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96#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TOP
197#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礼”最早是作为一套文明的规则出现的,相对于野蛮,它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五千年文明,号称礼仪之邦。古代社会与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先心中有礼而后才能与人相处有礼,学礼行礼最重要的是先理解了礼的真实意义,而后以虔敬之心实践礼,礼不只是外在的规范,还需要内在的。父母很多时间在忙着工作,而孩子们则在“合理”的叛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是一个个、一组组小个体,我们有的更多的是朋友,而不是亲人。对于朋友,我们极尽平等;对于亲人,礼数更显的重要了。人是群居动物,我们应该习礼懂礼,这样在建设文明城市,我们将更好更快。

作为一名学生,学校礼仪显得尤为重要。不要对着忧愁的人表现出快乐,不要对痛哭的人大笑,不要对失意的人夸耀自己。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不应幸灾乐祸,不应雪上加霜。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进行扬弃 ,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TOP
198#

三、礼 礼的精神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记?曲礼上》)

译: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对礼尤其的运用强调和重视,以礼待人更是社会所强调的观点。而所谓礼仪就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礼仪对于我们来说更多的时候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和品位真正懂礼仪讲礼仪的人,绝对不会只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场合才注重礼仪规范,这是因为那些感性的,又有些程式话的细节,早已在我们的心灵的历练中深入骨髓,浸入血液了。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

TOP
199#

卷三 礼

一.        礼的精神

礼,大而言之,包括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渗透到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之中;小而言之,包括为人处世的礼貌规矩,涉及婚、丧、祭、冠、燕、聘等方面。礼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极其广大。

礼是我们为人处事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礼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动作来保持人们的一种敬畏之心,孔子曾说,祭神,如神在,如果不恭敬,不遵礼法,不如不祭。佛家讲,拜佛其实就是拜我们自己,通过一定的礼节,仪式,可以让我们破除我执,我慢等四种不平等心。

我国很多地方仍然流传着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例如:祭祀,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到自己家人的坟上去祭拜,这也表现了“礼”对已故者的怀念。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古人云:“人居其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在古代,风俗从属于礼,是教化民众的重要内容。孔子的“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管子的“教训正俗”,荀子的“习俗移志”,吕不韦的“观其俗而知其政”等,各家各派都具有把国运盛衰、名教兴亡的审视点下移到风俗考察的传统。“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成俗,非礼不备。”“移风俗于王化,崇孝敬于人伦。”“弘长名教,敦励风俗。”“道化行,风俗清。”这自然成为治世的通则。每当王朝更迭之际,新朝都注意整饬风俗,修定礼制,规范风俗民情。

以礼待人,为人处事,以“礼”居主。

TOP
200#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礼的中文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礻部外笔画:1  总笔画:5
五笔86YNN  五笔98YNN  仓颉:IFU
笔顺编号:45245   四角号码:3221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93C
基本字义
1.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丧(sāng)~。典~。
2.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教(jiào)。~治。克己复~。
3.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让。~遇。~赞。~尚往来。先~后兵。
4. 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物。~金。献~。
5. 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 姓。
TOP
201#

待人接物,迎来送往,日常的家居或外出,都表现出深厚的礼的修养。一个人的整个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可以说都表现出礼的修养。 我们知道,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客观标准则是礼——“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等等。这样,社会个体成员道德境界的提高与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秩序的稳定与推进便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
TOP
202#

何谓礼?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TOP
203#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 —— 冈察尔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TOP
204#

老子推崇自卑而尊人的礼学原则,那种作为谦的反面、骄的张扬,自然为老子所深戒。他说:“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故有道者不处。”由此,自见、自伐、自是、自矜皆为“骄”,均为谦卑的对立面。骄态跋扈,致使自见反而不明,自是反而不彰,自矜反而不长,它只可能“自遗其咎”。所以,当孔子向老子请教时,他径直告诉孔子说:“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态色与淫志,是无益于子之身。吾以告子,若是而已。”去骄气,不正是守礼的前提吗?
TOP
205#

礼的解释以及现实意义

   

“礼”是具有历史性的政治和思想范畴,其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它最初并不表现为制度或思想,而只是一种风俗习惯,具体说就是各种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礼节仪式。《尚书·尧典》说尧之时已有“修五礼”、“如岱礼”、“如西礼”之事,这样的礼是一种宗教之礼,其意义在于确立信仰原则,以恐惧与敬畏之心来规范、约束人们的各种行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现实世界与神灵世界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种信仰的、宗教的秩序,并使之与社会秩序相适应,以维系社会生活的秩序和和谐。随着国家组织机构的建立,“礼”发展成为一种政治制度,《诗·小雅》:“以恰百礼,百礼既至。”《中庸》:“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国语·周语》则记武子“归乃讲聚三代之典礼,于是乎修执秩以为晋法”。西周初期,周公旦制定出礼的具体规定,完成了礼的规范化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礼”成为权力的标志,如“礼器就是所获物与支配权二者的合一体,由人格的物化转变为物化个的人格”36)。春秋后期,以“礼仪之分”说的明确提出为标志而有礼学的创立,孔子与儒家对礼学的创立贡献最大。其后,研治礼学者代有其人,而礼学亦不断丰富发展了起来。“针对古代礼法制度与观念所作的解释说明和引申发挥”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礼学37)体现着人们的政治诉求和政治理想,乃是实践性很强的政治哲学。
TOP
206#

礼的精神是做人要恭敬,有一颗仁爱之心。恭敬就是所要求我们的外在的为人处事的态度,而仁爱则是要求我们内在的修养与品性。

    在现代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学习礼仪,以使得自身的行为合符社会要求。但是礼仪的作用不是应付他人,为社会应酬的,这只是现代人对它的曲解。学礼,首先要学会用一颗仁爱的心去面对一切,让自己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不带有任何功利的。然后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要恭敬,谦逊。因此,我们学习礼仪要从其根本入手,要先学习其精神,不能就只是做做形式。
TOP
207#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

恭敬。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上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仁爱。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礼?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谈得上乐呢?”

礼的精神是自己谦卑,尊重他人。

TOP
208#

礼,从字形上看,是指怀着敬畏之意祭祀祖先和神灵,引申过来意思就是敬畏。那么礼使人敬畏什么呢?天地、国家、制度、法律、规范、知识、他人,只要不是邪恶的,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人们敬畏的对象。

礼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的一个基本要素。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就要去追求,如果没有礼制,就没有敬畏意识,无所约束,无所畏惧,就一定会发生斗争,其结果就是大家都各自为政,谁也没有出路。要避免这一局面,就必须用制度和规范把大家约束起来,使每一个人在各自的位置上生活,得到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所有,古人把礼与义、廉、耻合称为治理国家、稳定社会的“四维”,而将礼列在首位。

TOP
209#

礼:现代指人要有礼貌、礼节。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得一种礼节仪式,是一种道德规范。礼的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各种行为和国家各种活动。现代礼仪强调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TOP
210#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爱的施行,是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始。推己及人也是礼的精神。  
  敬,尊敬、敬畏。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了敬,赡养就失去灵魂,等同于饲养宠物。敬也指敬畏。对自然,对天道,对社会秩序、法律规章、家国大事,都要有敬畏之情。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尊敬、敬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是虔诚;而小人不敬,则表现为轻慢、随意、玩世不恭。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传统说的这五伦,就是基本的人伦关系;对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就有不同的礼的要求。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厘清和维持这种区别、分别。所以,没有别就没有礼,没有礼也就没有别。爱和敬的感情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它的表现又是有别的。古人强调爱有差等,有亲疏之别,就是这个意思。礼既体现着爱和敬,同时也体现着别;爱和敬通过别而表现。现代人爱讲平等,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同学、上下级……都要讲平等。现代社会人格上人人平等,等级制下的贵贱尊卑关系应该废除,是对的。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  
  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