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3536373839404142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586#

在儒家思想中,“义”字便是正义的表达,是先秦儒家正义思想的实质要求。
先秦儒家学者们对“义”的理解极为丰富深刻,“义者,宜也”(《礼记》),其从“宜”字出发,将“义”理解为“应当”“应该”的绝对命令,认为“义”是道德主体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裁决的道德律令,是处理君臣、长幼、兄弟等关系的道德准则,同时也是平衡义与利的首选价值。
TOP
587#

孔子是把“义”看成是具有完美道德人格的本质——如他曾说“君子义以为质”——那么这里的“修己”的过程也就是“修质”即“修义”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要成为具有完美道德人格的君子,就要以“义”的思想来修养好自己。这就是“义”思想在个人修身上的价值作用。
TOP
588#

从语言学上说,义,即字词的意思。在思考和实际运用中,可从事物所对应的名称之意思作为切入口,通过逻辑推理(如通过这个名称及事物的境况可以推理出哪些话语,再考虑这些话语中的关键字词的意思,再如此推理)、发散(如组成该事物的名称的这个词的各个字可以组成其他哪些词语,有什么相关联的意思)和联想来探求该事物的意义和对于我来说的内涵,从该事物的意义和对于我来说的内涵出发,去把握和行动。从伦理学上说,义就是一种道德之法理,我们不能违背。如儒家把“义"解释为“宜",即我们所应该的,适宜的。从哲学上说,义就是事物的内涵,就是一事物其本质范畴内的意义。我们对待事物,处理事情,都要从事物和事情的本质要求和有效范围出发去做。从科学上说,义就是对事物的概念的定义,由这些定义,我们推理和总结出对一事物的解释及其规律、注意事项、实现方法和结论。总之,我们在思考和行动时,从义出发,是更好和更有效的。
TOP
589#

“义”为仁、义、礼、智、信儒家“五常”之一,但是儒家并没有明确规定义的具体内容,只是明确了义的含义:言行符合礼法和道德。“义”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君子一切言行都要遵循的原则。所谓“义”就是“适宜”,每个人的言行都要符合周礼和道德。
TOP
590#

“义”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重要观念,我们总讲道义仁义侠义公义正义情义,而道义是所有义的基础,其它的义都是道义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下的引申和演绎。道理道德或道义,前面都有个“道”字,道是义的前提。道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灵魂,儒家有儒家之道,法家有法家之道,墨家有墨家之道,佛家有佛家之道,道家有道家之道,诸子百家各有其道,道法不同而道体为一,因此“道”就是中国人的信仰,是中国人做人做事的立场和出发点。立场和出发点有了,还要有具体的途径,儒家讲仁义,墨家讲侠义,“义”作为价值观来源于墨家的“兼爱”,后被儒家所吸取。站在“道”的立场上应施与所有人平等的爱,但人是有感情的,“人之有爱,本有亲立,推己及物,各有差等。”要求人做到完全的无私不现实,人能做到不受物质利益的左右,将道义与情义兼顾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这才是“义”的正解。
TOP
591#

“义”的核心要义在于天下合宜之理,是“事理之当然,亦是人事之所当为”,所以“义”本质上属于道德范畴的应然判断。通俗点说也就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者正义。
常听人说要讲义气,但“义”并不仅仅停留在兄弟义气、仗义那么简单,而是天下大义,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讲道德的人,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需要站在道义的那一方。同时“义”不仅是道德的、理性的,而且应该是得宜的、得当的,需要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与理性节度之下做出合理行为。
TOP
592#

“义”是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道德概念,意为天下合宜之理,本意为公正、合理的意思。《管子·卷一·牧民第一》中提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其中的“义”便是公正合理的意思。仁义礼智信被称为儒家五常,“义”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也不容忽视,在《论语》中也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等关于“义”的描述。后来,儒家亚圣孟子提出了著名的“义利之辨”和“舍生而取义”的观点,将“义”的观念发扬光大。在生活中,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即使不能做到如圣人一般“舍生取义”,也应当时刻用“义”提醒自己,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行。
TOP
593#

义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尚义是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从本质内涵看,“义者,宜也”是对义的通行解释,但义除了有适宜、恰当的“善善”之意外,也有断制、制裁的“恶恶”一面。从形上依据看,义自发生之时,就已具备天道、天理与人心、人性之形上依据,是人禽之辨的重要区分点,孟子将义提升到与仁同等重要的地位,宋儒的义又进一步具备了本体的地位;从伦理价值看,儒家的尚义思想生发出了见利思义、舍身取义、集义养气等重要品格和修养方法,塑造了传统士人担当有为的道义精神和主体自觉的独立品格,对于新时代理想人格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我们谈到“义”,首先就会想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之类关于“义”与“利”关系的问题。在我看来,“义”可解释为正义、侠义、义气,是道德层面的优良品质;“利”则是人性中追逐欲望的本能。所以“义”和“利”的关系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能否克制自己的本能而达到道德完善的问题。“义”往小了说是个人品质,往大了说是社会风气,一个讲求“义”、崇尚“义”的社会必定是积极的、正向发展的,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TOP
594#

义在生活中最容易与朋友义气挂钩,当一个人对朋友很好,我们会说他讲义气,但义不止局限与此,它还有更加广阔的深意。在面对民族危难时,有英雄挺身而出,例如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人,这是一种民族大义,这种大义的精神使他们在国家遭受困难的时候能够站出来;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正义的事情时挺身而出也是一种义,看到小偷偷东西时能及时制止就是一种义,就算因为害怕危险没有选择制止,但在事后第一时间告诉警察也是一种义;生活中还有更普遍的义,例如面对身边的人遭受不公平待遇时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就是行义……生活离不开义,义是构成温情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TOP
595#

“义”,其本义原指扬善惩恶的天意,后引申为公认的道德、真理。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人生总是在义利取舍的矛盾中,或者说在追求物质还是追求精神的选择中,艰难地行走。有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有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人视金钱如粪土,把利当作身外之物;更有人舍生取义。 道德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对待义和利的问题。对待义和利的态度和方式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本质和道德境界。
TOP
596#

义的本义是忠,是为人之本。义是为人之义,义用作人名意指正义、高尚、稳重之义。在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系统中,每个人在特定的伦理关系和社会地位中,都有其神圣的义务和责任。你只有圆满履行了该义务和责任,才算是从生物人成为伦理人、社会人;否则,人不成其为人。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义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由此可见,义的本质,即在于每个人的行为只考虑是否应该,而毫不计较对自己是否有利。汉代思想家董仲舒有句名言:“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很精辟地揭示了“义”的这个特征。
TOP
597#

孟子将“义”与“羞恶之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羞恶之心,义也”(《告子上》),关于“羞恶之心”的说明即是“义”的含义所在,表现在“羞”和“恶”之中。孟子认为“羞”代表着人心中知耻的自发性倾向,这是对内的自觉,“人不可以无耻”(《尽心上》),“恶”则代表着人心中厌恶的指向,这是对外的指向。孟子的“义”主要表现为对不善的处理之中,自己不善则羞耻,他人不善则厌恶,从仁义的关系而论,“义”是对“仁”的反向证明,说明性善的合理性。
TOP
598#

“义”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它的意义和价值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或者说不容易被人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常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是否值得信任的标准。可以说,“义”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东西,也是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首先考虑的问题。“义”是一种道义,它有着很强的约束力和力量,可以让人做任何事情都要问心无愧、坦坦荡荡。但是,“义”也有着很强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因为“义”在不同人、不同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所以我们对“义”的理解也不能一概而论。
TOP
599#

我所理解的“义”其实就是对别人的同情,所以一个人如果对别人有了同情心,就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的人往往更容易与人相处,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除此之外,“义”还包括对人的宽容,如果一个人懂得对人宽容,那么他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受欢迎。一个懂得宽容他人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特别高贵的气质,那就是“义”。一个人只有真正懂得了“义”,他才会以一种高贵的姿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才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TOP
600#

在儒家思想中,“义”有很多的内涵,但如果我们把“义”仅仅理解为对正确的东西的追求,那就有些片面了。“义”更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对真理的追求。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就是对真理、对正确东西的追求,它不是一种狭隘的利益之“义”,而是一种广义上的“义”,这也是我们在追求正确东西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它是一种理想,可以激励人们不断地努力奋斗;它是一种信念,可以让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忘初心、不忘本心;它更是一种信仰,可以让人在任何时候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原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