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4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21#

礼,是发自内心的道德的体现。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其礼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举止。可以是一个默默的微笑,也会是也一句贴心的问候;可以是一件保暖的棉袄,也可能是一滴解渴的清泉。但是,礼,绝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形式性的问候。

有道德的人,礼待他人自然得体,彬彬有礼。对人有礼貌的人,即便没有任何言语,也深知对方的礼之所至。出门时的习惯性的叮咛,回家时习惯性的慰问,遇到熟人时习惯性的招呼,见到老师时习惯性的问好,都是礼的体现。不是强迫的动作,也不是硬压的回应,礼,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的条件反射。

TOP
122#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制度之礼,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终其孔子一生,是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作为行为之礼,多为礼仪,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带有浓厚的宗教性。
TOP
123#

何以为“礼”?我认为,礼应为尊父兄长辈、敬师重道、爱亲朋好友,同时,也要对乍见之人予以礼!
TOP
124#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社会提倡竞争,有人以为礼让精神已经过时,不合时宜。其实,在人际交往愈来愈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乘坐电梯、购物买票、上下公交车,礼让可避免拥挤,争先则带来混乱。交通堵塞,事故增加,重要原因就在于争先、抢行;大家都礼让行车、礼让行路,就可以大大缓解交通壅堵,减少事故。

TOP
125#

“礼”是道德的行为规范,审美,有序的行为规范。

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旨在教育我们不合于礼的事不去看,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听,不合于礼的事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去做……不论是吃饭或行走,都应让长辈优先,年幼者在后。

世人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成。”说的就是

如果人民不守礼就无法生活,事情不按礼就办不成,一个国家没有礼仪制度就不得安宁。

   “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着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TOP
126#

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的礼仪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开始无视礼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的礼仪,有些人还嫌麻烦不去遵守。我想连一些基本的礼仪都不去遵守的人,到碰到一些重大意义的礼仪又该怎么会做呢!礼应该从每个人身边的小事做起,慢慢上升到民族,国家的一些大的礼仪。做好自己身边的每一件该做的事,我认为就是对礼的做好的诠释。在这平淡,细小的事情中就会体现出礼的大智慧,表达出礼的真情实感!
TOP
127#

“礼”是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外在手段,是人际沟通必不可少的润滑剂。礼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心情更加舒畅,这是就个体而言,那么就整个国家而言,则是维护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因为,个人和谐了,社会自然也就和谐了。
TOP
128#

孔融让梨是一种礼,已经是家喻户晓。你的礼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敬,也能够让人另眼相待,礼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子孙后代的我们应该把这种礼仪传承下去。不管是对人还是国家我们都应该以礼相待,把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礼仪发扬光大。通过礼仪来提升自我的修养,净化我们烦躁的心灵。

TOP
129#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TOP
130#

孔子曰“礼者,敬人”礼在我们身边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儒学中说讲的“礼”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如对家长的尊敬是一种礼,公车上的让座也是一种礼,同学、同事等都需要礼,《弟子规》中全面阐述了生活中的各种礼,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那该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可想而知“礼”需要从小培养,也是当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

高尚的道德修养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但用礼过度却是一种虚伪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辨证学中讲当量达到一定程度是必然会引起质变的,说明了凡是要讲适度原则,各种礼仪的存在是我们的社会更和谐,也体现出人的内外修养,贯穿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但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因此“礼”不只在讲述,更多的是实际的应用,侃侃而谈是因接受者接受才起其价值。

礼存在的价值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的,所有的所有都是因人而异,礼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并不是做了一件好事就能证明其有“礼”,因此,加入礼的行列要从点滴,长期做起。
TOP
131#

孔子追求的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和现在我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不是中立。而是处于乱世中的一种折衷主义,一种君子之道。所以对弟子的要求是合乎理合乎义,一种中庸原则,一种品德高尚的教育。今日之炎帝陵,以华夏始祖的归根之地和中华文化的发端之源,成为我们民族永恒的感情纽带、不朽的精神圣山。她以跨越时空的力量,牵引着华夏儿女,跨洋过海,翻山越岭,步入其间。诣陵祭祖,所含蓄的文化意蕴和显示出的文化张力,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和升华。
一炉馨香、袅袅不绝,烧燃了数千年,祈祝着“民富国强”。这是民族的夙愿,是亿兆子孙的心香。
TOP
132#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
TOP
133#

礼,一个人素质的高度显示。礼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很多场合。见了长辈你要行晚辈礼,见了领导你要行下属礼,见了外宾你要行友谊礼。不同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形成不同的礼节。你冲我点头那就是肯定的意思,而在另一个国家,点头可能就是不的意思。礼的达到与否是别人是否还你尊敬的原因。注重礼节的尺度与礼节的不同,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给人初步的好印象。

TOP
134#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传统的礼仪文化,继承发扬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延续的一部分。现代礼仪队一个人的事业有很大的决定意义,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将会到处碰壁,很难协调还人际关系,事业也将不如人意。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要学会谦逊,不要太露锋芒,要学会尊敬别人切忌妄自尊大。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TOP
135#

无论是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在内心充满了礼仪与仁爱,这样别人才会愿意和你合作,你的事业与人生都会如意齐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