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仁显为义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二、仁显为义


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礼记?礼运》)


译: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体:基础。)


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礼记?聘义》)


译: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


(节选自:陈杰思著《中华十大义理》中华书局2008年版)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0:0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正义者,应以仁为本 ,更应遵纪守法
TOP
3#

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
TOP
4#

仁爱者将仁爱以行动表现出来,那就是义行,无往不利。

而义,必须顺应社会与法律的规范。

TOP
5#

义的很多方面给正直,诚实的人以肯定。而这样的人既是仁人,义与仁也不能说谁是谁的本身。有义者必是有仁,仁者必是义重。仁义一词也是对一个人颇高的评价了,如果我受到这样的评价,那么至少我这个人忠诚老实不会欺骗他人,能够做到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想承诺,说道就要做到。走的路也会变直,因为有仁义2字给我铺路。

TOP
6#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高娄上》)

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人的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可悲!从小我就爱看各种武侠小说也爱看其他的小说,因此对于文字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小说中经典的人物我也会刻意去记,虽然时隔多年以前看的小说内容已经记不起多少,人物也只有模模糊糊的一个印象了,但是金庸笔下的那几个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却被我牢记在心:乔峰、郭靖、杨过、段誉…我记得住他们几个不是因为他们英俊潇洒、武功高强、受人尊敬,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仁义之士,他们做事不图回报只要看到别人幸福快乐,他们就满足了,哪怕为了成全别人的这种幸福需要自己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们也会义无反顾。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

小说毕竟是小说,看了小说我们还是要回归现实,一些武侠迷可能会在看了小说之后效仿这些大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者是慷慨解囊,刚开始他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很幸福很满足,但是不用多长时间周围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思想有问题,无缘无故的帮助别人非奸即盗,他这样做肯定是有所图谋的,渐渐的别人见了他可能就会躲避,长此以往“大侠的热情恐怕也经不起这些冷水的泼溅。不要说是这些人不识好歹,他们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他们曾上过类似的当,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对于这种行为他们不会欣然接受,而是用一种审视的眼观来看待,这种行为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小丑表演,正是他们的态度让所谓的“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的淡出。直至强盗公然在公交车上抢劫行凶却无人出来反抗或者制止的新闻登上报纸时,人们才公然醒悟: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因为缺少了那些仁人志士,才导致邪恶势力群体越来越嚣张。此刻的人们多希望出现一个英雄来声张正义!

不是对这个社会太失望才让我觉得现在的人没有仁义之心,而是现实就是如此,让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我不敢奢望有什么救世英雄出现,只希望现在的人能有那么一点仁义之心,让这个社会不至于太冷漠太可悲!]

[em07][em07]

TOP
7#

“义”,谈何容易!

“仁”是“义”之本,但是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另人心痛的现象,真正的忠义之人未必有其应有的幸福,反而承受着痛苦、误解与委屈。讽刺的是“忠义之士惨淡的人生,悲哀的结局”往往被用作热捧的影视题材。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义士”都或多或少被看作“傻子”,因为他们单纯的坚信仁义道德,坚信美好的一切,坚信正义,坚信真理,坚信光明,坚信邪能胜正……

     其实只是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他们鄙视现实中无孔不入的“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遵循社会的规则,“义”或“不义”?

“ 义”本为善之物,却不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发扬,实在可惜。作为青少年的我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信念。

TOP
8#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这里已经有了后来儒家的人所说的“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TOP
9#

义,是以德为基础的行为标准,即仁的具本实践。仁义二字是不可分的。有仁才会有义,有义才会成仁。仁不合于义,就不是真正的仁;而义所成就的不是仁,也就不是真正的义了。所以,仁是义之仁,义是仁之义。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义是成德之本,对于任何事情,都要用义的标准去衡量一下,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TOP
10#

仁义,有仁的人不一定有义

无论是古语还是现如今,仁和义都是在一起的。仁义、仁义,有仁才有义。不仅仅是因为仁在前,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连仁都没有,那他又何来义之说。

仁指的是仁爱,义指的是正义。仁爱不仅仅是大爱,还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小爱。社会上许多的人,不一定有大爱,但那些小小的爱父母、爱家人的爱还是存在的,因此这个社会的仁爱是比较多的。而正义在这个社会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没有那么多。

有人会扶住正在过马路的老人,有人会在公交上让出自己的座位给那些需要的人。但有多少人在一群人围攻一个人时,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不代表那些人没有仁,只是他们的正义不够。或者说他们更多的在乎是自己的利。

TOP
11#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磊落的人生。
TOP
12#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平常我们都说仁义,如果没有仁爱的思想又何来正义呢?所以“仁者,义之本也。”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放弃正路不去走,丧失了良心不去求,太可悲了!人丢了鸡犬,都知道去找,良心丢了却不知去找,治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丧失了的良心找回来就行了。” )

还有就是利义。成语有“见利忘义”“见利思义”。当面对不正当的巨大利义时,有人往往会动摇。古人有一句话让我改改便是“利,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利而取义者也。”

当面对正当的利义时,我们就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这时便鱼和熊掌兼得。

这时利义就是抓住与放弃的问题。什么时候该抓,什么时候该放,都要以道德准则为标准。

TOP
13#

义,是以德为基础的行为标准,即仁的具本实践。仁义二字是不可分的。有仁才会有义,有义才会成仁。仁不合于义,就不是真正的仁;而义所成就的不是仁,也就不是真正的义了。所以,仁是义之仁,义是仁之义。两者须臾不可分离。义是成德之本,对于任何事情,都要用义的标准去衡量一下,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传统文化中,义与利是相对立的,有时甚至搞到水火不容的地步。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一种主张,也是行事的一项准则。

TOP
14#

  

“仁”是“义”之本,但是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另人心痛的现象,真正的忠义之人未必有其应有的幸福,反而承受着痛苦、误解与委屈。讽刺的是“忠义之士惨淡的人生,悲哀的结局”往往被用作热捧的影视题材。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义士”都或多或少被看作“傻子”,因为他们单纯的坚信仁义道德,坚信美好的一切,坚信正义,坚信真理,坚信光明,坚信邪能胜正……

[em04][em03][em07]
TOP
15#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行义,不为人,也为己,人的一生,都会有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平安、幸福、健康、富足、快乐地度过,但如果是这样,假如全世界平安的只剩下他一个人,幸福的值剩下他一个人,健康的只剩下他一个人,富足的只有他一个人,快乐的也只有他一个人。着就是他人生的意义吗?那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人生而为人是为了生存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生存?每一个人都只是这宇宙中的小小的一个,努力发光发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使劲使坏作恶业不会有什么大碍,那又得问:人本身又具有何意义?

我个人认为:人们生而为人只是为了争取和别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生活在我们所在的星球上,相互做伴,相互关心。尽全力是世间美好和谐,除此之外,人类在这宇宙中再也留不下其他的什么,只剩曾经的存在,曾经的美好。而美好又是又是对人心最好的安慰与奖励!所以,美好、也值得我们为它做任何事:仁义、善行、忠诚、行礼、孝顺、正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