呢?

TOP
281#

礼的思想对中国法律制度的影响可用四个字“以礼入法”概括;1、先秦主要通过教育、劝勉、习惯、舆论的引导而推行的礼仪制度,原本不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中国古代成文法自战国时代魏国李悝制定《法经》开始,秦、汉法律都按照法家精神制定。)2、汉代但随着儒家学说在汉武帝时代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先前按照法家精神制定的中国古代成文法不断渗入儒家思想,儒家所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礼制规范和伦理纲常(“三纲五常”),逐渐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准则。(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代上升为统治思想以后,“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精神日益渗透到法律之中,并且成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最高准则。)3、隋唐至隋唐时代,以“以礼入法”为特征的法律文本大体成型。(“以礼入法”的法律儒家化过程基本完成。)4、宋元宋元以来的法律修订,也都沿袭了“以礼入法”的精神。举例所谓十恶不赦,尤其是谋反、谋大逆、谋叛等罪,直接危害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核心,涉及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封建王朝的生死存亡,所以对这些行为的处罚尤为严厉,宣布为“常赦所不原”的大罪。有犯者,包括统治阶级成员,都要处以重刑,不得享有议、赎、减、免等特权,故又称之为“十恶不赦”之罪。所谓享有八议(亲、故、贤、能、功、勤、宾)特权的人,所犯罪行及应议理由要奏明皇帝,由皇帝召令公卿都堂集议,议定后奏上,由皇帝从轻裁决,一般司法官吏无权过问。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议是封建社会中贵族官吏在刑法上享有的最高特权。
TOP
282#

礼的精神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而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就是不要对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苦的人大笑,不要对失忆的人夸耀自己,尽量克制自己,遵守礼仪规范。若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这样就恰到好处了,而过头了就成了虚伪却不再是礼了。

礼是用来端着自身的,现在的人本性邪恶,必须依靠教师和法律爱校正,接受礼仪才得到矫正。有的人恭敬而不知礼,就会感觉疲劳;谨慎而不知礼,就会感觉畏惧;勇敢而不知礼,就会感觉混乱;正直而不知礼,就会感觉刻薄。所以这类人是不知道恭敬辞让是用来保平安的,也不知道义理文化是用来陶冶性情的。反之能行礼的人,他的身心性命是安适的。

礼,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会、调理人民,有利于子孙后代。让他们以后能以礼待人。而礼又是在行为发生之前发,所以在这之前必须端正、严肃、稳重,不要轻慢、放肆,不要粗鲁、恶狠、傲慢,不要喜怒无常。而要脚步稳重,手势要恭敬,眼睛不要斜视,嘴巴不要乱动,不要高声喧哗,头昂直,态度要严肃,举止要有气质,面色要庄重等。

在社会交往中,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以礼待人,不要见利忘义更不要背信弃义。要学好礼的精神,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进而利己、利人、利国家。礼的精神是人生旅途上必不可少的一条了道路,就让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向光明吧

TOP
283#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专业:10文秘

学号:10311029

姓名:王远梅

电话:13529325756

日期:2011-3-25

卷三、礼

一、礼的精神

   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而不是礼的内容。他重视“质真若渝” 的礼之质,拒斥生活中的种种装饰、种种疯狂。他对“因名而知止”的交往理性的强调,对“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礼学精神的阐发,都表明了他的思想与礼学之间有着深刻的一致性。在孔子那里,礼不再仅仅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东西,而有了更普遍的意义:礼这种外在形式的合理与否、正确与否是由仁的时代内容决定的;不同的时代,仁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因此,礼的形式和含义也是不一样的。
   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一个被礼——无论是以扭曲的形态还是常态浸润的时代,老子同样摆脱不了礼对他的影响,只是他对礼的思考,已没有为礼之文所局限,而是直指礼之质。因此,今人陈鼓应先生认为,所谓“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并非对礼的否定,而是对那个时代的动乱发出沉痛的呼唤,反映在周文凋敝的历史背景下,如何重建社会人伦,这是对一个时代的重大课题进行的深刻反省。礼本来的意思就是社会的制度、社会的生活制度,它通过这样一种制度,试图把人的个人生活……请注意,这里很有意思,我们人至少在进入群体的生活,也就在社会公共生活的层面,每一个人都是奉行礼,按照礼的制度的要求去做,遵循礼的秩序规范、行为规范,这样在社会的整体上面,通过现象所呈现给我们的整体,就会非常有秩序了。每个人都处于这样一个公共体当中,每一个人都按照这个公共体所要求给个体的样子去生活,社会整个共同体就会显得非常有秩序,这就叫做政治。礼不仅仅是社会公共生活的公共规范,同时也是社会在政治意义层面所要实现出来的最终结果,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礼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进入社会公共生活的门票,没有这个礼你进不了社会的公共生活,如果进不了社会的公共生活,你就没有办法实现你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存在价值。人的社会存在价值是只有在人群当中才能够实现的,脱离了人群,没有办法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面,不仅仅是孔夫子,儒家历代以来,任何一个坚持基本儒家思想原理的学者,对于仁和礼都是极其坚持,没有异议的。“义”即是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

TOP
28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学院




系别:文史



班级:10级文秘



姓名:黄杰



学号:10311036



时间:2011317



电话:15096669415








   卷三:礼
一 :礼的精神

敬者,礼之本也。尊敬,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与人在交往时必须相互尊敬,父母长辈如此,老师同学如此,上司同事如此,就连陌生人之间也须如此。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这是交往的必备要素。我们应当遵守,并予以发扬光大。礼是一种习惯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现在我们所处的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小环境了,而是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里是不主张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都必须要通过不断的交往来建立彼此良好的关系的,而这种交往应该是友好的,带有性色彩的,所以有了礼尚往来之说。但是此礼尚往来,并非彼礼尚往来 ,说的是在与对方沟通交流的时候,应该具备的一种道德,一种素质,不是通过物质或金钱来交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4-24 10:15:05编辑过]

TOP
285#

礼,从来都是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孔子教人六艺,礼居其首,可见礼的重要。然而不管是宗教的礼,还是世俗的礼,都是精神性的、符号性的。李河说:“传统文化中的‘礼’和‘仪’是紧密联系的,而且‘仪’是重心,这种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内容,物质上的内容是其次的。”
  如今,礼逐渐失去了它的精神性,变得更加物质,送礼成了花钱大比赛。
  从精神到物质,从原来的优雅、从容和高贵的精神内容变成了金钱和物质的代表,对于这种变化,李河说:“礼是一种符号,符号的特性就是人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环境中,它被赋予的内容自然不同。礼在现在显然已经超出了感情和精神的范畴,而被赋予了太多其他的诉求。表现到具体的生活中,下级要给上级送礼,单位职工要给领导送礼,每个人都要给利益相关人送礼,再加上攀比成风,如今,礼这个符号,已经变质,甚至是变态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