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78910111213» / 4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36#

礼是一种情感和秩序,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的行动支持者,礼在大多数中国人身上得到诠释,我们应延续这种精神,尊重身边的没一个人,微笑面对身边的人和事,让别人开心,也让自己快乐。
TOP
137#

孔子云:“礼则恭敬,则仁爱。”

   孔子与我们相距两千多年,但是孔子的思想和精神却沿用至今,并给我们带来深远的影响、带来启示。孔子礼的精神“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衰,吾何以观之哉?”“人而不仁,如礼何?”看似复杂,其实不然。

   从“恭敬”来看,恭就是卑恭,敬则为敬重、尊敬。就是说每个人应当尊敬身边的事物,甚至是卑恭,因为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自己首先尊敬了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敬重父母,尊敬兄长,尊敬所有的人。但是尊敬别人的前提是首先尊重自己,要自尊自爱,不违背事理。尊敬一切万物便是礼。

   从“仁爱”来看,“仁而不仁,如礼何”。仁者爱人,仁就是博爱,就是爱护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人应当有一颗爱人之心,爱护兄妹,关心老弱病残的人,帮助贫穷的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

当今社会都在提倡礼,礼者敬人也。如果没有礼,就没有资格谈敬谈仁,更不用说尊敬他人,博爱他人。车让人让出一分秩序,人让车让出一分安全,人让人让出一分和谐,这便是礼。尊敬上司,尊敬同事,尊敬下级,这便是礼。主动给老人让座,这也是礼,礼无处不在。我认为,礼才是人之根本。

TOP
138#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139#

有仁就会出礼,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或许现在的人们不在去遵守很多繁文缛节,人们所谓的“礼”都开始带有势力,带有功利。

欺上瞒下,贫鄙富攀,所表现的礼是那么的趋炎附势,完全丧失了自己骨子里的那部分东西。

TOP
140#

礼是指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的行为规范、有序的行为规范。确实是这样的,人类因为有了“礼”,才有了今天的大家默认的道德观,默认的道德行为。
TOP
141#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礼的基础,生活在这个社会大熔炉中,拥有仁爱仁德之心以及基本的礼仪规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很快地适应社会环境,而且还可以让我们不断地提高文化素养,不断完善自己。以礼待人,别人才会以相同的礼仪对待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礼的精神一直为我们所继承推崇。谦虚地对待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尊重别人,这是我们应该延续下去的传统美德,礼的精神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起到了极大地缓冲调节,它时时刻刻在提醒人们精神洁净的重要性。

TOP
142#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讲礼对于我们来说非常的重要,同时要用正确的礼仪来对待生活、学会以礼相待。
TOP
143#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一位教授说过,马戏团训练动物,也能教会它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如果我们在提倡礼的时候,也只是教会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不注意通过礼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那么,"何以别乎"?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爱的施行,是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始。推己及人也是礼的精神。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有人以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了敬,赡养就失去灵魂,等同于饲养宠物。敬也指敬畏。对自然,对天道,对社会秩序、法律规章、家国大事,都要有敬畏之情。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尊敬、敬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是虔诚;而小人不敬,则表现为轻慢、随意、玩世不恭。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传统说的这五伦,就是基本的人伦关系;对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就有不同的礼的要求。没有了这些关系,没有了人们之间不同的地位、身份和对各方的不同要求,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而成为无政府状态。礼就是在这种区别、分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厘清和维持这种区别、分别。所以,没有别就没有礼,没有礼也就没有别。爱和敬的感情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它的表现又是有别的。古人强调爱有差等,有亲疏之别,就是这个意思。礼既体现着爱和敬,同时也体现着别;爱和敬通过别而表现。现代人爱讲平等,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同学、上下级……都要讲平等。现代社会人格上人人平等,等级制下的贵贱尊卑关系应该废除,是对的。但不能没有别。所以,认清各种人伦社会关系和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身份地位,据此确定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礼仪,是极为重要的。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TOP
144#

仁义,儒者之属也。然儒学所以为后世显学者,非仁义能自行也,赖儒家自有制度,以宪章仁义,而化民成俗也。是故周公制礼,以安天下;子游弦歌,得民易使。夫子
TOP
145#

“仁、义、礼、智、信”即“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明礼”即讲文明,“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

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

信,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做人、持家、兴业、治世均要以诚信为本。
TOP
146#

“仁、义、礼、智、信”即“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是最基本的、最高的德目,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义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明礼”即讲文明,“礼之用,和为贵”,其价值取向为“和谐”。

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

信,是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做人、持家、兴业、治世均要以诚信为本。
TOP
147#

说得好,对的啊
TOP
148#

  提到“礼”,我不得不想到古之大家的有关理论。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而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其著《礼论》来论证“礼”之起源和社会作用,并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礼,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可或缺的一重要元素。我觉得换句话甚至可以说,有“礼”走遍天下。

TOP
149#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然而孔子之礼仍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在封建时代,礼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具有极强的阶级性,如君臣之礼。然而其精髓又在于,要求君主要有仁爱之心,因心存仁爱而礼,尊重他人与他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7 0:10:46编辑过]

TOP
150#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国、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礼不可分,"言仁必言礼,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全部的礼,都体现着对人的爱。爱的施行,是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开始。推己及人也是礼的精神。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对师长、上级要敬,对朋友、顾客也要敬,夫妇、兄弟、同学、同事之间也要互敬。有人以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没有了敬,赡养就失去灵魂,等同于饲养宠物。敬也指敬畏。对自然,对天道,对社会秩序、法律规章、家国大事,都要有敬畏之情。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尊敬、敬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是虔诚;而小人不敬,则表现为轻慢、随意、玩世不恭。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化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传统说的这五伦,就是基本的人伦关系;对于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就有不同的礼的要求。没有了这些关系,没有了人们之间不同的地位、身份和对各方的不同要求,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而成为无政府状态。礼就是在这种区别、分别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反映这种区别、分别,厘清和维持这种区别、分别。所以,没有别就没有礼,没有礼也就没有别。爱和敬的感情是普遍的共通的,但它的表现又是有别的。古人强调爱有差等,有亲疏之别,就是这个意思。礼既体现着爱和敬,同时也体现着别;爱和敬通过别而表现。现代人爱讲平等,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同学、上下级……都要讲平等。现代社会人格上人人平等,等级制下的贵贱尊卑关系应该废除,是对的。但不能没有别。所以,认清各种人伦社会关系和自己在各种关系中的身份地位,据此确定自己待人接物的态度礼仪,是极为重要的。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和,《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功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人人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礼仪之邦业就会重现其光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