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4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复制链接]

376#

《周易口义》上讲:义者,行而宜之,合乎道则谓义。符合道德的要求就是义。那么何为符合道义呢?

古人为我们树立了守“义”的榜样,随着时代的发展,道义在今天也有了新的内涵。待人接物要以诚相待,先人后己,做到一诺千金,言出必行;做人要有良知,不能见钱眼开,唯利是图;除此之外,还要做到抑强扶弱,见义勇为。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由此可看出道义的重要性。又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应舍利取义,当今市场上,有多少唯利是图的商家,贪得无厌,为了自己永远不能满足的贪欲,制造假产品,坑害消费者。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震惊了世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人们的道义不能只靠自身约束,还应受到他人的监督和法律的制约。让我们做一个本分的人,做一个守义的人,为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我们自己也会心安吧。

TOP
377#

“义”往往让人和“忠”联系在一起,那么“义”到底有何种力量可以让人舍生忘死,舍生取“义”。小说《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就是为了一个“义”放弃了荣华富贵,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大哥刘备身边,强调“义”并不难,做到“义”才是可贵的。

TOP
378#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TOP
379#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比孔子更早提出礼的概念。孟子则进一步阐释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义”的词义是极其丰富和广泛,但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在人与人之间的“义”,应该是不变的,而且是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为了实现符合自然之道的共同目标而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不背叛,坚持一起去实现目标——“不背叛不单是人,而且还有目标”,就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义”最高定义。时常听到有些人说朋友背信弃义、无情无义等,其实不尽然。因为“义”里面含有自然之道,如果这个“义”建立在逆道、左道、毁道、超道上,人们的放弃就是坚守了义:例如妖言惑众、鱼肉乡民、杀人放火等等。逆于道的发展,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时势发展,可是为了私利,居然不顾一切愚弄众生:固步自封、背道而驰等;左于道的虚实,如有些人明明知道实事真相,可是为了私利,居然不顾一切沽名钓誉: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等;毁于道的存在,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法律法规,可是为了私利,居然不顾一切肆意妄为:制造毒品、扰乱秩序等;超于道的时空,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时机未到,可是为了私利,居然不顾一切蛊惑人心:占卜解难、看相算命等。因此,“义”的基础是顺道,如果脱离了这个,那就不存在义。所以希望大家在讲“义”的时候,一定注意人物和事件的“义”的基础,不要做愤青,随便去指责和否定人们的行为。

TOP
380#

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说道义,这是有道理的。合于道就是义,就会适宜。不可多得亦不可或缺,义是自然而然的样子,与道是合二为一的。
TOP
381#

       自“桃园三结义”开始,“义”就与关羽密切相关,最著名的就是为追寻刘备而”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之事,可谓”义薄云天“的代表。当然,《水浒传》中的草莽英雄,也有血有肉,重情重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特别是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为救林冲而两肋插刀。可见,”义“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俗话说”出门靠朋友“,谁没有个落魄的时候,与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甚至你不经意的一次援手,就能解决他人燃眉之急,并广结善缘。当年赵盾险被晋灵公放狗咬死,却被倒戈甲士提弥明所救,其原因就是当年赵盾给过路边将饿死的提弥明及其母亲以酒肉。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
      故不论是兄弟之义,还是朋友之义,抑或是君臣之义,只要你以”义“待人,别人就会以”义“待你,甚至”道义“也不例外。
TOP
382#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所谓“义”,引申为道义、道德、公正、正义。“利”,是利益、功利的意思。利益又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公利”和“私利”是相对的,但与“义”相对应的“利”应该理解为私利。

义与利是一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简单说,义就是合宜道义,是一种精神的道德的价值追求;而利就是利益,是一种感官的物质的需求。孔子时,已经将义利并举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孔子看来,重义还是重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分水岭。到孟子时,则进一步阐综了“义”。“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显然孟子没有否定利,但仁义更为是人们所需要的。而荀子在继承儒家重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义利结合”,“义先利后 ”的义利观。在荀子看来,只有做到“天下皆合于义”,王道理想才能实现。

义利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占据重要地位。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张“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义利两有”等,是我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要根据“人”与“利”的具体情况而定,儒家义利观在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儒家“利不可去”的主张,启示我们:要充分肯定人基本的利益需求,而不是相反。儒家“以义节利”的做法,启示我们:必须在道德规范的框架内追求利益,而不是唯利是图。儒家“灭人欲”的思想,启示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相对稀缺的物质资源面前,我们必须懂得节制自己的欲望。今天,这些思想对提升公民道德境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必将产生积极作用。

TOP
383#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子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可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便问菩萨道:“现在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

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原来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TOP
384#

我觉得自己还做得不够  所以我想好好学习这篇文章。
TOP
385#

什么是义

以下是引用陈杰思在2009-3-19 15:39:57的发言:

[经典学习]一、义的定义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公平原则包括以下几项:第一,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地获得利益的权利;第二,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获取利益;第三,抑强扶弱,先人后己。



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东汉]刘熙《释名?释言语》)



译:义就是适宜的意思,调理事物使之适宜。



义者,行而宜之,合于道则谓义。([]胡瑗《周易口义?说卦》)



译:义就是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道的要求就是义。



义者,宜也。君子见得这事合当如此,却那事合当如彼,但裁处其宜而为之,则无不利之有。(《朱子语类》卷二十七)



译:义就是适宜。君子见到这事应当如此,那事应当怎样如彼,只要处理得当而去做了,就无往而不利。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TOP
386#

        三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才会有收益。如果只喜欢宁静安逸的境界,而没有经过各种复杂环境的磨练,遇事就会忙乱,终究不会有长进。

  在人生的旅途中,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过人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虽然对出类拔萃的能力和高品质的生活充满无限的向往,但他们却不愿在艰苦的生活中磨练自己。
  殊不知,许多优秀的素质和能力,在书本上无法获得,都是在实际的诸多琐事中磨练才能获得的。陆游有一首诗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从实际磨练中得到的经验,一个人才会记忆深刻。如果没有经过那种令人刻骨铭心的体验,人的潜意识是不会将这些东西记住,并化为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的。
TOP
387#

       自“桃园三结义”开始,“义”就与关羽密切相关,最著名的就是为追寻刘备而”封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之事,可谓”义薄云天“的代表。当然,《水浒传》中的草莽英雄,也有血有肉,重情重义,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特别是鲁智深”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为救林冲而两肋插刀。可见,”义“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俗话说”出门靠朋友“,谁没有个落魄的时候,与人方便,就是予己方便,甚至你不经意的一次援手,就能解决他人燃眉之急,并广结善缘。当年赵盾险被晋灵公放狗咬死,却被倒戈甲士提弥明所救,其原因就是当年赵盾给过路边将饿死的提弥明及其母亲以酒肉。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
      故不论是兄弟之义,还是朋友之义,抑或是君臣之义,只要你以”义“待人,别人就会以”义“待你,甚至”道义“也不例外。
TOP
388#

        “义”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义”。《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进一步确认了“信”和“果”都必须以以为基础。孔孟把“义”与“仁”、“礼”、“智”、“信”和在一起,称之为“五常”,其中“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时代变迁,不同朝代的人也对义的定义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诸葛亮在《出师表》说“引喻失义”;宋代著名文人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曾道:“度义而后动”;明代的钱谦益的《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中出现“以忠义勉其子,过庭多长者之言”。义的概念在更朝换代中经过不同仁人志士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
        从小爸妈和老师就教育我们,做人要讲义气,这个义气不是义气用事,头脑一热,做事不顾后果。做事之前一定要理性、冷静的考虑。记得高中的时候,看过三个大学生因救落水儿童而丧身的新闻报道,很多人都很感动,因他们的舍命救人的大无畏精神,为当代公民道德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随后,有很多人开始盲目效仿这种行为:不会游泳的人为了救人而一去不复返;为了制服歹徒,和歹徒肉搏而牺牲,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所以我们有时就在想“追求‘义’需要智取,需要智慧,不能缺乏理智和思考”。
        仁义礼智信,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五常”,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古代思想家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道德标准的规定,对当代人的公民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也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作用。人们积极倡导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可以借鉴古代圣人对道德规范的研究和探索,充分吸收可以学习的部分,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最后编辑武科大陈星辰 最后编辑于 2014-12-06 10:19:02
TOP
389#

讲义气,见义勇为,挺身而出遵守道德,做应该做的事情,做附和伦理道德的事情,就算是义
TOP
39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由此,我认为“义”是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再如:“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是儒学所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意思是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成就自己的仁德;宁愿抛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正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