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6061626364656667 / 6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931#

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礼”是儒家思想推崇的“礼”,它是一种社会基本伦理观念、组织结构和行为准则,是各种含义的一个综合体,它不仅是礼仪,也包括礼乐、礼俗、礼制、礼教等多方面内容。“礼”是千百年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社会规范和政治准绳;从狭义上看,“礼”是社会生活中约束人们言行举止的道德标准。国家、社会、家庭、个人都达到“礼”的标准,“仁”的主张才能实现,最终达到天地人和的目的。
“礼”具有多元价值,适用于各个方面。“礼”可以“经国家”,也可以“序民人”;可以“正性情”,也可以“明是非”。总之,“礼”可以“节万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虽不是法律,但在某种意义上要高于法律,因为他根植于人的内心,是日常行为习惯,是价值判断标准,是辨别是非的尺子。
经历了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礼”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厘清“礼”的概念,找到其中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元素,撷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礼”的精华,并将之付诸政治思想、社会治理和生活引导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让公众知礼、学礼、用礼。
TOP
932#

“礼”是中国十大义理之一,在内表现为谦逊有度、在外表现为规矩有序,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与文明行为规范的总和。孔子所说的“约之以礼”,“齐之以礼”,便是用礼仪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礼制本身是一种规范,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时代性。虽斗转星移,时代变化,但其中思想所蕴含的精华部分对于我们现代人和当今社会来说仍然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稳定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若人人行有规范,做有准则,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不断向前进步。
TOP
933#

中国的礼及其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当今文明礼仪教育,实际上是在创造当代礼的教育,它已经不是,也不应该是两千年前的礼与礼的教育,它应是对于古今中外礼与礼的教育精华的整合。包括理念、内容、模式、途径、方法等,都须有新的创造。礼的教育,不应只以行为为中心,而应以人为中心,重在培养人格。礼的教育,不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训练,更应着重内在意识的培养。“内仁外礼”,“仁”是“爱”,“仁者爱人”。“礼”的内在精神是“情”,是“爱”,是“敬”,是人格的“尊严”。礼,不是用棍棒训练出来的行为习惯,因为人不是兽;礼也不是物质刺激的产物,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法,只能培养一种机械的习惯动作,而不会产生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的行为。学校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应以学生人格的培养为核心,那种靠机械训练而产生的行为,由于缺少内在的支持,一旦外部的强化因素不存在,相应的行为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收到别人的礼物时,要说“谢谢”;听到国歌,要站起来;在公交车上,要让座等等,而且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些礼貌言行背后的理由以及对培养自己人格的意义。总之,礼的教育要从行为开始,但不能停留在行为的层面,要坚持外在行为训练与内在人格培养的辩证统一。礼的教育过程,是从外在到内在、再到外在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在主体参与、人际互动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是知中行、行中悟、悟中从的自我修炼过程;是通过“家礼”“校礼”“社会公礼”多维立体互动的教育过程。
TOP
93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对喜欢的人,要明白ta也是有缺点的;对厌恶的人,要知道ta也是有优点的。

礼的原则是自我谦卑而尊重他人,礼用以律己,而非苛责他人。

一天天嘴上用“礼”来约束别人的人或许并非知礼、懂礼,真正尊崇“礼”的人现实里应该是会吃亏的。

我不愿意吃这个亏,但我敬慕这种人。共勉。
TOP
935#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礼仪之邦。重视礼的教育和建设是中国人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明史就是一部礼的教化史。没有礼教,何谈文明与礼仪之邦!礼是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我国提出的20个字公民道德中,明礼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可见,古今中国的道德,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礼。礼,贯穿古今,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的,与时俱进的道德规范。如今礼的内涵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我们也需要研究新的习俗,演化新礼仪,再现礼仪之邦的风范!
TOP
936#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方面,更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尤其是在认识的初期更是注重礼仪之道,同时建设一个文明有礼的社会,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和谐社会离不开“礼治”,古时也是如此,修养君子品行也需要注重礼仪,所以“礼”的价值一直都很重要,并且也被人们所重视,更是我们今天应该延续下去的。
TOP
937#

中华文明的血脉里离不开“礼”,礼自古以来便是中国人尊崇的价值规范,我们以端庄、肃穆的仪态、自信守礼的气度、彬彬有礼的神态屹立民族之林,在千年的传承中,社会虽然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但礼始终是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环,礼是我们社会的基本行为守则,它源于自然,并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中国人朴素的价值观。至今我们的家庭、社会都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礼的重要性,他是维护社会和谐、体现良好社会风貌必不可少的重要价值,新时代,礼的价值越来越不可忽视,他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公众道德素质的重要基底。
TOP
938#

礼者,所以正身也。
礼是我们规范自身行为的镜子,我们这一辈子对“礼”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因为我们永远需要改变自己的缺点,我们总是需要用“礼”来映照自己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正如本帖条目之一所表达的意思,礼是用来端正我们自身的。我们从小学习尊老爱幼,谦虚努力,遵守道德等,都是礼的发散,学礼对人的塑造是潜移默化,而我们需要终身学习,更新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行为更加符合“礼”,如果说法律是对人的硬性约束机制,那么“礼”就是驱动人们从每个人的内心出发去提高自身,使人们变得更加美好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思想观念的改变比硬性条例的作用更大,所以学礼是端正自身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人终身受益和需要终身坚持的。
TOP
939#

礼的存在适应于人的情欲,既有满足的作用,也有节制的功能。荀子认为要以礼来引导人的情欲,防止祸乱,“人生而有欲……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礼论》)。它嚣、魏牟主张纵欲,陈仲主张寡欲,强调人需忍情性,墨翟、宋钘认为禁欲才是最好的路径。荀子在对以上流派的批判中,深入呈现出“礼以养情”的合理维度,即通过“以心制欲”的方法来处理礼与情欲的关系。
TOP
940#

荀子在关于礼的讨论中从三个方面说明礼存在的必要性,一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节制情欲的需要,三是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荀子的思想中,礼不仅与人性相呼应,也代表着对理想政治生活的追求,人性本无善恶而是后成的,这为礼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因为礼的践行者是人,从人的本性出发才能为礼的践行提供可能,同时强调人性对善的追求,需要发挥礼的作用来培养人性进而构建理想的家国天下。从人的实践和人的需要出发,荀子完满地证明了礼存在的何以可能。
TOP
941#

中国自古以来都以”礼仪之邦“自称,中国人知礼,重礼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始终的。儒家提倡以德治国,其文化内核就是”和文化”亦是“礼乐文化”,他们认为刑法只能让百姓不去做某件事,但是却不能让老百姓民德归厚,而耻于做某件事。于是孔子认为,要让社会知礼,遵礼,用礼来规范社会。
新时代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完成中国梦,就有必要在新的历史起点重建伦理秩序。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庸礼恶俗,崇尚贤礼良俗,重塑真正辉煌的礼乐文明,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以社会整体和谐有序为方向、符合正和之道的礼乐制度,有助于我们构建一个拥有真正的贤礼良俗的和谐进步的文明社会。
TOP
942#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这句话中,孔子强调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第一种是以政治手段来管理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和刑罚来维持社会秩序。他认为这种方式会让人民免于犯罪,但也会导致他们失去羞耻心和良知。第二种是以德行和礼仪来管理国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民的行为。他认为这种方式会让人民保持羞耻心和自律,从而形成更加有序和和谐的社会。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倡导以德治国,认为通过培养人民的道德品质和规范行为来管理国家,比单纯依靠政治手段更加有效。他强调了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的关键。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视人伦关系和道德修养的核心理念。
TOP
943#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礼,让我们知道礼义廉耻。面对违法乱纪的事情,坚决抵制。有了礼,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更多人知礼,就会有更少的犯罪,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安定。
TOP
944#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礼”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儒家思想体系。“礼”不仅是调整一切社会关系的根本准则,而且连“仁”也是以“礼”为依据的。另一方面,在先秦儒家看来,“礼”是天地间一切事物关系和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如《礼记·乐记》说:“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就从形而上的高度论证了“礼”至高无上的地位。千百年来,因为“礼”的存在,我们能够以恢弘的气度、自信的神态、端庄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TOP
945#

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无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这些是对“礼”的直接说明,作为一种思想,“礼”渗透于各种规定之中,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必须要从语言的直观通过思维才能把握住“礼”的精神。很多人不承认“礼”的精神的浸透,他们擅长于直观思维,形象化的思维,凡是表象的东西,他们都能够观察到,表象内部的实质、规律性的东西,却是这些人体悟不到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