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仁显为义 [复制链接]

76#

义是仁的外在显化,就如同爱一样,植根于仁。
TOP
77#

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人的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可悲!从小我就爱看各种武侠小说也爱看其他的小说,因此对于文字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小说中经典的人物我也会刻意去记,虽然时隔多年以前看的小说内容已经记不起多少,人物也只有模模糊糊的一个印象了,但是金庸笔下的那几个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却被我牢记在心:乔峰、郭靖、杨过、段誉…我记得住他们几个不是因为他们英俊潇洒、武功高强、受人尊敬,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仁义之士,他们做事不图回报只要看到别人幸福快乐,他们就满足了,哪怕为了成全别人的这种幸福需要自己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们也会义无反顾。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
小说毕竟是小说,看了小说我们还是要回归现实,一些武侠迷可能会在看了小说之后效仿这些大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者是慷慨解囊,刚开始他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很幸福很满足,但是不用多长时间周围的人就会觉得这个人思想有问题,无缘无故的帮助别人非奸即盗,他这样做肯定是有所图谋的,渐渐的别人见了他可能就会躲避,长此以往“大侠”的热情恐怕也经不起这些冷水的泼溅。不要说是这些人不识好歹,他们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他们曾上过类似的当,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对于这种行为他们不会欣然接受,而是用一种审视的眼观来看待,这种行为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小丑表演,正是他们的态度让所谓的“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的淡出。直至强盗公然在公交车上抢劫行凶却无人出来反抗或者制止的新闻登上报纸时,人们才公然醒悟: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因为缺少了那些仁人志士,才导致邪恶势力群体越来越嚣张。此刻的人们多希望出现一个英雄来声张正义!
TOP
78#

儒家把“义”与“仁”、“礼”、“智”、“信”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TOP
79#

《礼记.礼运》中有这么一句话: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大概意思是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在我们生活中常提“仁义”二字,他们已变成一种基本的道德评判。仁、义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孔子提得最多的便是仁以待人,以仁治天下。在后世的老子也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其中不乏“仁”的体现。而“仁”更像是“义”的一种基础,“仁义”中“仁”之所以排在义前面也许就是基于此。但是,“仁义”又像一种并列关系,二者同等重要,都不可或缺。也许,仁之显在义,义之本在仁,这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也可以简单的表现在人心。人心本善,仁义不缺。
TOP
80#

       我们应该不拒小节而守大义。《论语》里边有这么一则对话。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普通的人拘泥于小节小利来处理自己的事务,这常常使得它们因小失大,而真正有所作为的君子从来都是从大节大义着手来处理那些至关重要的事情,这虽然常常使得它们遭到有些人的误解,但也正式这样,他们才能成就自己非凡的事业,做成利国惠民的事情来。管仲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孔子把他当作仁的缘故。
TOP
81#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把义作为衡量君子的重要标准。在论语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所谓君子儒,就是“以义为质”,把义作为人的根本,设身处地为百姓的利益着想,为大局着想,为道义着想,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舍己为人,杀身成仁。这样的人身上自然又一股浩然生气。有了这股正气,打仗的时候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说理说事能够直指忍心,为政时能够不令而行。
TOP
82#

有好多人对这个社会充满警惕,他们不相信其他人,认为无故的帮助别人的人就是非奸即盗,他这样做肯定是有所图谋的,那么,他人还会再愿意帮助你吗?
最后编辑莫知之 最后编辑于 2015-06-23 20:37:16
TOP
83#

        “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行义者,定然是行礼的吗?无礼之义也有无数,那是不是不合乎礼的义就没有了行的必要?在行义之前还要考虑一下是否合乎礼,那如果不合乎礼,那这样的义是不是就要舍弃?就不需要去实践了呢?
TOP
84#

        “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它说的是: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主要的表现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 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主要是: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有爱心。因为心中有仁,行事就会有准则。如:“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礼记?聘义》)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正义中包含仁,会显得更近人情,更含温情,更让人容易接受。
TOP
85#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义,在我看来就是大义,正气,正义,是正人君子的必需。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可见,欲乃君子,义必俱。仁义,是不可分割的,自古以来,就把仁与义并谈,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充分说明仁是义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连仁爱之心都没有,又怎么可能对别人有义气。义,有朋友与朋友之间的义,是正义,是对友情的忠义,义,也指亲人之间的义,相互提携。有了仁义,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亲人之间也不会有仇恨。义,是中华崇高的道德体现。
TOP
86#

“义”在 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也是古人非常重视的一种道德修养。“义”与“仁”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在古代,“义”还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认为,在“生”和 “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
TOP
87#

“仁义”是人真诚无私的高贵品质,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乏“假仁”、“假义”之人。这类人面目和善,内心歹毒;所言至诚,所行狡诈。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他们假“仁义”之美名,是为了骗取他人的信任和尊敬,更利于行阴险狡诈之实。
当然,也有一类人,他们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壮举。孟子云:“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今,人们呼唤着人性的真诚与正义,期待着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政通人和,这其中包含着对假仁假义之人的无情鞭挞,也赋予了新一代“仁人志士”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TOP
88#

孟子作为周游于列国的士人,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实现让君主扩疆展土,称王天下的政治抱负,实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理想的一个手段,但是,还是没有王能够接纳他和他的主张。
TOP
89#

仁与义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体的,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与义更是儒家的代表思想。但我在读《孟子》时,却有了不同的感受,我认为孟子始终在谈仁与义如何得兼的问题。在孟子眼里,仁和义有时是相悖的,但在孟子看来,这不是一个需要取舍的问题,而是需要两全的问题。像齐王对于牛的恻隐之心就是仁,但他不能为了着恻隐之心就变更了国家的祭祀大事,这就是义,而齐王两全的方法是,君子远庖厨,用一个自己看不见的羊来取代。又好比庖丁,庖丁必须要杀牛,这是他的职业,是义,但难道这杀戮行为就代表着他没有仁心了吗?同样是有的,只是这仁与义的平衡点,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TOP
90#

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仁义一体,将二者结合在一起,顺应天道,以仁为行事之本,也是义的体现,所以仁义不可分,义不等于一时意气,武断行事,真正的大义必然与仁相关联,这些需要我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慢慢去体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