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81#

对于儒家的意义,虽然大家见解不一,但是有一点大家还是能达成共识------即儒家是使人礼仪、维护文明的。随着儒家的发展,我们大家都要从对儒家理念的把握,进入到个人礼仪仪表的练习和塑造,这也是儒家以后让大家最直观认识的一个途径------通过儒家人士的言行风范。这比任何的辩论和语言说明都会有力量很多。

TOP
182#

“礼”是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和有序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这三个方面在个人工作、为人、处事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只有做到这三方面才能让社会、家庭越来越和谐。“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古人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是人落后。至今也留存在我们心中,教育我们应该怎样看自己,这也证实了“礼”的精神对我们的教育。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不应该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要替对方排忧解难,也不应该对着痛哭的人大笑,而要给对方安慰和快乐,用“礼”来让人们感受社会温暖。中华人文礼教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体现出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是需要继承和发扬的,“礼”可以培养中华民族谦逊好礼的民族品格。
TOP
183#

众所周知,与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的礼仪非常多,且繁琐。因此,古代大多数的礼仪已被现代社会所摒弃,孔子所提倡的“克己复礼”也早已被人们所忽视。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礼仪日渐被认为是一种累赘。然而,“不学礼,无以立。”尤其是年轻人。试问有哪一个人会喜欢一个没有礼貌、没有修养的人呢?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首先要懂得礼仪。与人交往,给人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而这种印象直接表现于礼仪上。无论一跟人多么有才能,如果不懂礼貌,那么,就可能因此而失去很多机会。相反,一个懂礼貌的人,即使他才能一般,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那获得的机会就多。因此,礼是不可忽视的。
TOP
184#

仁与礼的关系就是“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其行动要点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律意识。而这个仁并非完全由礼来控制。人必须得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礼,否则礼为虚伪的形式,非旦不足贵,而且亦甚可贱。所以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TOP
185#

“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承了几千年后仍在继续沿承。像“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等成语,并不是凭空捏闹出来的,而是我们的先人在他们那时就已经在这样做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礼”自古至今并近没有被时间的洪流给冲垮,反而愈挫愈勇,在时间的催化下愈显光芒。可见它就像真理一样永不可变。

在当今世界上也一度强调礼节的时期,我们不得不再度拾起甚至要被我们抛掷脑后去的礼。在好长时间没有真正接触礼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才是礼,更何况我们本来就不怎么了解。

礼,不仅仅指我们从小学到的那些日常礼仪,更包括在生活中我们的精神状态,尤其是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时自己的心理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人人平等,这是个再通俗不过的常识。平等是意味着精神灵魂上的无等级而不是物质神会地位上的差距。这些不正是要求我们为人时要学会恭敬吗?恭敬谦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管他是富人还是贫人,不管他是有教养还是无理取闹。只要他是我们生活中的人,恭敬就是一个永不会改变的话题,恭敬并不代表你的懦弱无知,他只会给你带来更加和平的环境,是复杂的局面于无声中简化。

当然,为礼并不是人人都学得来的事,它首先要求的是要具备一颗人爱的心。有了仁爱之心,也就相当于具有了行仁的动力。只有本性如此的人才会在不需要外力的驱动下就自觉的进行礼的活动。

礼,其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努力习得的。不经过苦思,不经过实践,哪会那么轻易就有人生的彩虹出现?

TOP
186#

   礼的精神实质是仁,礼的表现形式是义,礼的社会功能是和,礼的存在意义是个体生命的安身立命,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中和--的精神。

    礼的特征是在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通过“中和”的精神使处在每一处的社会等差中的人能依礼达到与其地位角色相应的平等,从而在等差分殊的社会中实现其相应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现实中人性非善”正是礼存在的必要性,而“人性在本源处本善”是礼能使人性向善的最终根据。礼体现了“中庸”的精神--不偏不倚地适中处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圆融精神。礼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情感,但又对此自然情感进行合理的调适与人文的安顿,故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TOP
187#

礼不只是形式,礼的灵魂是诚敬、仁爱。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礼节与其奢侈浪费,还不如节俭的好。办理丧事,与其有条不紊,还不如内心真正充满着哀戚之痛。礼是人们表达感情的外在方式,并不等同于感情本身。时下豪华婚礼、奢侈葬礼层出不穷,大有不刷新前人所费不罢休之势,我不禁要问,这是礼的本质意义所在吗?如此铺张攀比,就能保证新人海枯石烂,逝者安然离世吗?恐怕未必吧!用这些钱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是更有意义吗?
TOP
188#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确定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礼仪,是极为重要的。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

       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TOP
189#

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孔子不满当时“天下无道”,动荡不安的社会,抱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救世情怀,奔游列国,汲汲以求,倡导“德化”、“礼治”。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他提出“为国以礼”(《先进》),集中表达了他对礼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孔子对周礼抱着很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孔子是十分崇尚“周礼”的,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己对西周礼乐的向往。子曰:“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泰伯》)“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阳货》)“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这态度谈和感情毕竟是有一定的保守性的,因为周礼再好,也只是代表一个逝去了的时代,尽管那个时代曾经确实是辉煌的。

如果孔子果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形势,一味地维护周礼,那他肯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保守派。但是,事实上,他对周礼也有许多不满之处,并在推崇周礼的前提下,对周礼进行了许多“损益”。如“周礼”重视祭祀鬼神,而孔子在回答樊迟问知时则主张:“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子路问事鬼神的问题,孔子明确地告诉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他的弟子都认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孔子重人事轻鬼神,革新了“周礼”的基本精神。又如“周礼”规定的宗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了的“举贤才”(《子路》)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子张》),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

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使之他整个思想体系的制高点,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所以礼是我们中华的名族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

TOP
190#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出自《礼记.曲礼上》
礼的精神就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礼”是国之重器,古代朝廷六部之中就专门设有礼部这一专业部门,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对礼的重视。
在古代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这是古代封建礼教。
“礼”是道德之首,“礼”是文明行为,是道德规范。
“礼”可以调解家庭社会的各种纠纷矛盾,人人都遵守“礼”这一准则,相互尊重相互礼让。
引用孔夫子的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遵循礼仪规范,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人就趋向于仁道了。
TOP
191#

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TOP
192#

三:尊礼节

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无礼节是人与禽兽的差别所在(人性使然),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 

个体, 有礼节, 守礼则文明,隆礼则相安而致治

群体,无礼节,无礼则暴乱, 悖礼则相争而致乱

TOP
193#

礼的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以“礼”文明于天下。古有孔融让梨的事迹也广泛流传。现今礼让现象更随处可见,比如:公交车上人们给那些老、弱、病、残让座等等

礼在运用中,和谐最为可贵。不论大事小事都依次而行。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礼,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TOP
194#

尊重他人才是礼

礼,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做出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因为没有谁永远富贵或贫穷。有礼貌 ,其实是真心的尊重别人,尊重不同的身份地位,尊重不同的外貌性格,尊重拥有的不同的金钱财富。不礼貌的行为,总是让人十分厌恶的,那,就请不要让自己别人讨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0-27 14:37:33编辑过]

TOP
195#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