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仁显为义 [复制链接]

91#

仁与义,有很大的不同。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仁,义必由中断制也。”。孔子之时,尚希望可以人与人在一起得到良好的相处;而到孟子之时,社会日益混乱,人与人在一起难以和平,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之时崇仁,孟子之时尚义。因为孔子的希望是人与人和,而孟子时,和已无望,并且认识到,人必须分,而后才能和,和即合。这里的内在原因就是私有制的确立以及其作用的发挥,得到了知识分子的认同,成为社会的未来趋势。孔子希望的是原始公有制,因此崇合之仁;孟子看到私有制的生命力,因此说分之义。
TOP
92#

从实质上来说,“仁合义分”正是“仁内义外”的一个表现。正因为仁内义外,因此,仁才能够合,才能亲;义才能断,才能分。
TOP
93#

《礼记》中说: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这句话告诉我们,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仁和义是相辅相成的,是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TOP
94#

“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礼记?礼运》)仁,是义的根本,是和顺的本体,一个人的身上展现了仁和义,他将受人尊重。这种尊重是人由内到外品质的展现,是人之德性之魅力。这也是纯粹的使人受到尊重的一种方法,无须阿谀奉承,无须物质奉承。这也让我们明白,要具有仁和义的好品质,做好自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除此之外,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礼。“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礼记?聘义》) 也就是说,我们有了义的品质之外,还需把其运用于行动之中,在行动中,要行其礼,使其礼彰显义和行,义中涵仁。
TOP
95#

我们是华夏后裔,那什么叫华夏——华服衮冕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
  亲善、亲和,孝悌,和德!皆道,皆理,皆礼
  围三缺一是仁;穷寇莫追是仁;有理让三分,凡事留一线,共和、共赢,一样是仁。
  人敬还情,礼敬还礼;惩恶扬善,扶弱祛恶是义;己之不欲勿施于人,盗亦有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也是义。
TOP
96#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行义,不为人,也为己,人的一生,都会有在思考一个问题: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平安、幸福、健康、富足、快乐地度过,但如果是这样,假如全世界平安的只剩下他一个人,幸福的值剩下他一个人,健康的只剩下他一个人,富足的只有他一个人,快乐的也只有他一个人。着就是他人生的意义吗?那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人生而为人是为了生存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生存?每一个人都只是这宇宙中的小小的一个,努力发光发热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使劲使坏作恶业不会有什么大碍,那又得问:人本身又具有何意义?
我个人认为:人们生而为人只是为了争取和别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生活在我们所在的星球上,相互做伴,相互关心。尽全力是世间美好和谐,除此之外,人类在这宇宙中再也留不下其他的什么,只剩曾经的存在,曾经的美好。而美好又是又是对人心最好的安慰与奖励!所以,美好、也值得我们为它做任何事:仁义、善行、忠诚、行礼、孝顺、正义。
TOP
97#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仁是仁爱之心;义是处事得宜和合理;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仁和义向来是相辅相成,形影不离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人生理想,它不仅是这千年的回音,也要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安身立命之本,只有坚持仁义,做仁义之人才能成就磊落的人生。
TOP
98#

义的很多方面给正直,诚实的人以肯定。而这样的人既是仁人,义与仁也不能说谁是谁的本身。有义者必是有仁,仁者必是义重。仁义一词也是对一个人颇高的评价了,如果我受到这样的评价,那么至少我这个人忠诚老实不会欺骗他人,能够做到对的起自己的良心。就想承诺,说道就要做到。走的路也会变直,因为有仁义2字给我铺路。
“义”,谈何容易!
“仁”是“义”之本,但是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另人心痛的现象,真正的忠义之人未必有其应有的幸福,反而承受着痛苦、误解与委屈。讽刺的是“忠义之士惨淡的人生,悲哀的结局”往往被用作热捧的影视题材。我们看到的、接触到的“义士”都或多或少被看作“傻子”,因为他们单纯的坚信仁义道德,坚信美好的一切,坚信正义,坚信真理,坚信光明,坚信邪能胜正……
     其实只是最简单的原因就是他们鄙视现实中无孔不入的“黑暗”,不愿同流合污,这样的做法并没有遵循社会的规则,“义”或“不义”?
“ 义”本为善之物,却不能在现代社会得以发扬,实在可惜。作为青少年的我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信念。
TOP
99#

如果没有了义,人人都被私欲所支配,岂不是人人都是背信弃义的小人了。
  没有道义之心,人们之间变得冷漠无情,一切总为了自己利益,自私自利。
  做人不能没有了道义,做人就要讲道义。没有了道义,这世界将是一片黑暗
TOP
100#

义,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义作为人的行为的内在道德标准,因为其变动性,实在是没办法找一个确定的概念来描述,只能说义就是适宜,是应该做的事,但又不同于法律和礼仪那样强制,是人心中的道德自律,但又要受仁的约束。义是一个灵活的多变的人的内心的道德标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时代不同,价值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了,而“义”也会跟着变化。但是在变化中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仁的内容了。
TOP
101#

社会大力宣扬各种仁爱的事情,百姓也大大宣传这样的事,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是大家所接受的,所乐意见到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的时候都希望有人可以帮助自己,所以对于乐于助人的人,就是大家所推崇的。
TOP
102#

  “仁”是儒家伦理和政治思想的核心,同时它也是义的根本,把仁的观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是义。“义”是仁的观念的行为化、外在化。“义”直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利害关系之中。义的对立面是利。对于义与利关系的不同看法,产生了不同的义利观。儒家主张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提倡生财有道,富贵有道,不要“不义之财”。除此之外,孟子还把守义看作是大丈夫的气节,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最高的义就是做到“舍生取义”。
TOP
103#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仁是人心最本质的特征,义是人应该走的道路,放弃了该走的路不走,丢失了最本质的特征足额不知道寻求,所以学问的关键不是别的,就是把那失去的本心找回来罢了。义是指人的行为要符合正义,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本心都丢了,又拿什么去指导他的行为呢?如果一个人的本心丢了,他的动机也不会是符合仁义道德的,那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他的行为也不会符合正义,我们只有先找到仁这个本心,才能够将它显现为行为中的义。
TOP
104#


仁是道德的根本,所以亦是义的根本。义既是依据仁所做出的实际行动,我们为人处世,以仁为本,义是实际去做时所表现出来,别人所感受到的感觉。当一个人去做好事的时候,别人会说这个人讲义气,喜欢行侠仗义,但一般不会说这个人是个仁者。医德可贵之处是在于实际行动,只有表现出来,别人才会知道你讲义气,表现不出来别人不会知道你的可贵之处。在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义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去遵循社会规范,毕竟普通人都不会去故意规范社会规范,但不能因此就称之为义,义的要求应该还要在可以帮助他人的时候去乐于助人,做正义之士,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
TOP
105#

        “仁”为何?在蒙培元先生看来,仁是一种境界,是最核心的境界。他讲:“仁作为心灵境界,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最高标志”。他还认为:孔子“一以贯之”的是境界,是仁。因为“仁是心灵所具有的,是心灵自身的内在潜力,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实现出来便是贯通一切的境界,不能实现则只能是潜存。”在林安梧先生看来,“仁”是存在的道德真实感,是一根源性的、实存的、感通的关系。从这些话语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仁”是最根源性的存在,是最高的境界,由“仁”之本身,可以彰显出其他的品质。故《礼记·礼运》中讲:“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由本体之“仁”能够彰显出义。所以《论语》中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等等,将仁看成人所要去追求的美好,当我们内心蕴涵着仁,自然能够成为一名君子,自然能够做有义之事。仁是根,义是生长出来的枝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