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4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礼的规范 [复制链接]

46#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TOP
47#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楼主所说道的:生活礼仪、九思九容、容颜端庄、尊老爱幼,发展到如今的社会,早就没有那么的全面,.但还是很好的融合在今天的社会中。尊老爱幼无论在以前还是在今天都被很好的被人们努力的坚持着;容颜端庄,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礼,更透露着尊重在其中;生活礼仪和九思九容就不再想古时那般严格,在遵循大体的精髓下,开始向现代社会的结合、简化。
TOP
48#

礼仪不是装出来的,也是装不出来的。只有从从细节做起,才能体现出非凡气质

有的人尽管穿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内在涵养不高,整体效果也显示不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的表达很动听,即使他着装很俭朴,但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美的。因此,大学生在学习社交礼仪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加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伦理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

TOP
49#

握手礼的三个规范。

①握手对象与先后顺序。通常,客人来访时主人先伸手,以表示热烈欢迎和等候多时之意。告辞时待客人先伸手后,主人再伸手与之相握,才合乎礼仪,否则有逐客的嫌疑。但男士如果伸出手来,女士一般不要拒绝,以免造成尴尬的局面。

②握手时机和时间。握手之前要审时度势,听其言观其行,留意握手信号,选择恰当时机。尽量避免出手过早,造成对方慌乱,也避免几次伸手相握均不成功的尴尬局面。握手时间长短的控制可根据双方的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者,握一两下即可,一般应控制在二三秒之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松开,握住同性的手也不宜过长,避免“马拉松式”的握手。

③握手的力度。握手力度一般不超过两公斤,以不握疼对方的手为限度。切记不可用力过猛,甚至握得对方感到疼痛,即“野蛮式握手”。
TOP
50#

礼让,以礼相让。在各种人际往中,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在所有公共设施的使用上,在所有交易的环境中,在所有职业行为中,都有以礼相让的言行规范。让行、让座、让言等等。礼让,是一种社会公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互让,是对待老、弱、病、残、孕的人道主义的关照。在人际交往日益频繁的现代社会,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在一些公共场合,礼让可避免堵塞、拥挤,争先抢行会带来混乱和事故。礼让之风,为化民成俗。礼让能舍己从公,争竞则损人以利己。一个社会,礼让废则争竞生。
TOP
51#

“礼”字指的是尊重,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周礼·春官·肆师》:“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以佐宗伯。”《史记·礼书》:“至 秦 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北齐书·皇甫和传》:“及长,深沉有雅量,尤明礼仪。”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及交往尺度,会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 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TOP
52#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主德化、主礼治。他认为以“刑政”治国,百姓可以服从,但不会心无羞愧;以“德礼”治周,百姓就会从内心理解公正。“礼”不就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法”吗?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对此特别赞叹:这就是以“人道相处,义属平等,理贵相通”。因此“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TOP
53#

“礼”具有社会身份制度方面的意义,最迟在殷商时代已经存在;但是,作为一种较为严格的社会制度,则是周朝初年的事情。周朝初年,周武王伐纣灭殷,为着巩固自己的统治,周公便在殷礼的基础上,重新制订礼乐,将作为社会身份意义的“礼”制度化,系统化。
TOP
54#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TOP
55#

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TOP
56#

“不学礼,无以立”  — — 选自于:《论语.季氏》

解读: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教导人们行动要以礼为标准。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TOP
57#

静 一个修养很好的人,身上必有“静气”,神定气闲,沉静从容。《大学》开卷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这段话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是止于至善。《大学》紧接着又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知道止于至善的人,志就有定向,心就会宁静,随处而安,思虑精详,就能得其所止。立大志者,懂得“宁静而致远”的道理。俗话说:“宽阔的大海平静,浅窄的小溪喧嚣。”所以说,静是君子的气象之一。

TOP
58#

以礼入法,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上一件大事,法律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深远的变化,礼成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法律为礼教所支配的局面。古人所谓“明刑弼教”,实质上即以法律制载的力量来维持礼,加强礼的合法性和强制性。礼认为对的,就是法认为合法的;礼所不容许的,也就是法所禁为、所制载的。
TOP
59#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  
   由于礼仪是社会、道德、习俗、宗教等方面人们行为的规范,所以它是人们文明程度和道德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对个人而言,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  
   礼仪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

TOP
60#

[em01]

礼,即尊重的一种表现的形式。   中国乃泱泱大国以礼而著名,也毁于礼上过。  我看来礼益应有度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