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121#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所以古人指出礼的特征为“别异”)或“辨异。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

TOP
122#

在生活中礼是非常中重要的一点,如果没有礼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融洽的关系.只有每个人以礼相待.,大家之间的感情才会得到提升.相反,如果没有了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僵硬,大家在一起都是不愉快的.
TOP
123#

在生活中礼是非常重要的品格,如果大家都能以礼相待,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相当融洽,大家的生活就会很愉快,相反,如果没有了礼,我们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僵硬,生活就变得很没有意思.
TOP
124#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然而在当今社会,很多现象反应出礼里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一些接受采访的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说脏话,公交车上无人为老人让座,因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我们应该反思了,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不和谐音符,现代人对于礼作何理解?
TOP
125#

  关于礼,其内容非常丰富。中国古代的礼,是一种基本政治制度,关系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礼从风俗中提炼而来。礼就是法,违礼就是违法。礼又是一种宗教,古代的礼也是由国家组织和管理的宗教活动。所以,中国宗教史常称其为“国家宗法制宗教”。

中国古代的礼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类,称为五礼。两千多年的古代历史,也是五礼的历史。汉族统治者用这个系统,掌管中央政权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用这个系统。甚至民国时期也将当时的礼仪制度都纳入五礼分类中。

无论是从生活中还是从政治领域,礼都有其规范的一整套内容。最近流行的“成人礼”更是风靡一时,不少地区的学校都逐渐重视“成人礼”,也同时起到了复“礼”的作用,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很有裨益。

TOP
126#

       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只要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象“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一样对待你。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两个关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的小故事吧:
             一个女青年下公共汽车,她的长裙拖在车厢的踏板上,被后面的小学生踩了一下,女青年看见了,小学生连忙抬脚,向女青年道歉,女青年并没和他计较,反而说了声“没关系”,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避免了。
       朱师傅为周总理理发二十多年。有一次,朱师傅不小心在周总理的脸上划了一道小口子,深感不安。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还安慰他。
      这些内容其实都是《谈礼貌》这篇课文里的,它告诉我们:礼貌待人可以在人和人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减少矛盾。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和文化修养。正如俗话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TOP
127#

礼仪之邦,讲得是中国,文明古国的称号延续至今,是有其特有的缘由的,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并非物质上的种种,而更重要的却是精神上的赐予,其中礼仪占了其中很大的分量,《礼记》为大家所熟悉的礼数虽然有些已经不再适应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但是从中延伸出来的礼节还有本来固有的传承下来的礼节都被人们所尊崇,并奉为做事社交的必备常识。礼义廉耻,礼居首位,也足以见得礼的地位,礼的影响之大。
TOP
128#

   礼仪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从小家里人就告诉我们要懂礼貌,要尊老爱幼;上了学老师也教导我们要文明守纪;稍大些各种各样的规范更是数不胜数。

   有时候也会觉得很烦,人一生短暂,却有那么的条条框框约束着,不能任其自身的本性发展,实乃可悲!可转念一想,要是没有这些东西的规范,人将是多么的野蛮,社会也将是多么的混乱。所以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有些观念已经不实用,但是精华的部分我们还是要传承下去!做一个有个性,懂文明的中国人!

TOP
129#

我们现在的状况不是“礼”太多,而是越来越少。在我家乡的小村,每年正月初二送年的时候,村里的同姓一族总要按照辈分排在村口向着祖坟的方向跪拜祭祖。排在最前面的是爷爷辈的老人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满怀虔诚和恭敬,越往后的小辈们动作越来越像在演闹剧。也许小辈们还不理解这种仪式到底有什么意义,更不要说心怀虔诚了。可是等我们真正明白的时候,还会有这样一个地点和这样一个机会供我们缅怀祖先么?这样的“礼”,无论是祭祀的仪式还是平时中的礼仪,正在淡化,看着无能为力······

TOP
130#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合礼的地方比比皆是!!!我们呼吁和谐社会,但是国民素质低下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TOP
131#

古代的礼,无论其内容还是规则都是较繁琐的,我们要想学习和掌握初步的礼仪,倒不如把《弟子规》,认真的读一下,最好是能记在心里,效果就很好了。
TOP
132#

  荀子对儒家礼治思想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重新解释礼法关系,使之不再流于空疏,而获得可操作的现实品格。荀子认为礼与法不是互不相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

  “ 礼者,法之大分也,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按照荀子的解释,礼不仅仅是道德规范,其本身也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也就是广义的法。经过这样的解释,礼与法不再相互对立(如孟子理解的那种对立),而有了相通性。

     荀子指出,礼与法都是维系社会群体不可缺少的手段,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政治学原理。他不同意孟子尊王贱霸的观点,主张王霸杂用,礼法双行。“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荀子·强国》)荀子作为儒家大师,当然不会将礼法并列起来等量齐观,他的王霸杂用主张其实是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

TOP
133#

 尊老爱幼,不仅是礼的规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别的老人要向尊敬自己的老人一样,爱别人的小孩要向爱自己的一样。尊老爱幼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尊重老人,爱护小朋友。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帮助,这也是无私奉献的一种精神,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TOP
134#

现在的社会,懂礼貌的很少;尤其是现在的小孩,很不懂礼貌,他们的意识很浅薄,由于是独生子,家里的宠爱,让他们逐渐养成了那种对于任何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就让别人觉得他们很自私,所以我认为给孩子灌输礼的思想史非常重要的。

尊来爱幼是人们经常提起的一个话题,说那家的孩子很懂事,说那家的孩子很有礼貌,会爱护和帮助别人,小心翼翼的。

容颜端庄,对于每一种人或不同的场合,就应该有不同的,礼义始于体态端庄,脸色和悦,言谈顺畅。

九死九容,君子在有九种考虑,看得清楚,听得全面,举止要恭敬,说话要忠实,做事严肃认真。

生活礼仪,通常我们管“礼”称为礼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受用对父母、对亲人、对朋友或者对陌生人,都是一样的,懂得一定的礼节,能让你在生活中顺利很多,你对别人礼貌,同样的别人也会对你有礼。俗话说的好“你敬别人一尺,别人敬你一丈”,同样的道理你对别人傲慢,别人就会用冷眼看你。

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不应该在我们身上消失,我们应该将它发扬光大。
TOP
135#

     我们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为有这样的传统感到自豪和骄傲,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有许多尊老爱幼的事例。如春风一样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的心灵。

       春秋时期,孔子最有名的弟子子路,小的时候,由于父母体弱多病,家里很穷,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饭,可家里一粒米也没有,怎么办?小小的子路,于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的山路,从亲戚家里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孝顺的孩子,他就是中国尊老爱幼的楷模。

      尊老爱幼不权权限于赡养自己的父母,发扬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求人们以应有的感情去对待社会上的所有老人和儿童。因为老人辛勤劳动了一辈子,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世代的希望,美好的明天要靠他们去开拓和创造,人是一代接一代地世代相传的,尊老既是对老人应有的关心与照顾,又是继承前辈“财富”的需要;爱幼既是对弱小的爱护与扶助,又是祖国的未来,使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使中华民族的道德更进一步提高,使中国的“礼仪之邦”更加威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