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89101112131415»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66#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岂不更完美!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传统的礼仪文化,继承发扬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一部分。现代礼仪队一个人的事业有很大的决定意义,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将会到处碰壁,很难协调还人际关系,事业也将不如人意。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要学会谦逊,不要太露锋芒,要学会尊敬别人切忌妄自尊大。

TOP
167#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文明的外化与符号。中华民族被贴上了“礼仪之邦”的标签正是因为我们以礼行事。而“礼”包容了的是友爱、善义、秩序等原则内容。但我们对封建礼教必须持谨慎的态度,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彰显其合理之处让我们的生活与世界运行在和谐的轨道上

TOP
168#

      

从古至今,我们历经文明的洗脸,我们从鲁莽、野蛮中一步一步走出来,步入了文明时代,如今我们依旧遇到各种理解问题。我们知道礼是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礼的精神。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那么如何做到礼的精神呢?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接受到教育,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当然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学习和领悟,并认真践行。对上尊重长辈、对下关心爱护幼小,与他人和睦相处,遇到陌生人哪怕是彼此之间的一个眼神都能表现出彼此之间的尊敬。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倡导人们积极发扬这种精神,假如夫妻之间也能做到相敬如宾,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好!

TOP
169#

“礼”指人行为的外在规范和仪式,直接表现于肢体的动作和表情。其源于祭天和祭鬼。其目的就是使人心常存“诚”“敬”,有畏惧之心。古语讲“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外者之形即是“礼”。“诚”与“礼”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做到“诚”,则不会把外在的“礼”看做是桎梏,反而会感到内心有依托。同时,只有按“礼”的循规蹈矩才会真正使自己的内心达到“诚”与“敬”。程颐一生“举动必由乎礼”,有人对他说:“先生谨于礼四五十年,应甚劳苦”,他回答说:“吾日履安地,何劳何苦?他人日践危地,此乃劳苦也。”可见,“礼”是内在生命与外在生命的谐和统一。
TOP
170#

从古至今,我们历经文明的洗脸,我们从鲁莽、野蛮中一步一步走出来,步入了文明时代,如今我们依旧遇到各种理解问题。我们知道礼是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礼的精神。孔子说:“居于上位不宽厚,行礼不恭敬,在丧礼中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那么如何做到礼的精神呢?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接受到教育,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当然我们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学习和领悟,并认真践行。对上尊重长辈、对下关心爱护幼小,与他人和睦相处,遇到陌生人哪怕是彼此之间的一个眼神都能表现出彼此之间的尊敬。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倡导人们积极发扬这种精神,假如夫妻之间也能做到相敬如宾,那么我们的社会会变得更好!

TOP
171#

礼是一种习惯

“来而不往,非礼也。”一时,礼被人们误解成了应酬才有的模型。殊不知,礼,是一种习惯。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礼,不讲究场合,越是讲礼的人,越懂得礼的时间和场合。并不是他们拘礼,而是他们知道,礼贵在自然。润物细无声的礼贤下士,是最真诚和感人的。

有礼有节,这个世界岂不更完美!

TOP
172#

做让自己和他人都觉得舒服自然的事就是一种礼,其实礼没有什么原则,只要心存感恩,善念,尊敬则可。尊敬认人的人会受人尊敬,懂得感恩的人也会被人感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让自己和他人觉得舒服的事,礼是一种和谐的精神,只要心中纯正就好。

TOP
173#

礼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是一种用谦和的态度,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正如“ 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所说的那样。一句简单的“您好”“请”都会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从外表上看,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貌必然源自内心。

TOP
17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以礼闻名,我们在生活中也天天接触礼,不论对领导还是长辈都得以礼为先,讲礼也是我们事业良性发展的基础,失礼之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夜很难得到同伴们的尊重和信赖,儒家鼓吹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em08]
TOP
175#

中国是礼仪之邦,而礼的本质是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欣赏等情感,可以说礼是孝的一种表现形式

礼的最根本是尊重,这个含义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上演,从你与人接触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不仅包含动作,还有神态,衣着,仪表等等

中学时,学校有一则容止格言 让我受益匪浅抄录如下: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 勿暴 勿殆;颜色:宜静 宜庄 宜和。

TOP
176#

礼是仁与孝的外化,如果你能做到仁和孝,那么礼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了
其实礼并不像你想的那么困难,做到礼,首先要端正自身,检查自己有没有穿戴整齐,有没有给别人造成不便,如果你做到了。这就是基本的礼
进一步而言,你对受伤害的人表示同情,这也是礼,上车谦让,在公交车上让座,随手拾起垃圾,这都是礼的体现
礼就在身边,不要浑然不觉
TOP
177#

论语中"礼"字出现74次,其中不见孔子对"礼"下任何的定义,孔子只是说:"人而不人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还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l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可见孔子认为礼乐不在形式,不在器物,而在于本质。其本质就是仁。没有仁,也就没有真的礼乐。没有仁的礼乐,不过徒然有其仪节和器物罢了。所以在孔子那里"礼"由"仁"生,
TOP
178#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繁琐,不如简易;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林放是谁?不得而知,我们现在只能知道他是鲁国人。林放问孔子“礼”的本质是什么?林放问这句话,显然是有感于当时的礼仪走向繁华、烦琐而内心却无真情。孔子听问后,说“大哉问”。这样的问有何“大哉”?因为此问显示出林放内心已经触及到孔子也有同感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礼的本质”问题。孔子接着说:礼的根本,在内心的人性真情,礼的外表是根据内心的人性真情加以“文化”而成。“如果内心没有真性真情,遇到喜事或庆典,与其搞得繁琐和浪费,还不如办得简易和节俭。遇到丧事,与其繁琐地面面顾到,行礼如仪,而内心并无伤痛感,还不如形式办得简单,而真正哀伤。”

正如孔子说的,林放问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关系到如何理解“礼”和如何对待“礼”的大问题。在孔子看来,“礼”也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形式化的方面,一个是精神实质的方面。后者才决定了“礼”的本质。如果仅仅注重“礼”形式化的层面,忽视了“礼”的精神实质,那么强化“礼”也许就适得其反了。

TOP
179#

我觉得“礼”,首先是体现在一个人外在的举止上,有人说现在的社会不同于以往,没有那么多的礼数讲究,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纵观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是不重视“礼”的,它反映到人身上,是一个人起码为人的基本的修为与礼貌,这不是拘束,也不是糟粕,相反它是一个人身上应具备的规范和认知。知礼识礼用礼,是人际交往中能够赢得别人尊敬与认可的法宝之一,没有人愿意同一个不识礼数,没有教养的人交往。而我国自古就是重“礼”教的文明大国,我们的确不提倡那些不合时宜的封建礼数,我们要继承的是“礼”的内核,发扬“礼”在现今社会中的作用,以“礼”的准则规范自身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学习“礼”,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人人识礼,社会才能井然有序。
TOP
180#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成。”这就是说,礼的根本,在内心的人性真情,礼的外表是根据内心的人性真情加以“文化”而成。“如果内心没有真性真情,遇到喜事或庆典,与其搞得繁琐和浪费,还不如办得简易和节俭。遇到丧事,与其繁琐地面面顾到,行礼如仪,而内心并无伤痛感,还不如形式办得简单,而真正哀伤。”

     一部《论语》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下几千年,塑造了中华民族礼仪的根本,礼貌成了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