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仁显为义 [复制链接]

46#

“义”相对于“仁”来说是更加难于定义的,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在历史上对“义”谈得相对较少,而更重要的是“义”似乎总是在借助“仁”来表达它的含义的。我们通常总是将“义”和“仁”合在一起来讲,所以将其称作仁义。“义”似乎是“仁”的具体化,它似乎不能够用抽象的概念来对其进行解释,只是在人们遇到相应的人或事并在心中认识到此种表现就是“义”了,这也就达到它的目的了。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仁”与“义”以及它们的关系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论述,这似乎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义”的一般。董仲舒首先重申了儒家关于“仁”和“义”的传统理解,那就是:“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是董仲舒又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解释,他认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自己和他人都是人,但是“仁爱”是针对他人的,我们讲的“仁爱”是爱他人,而不是爱自己。而“义”在于正,“义”讲宜,使不宜的归于宜,也就是纠正的意思,董仲舒于是强调我们都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要修行“义”的理,那么,就得先从端正自身开始。董仲舒对于“仁”与“义”的论述可谓是异常深刻的,他的目的在于将“仁爱”和宽恕留给他人,而将“苛责”和“严肃”留给自身,这是一种崇高的情怀,这是一种自省的智慧。只有在对他人的“仁”和对自身的“义”都做得恰到好处的时候,我们也才能够最终得到“仁义”的修身智慧。

TOP
47#

  “仁”是儒家伦理和政治思想的核心,同时它也是义的根本,把仁的观念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就是义。“义”是仁的观念的行为化、外在化。“义”直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利害关系之中。义的对立面是利。对于义与利关系的不同看法,产生了不同的义利观。儒家主张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提倡生财有道,富贵有道,不要“不义之财”。除此之外,“亚圣”孟子还把守义看作是大丈夫的气节,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最高的义就是做到“舍生取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够坚持“义”先于“利”的人不多了。很多人唯利是图,唯利最先,整个社会道德水平出现了严重的滑坡。[em01][em01]
TOP
48#

在孔子那里,修身的目标有三个阶段:君子“修己以敬”,仁人“修己以安人”,圣人“修己以安百姓”。圣人的达到不仅要道德高尚还要有权势,所以很难。而仁人需要的就只是道德高尚了,所以还有希望。我们要努力做一个有“仁”的人,虽然这可能是一个大写的“仁”。模糊的“仁”。但我们不能轻易的抛弃它。追求它的人是人上之人。 我们决不能放弃“义”,它是我们人生的法码,每个人思想的重量全由它称量。守住“义”就守住了我们的心灵,不管付出怎样高昂的代价都是值得的。仁与义其实并存,关键是我们要守住自己心中的仁,不做不义之事,不玷污自己的心灵。
TOP
49#

义,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义作为人的行为的内在道德标准,因为其变动性,实在是没办法找一个确定的概念来描述,只能说义就是适宜,是应该做的事,但又不同于法律和礼仪那样强制,是人心中的道德自律,但又要受仁的约束。义是一个灵活的多变的人的内心的道德标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时代不同,价值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了,而也会跟着变化。但是在变化中还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这就是仁的内容了。

TOP
50#

         所谓“仁者,人也。”“爱人者人恒爱之”就说明,人人都应该有仁爱之心,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敬。如果社会上充满仁爱之心,人们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礼待,那么社会是很和谐的。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说,见到合乎正义的事情不做,就是没有勇气,也表现出了义的可贵之处,在于要有勇气做出实际行动。但实际行动也必须合乎正义,不违背社会规范,仁义道德。
TOP
51#

《礼记》中讲:“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这大概揭示了“仁”与“义”之间的关系,也就说“仁”和“义”虽然同属于儒家五常之中两个相互独立的内容,但是他们之间却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主要就表现为“仁”是“义”的根本,而“义”是“仁”的具体体现。我们通常将仁和义连在一起来讲,我想“仁”与“义”之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这种词句的先后顺序上,更有深层次的内涵。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就认为,仁是对外的,而义是对内的,“仁”在于爱人,而“义”在于正己。表面上看,好像“仁”才是“义”的表现,而“义”才是“仁”的根本,因为,从逻辑上看,“义”在于正己,而“仁”在于爱人,通常来讲,只有先将自身正立,才能够去关注别人。我们说这仅仅只是逻辑上的顺序,而事实上却并非就是如此。董仲舒讲的正己其实就是正“爱人”,“仁”的修行始终是第一位的,但是是否我们的仁爱只是表面上的做作而没有实际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真正能够认识到自己,也就是说要保持一颗积极施与仁爱的心。因此,“义”的任务只不过是保证仁爱之心能够脱腔而出,而真正实现人的德行的,特别是爱的德行和善的德行,还要归功于“仁爱”的修为,而只有这种仁爱得以顺利的实现,那么,我们的“正己”也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这种说来,“仁”还是“义”的根本。事实上“仁”不仅是“义”的根本,还是儒家所倡导的一切道德理念要想实施的关键所在。

TOP
52#

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人的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去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可悲!从小我就爱看各种武侠小说也爱看其他的小说,因此对于文字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对于小说中经典的人物我也会刻意去记,虽然时隔多年以前看的小说内容已经记不起多少,人物也只有模模糊糊的一个印象了,但是金庸笔下的那几个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却被我牢记在心:乔峰、郭靖、杨过、段誉…我记得住他们几个不是因为他们英俊潇洒、武功高强、受人尊敬,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仁义之士,他们做事不图回报只要看到别人幸福快乐,他们就满足了,哪怕为了成全别人的这种幸福需要自己付出很大的代价,他们也会义无反顾。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君子!

TOP
53#

仁爱是正义的根本,心存真爱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要做到义,首先要做到仁。仁而爱人才能做到义薄云天,就像成龙,像李连杰等知名艺,热心慈善、公益。他们的为人就像他们的功夫一样,潇洒飘逸,气吞山河,我尊重他们。我更尊重那些穷也要兼济天下的人,古有苏轼,今有阿里木。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义要合乎法律法规,哥们义气不是义,相反是一种冲动,不可取的。以和为贵才是我们的理念。

TOP
54#

仁爱是正义的根本,是和顺的基础。一个人要成为正义之士首先要做到仁爱,对待万事万物要仁慈要有包容之心,爱护之举。包容爱护可以使人的心胸变得像大海蓝天一样的宽广,像百合花一般的纯净无暇。生活中我们要原谅他人无心的过错,当他人做错事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发火,要用宽容的心对待他人。上帝在造就人类的时候给与了每个人不同的特点,当他人的某些行为习惯使我们不能理解的时候,我们要尊重他人。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与我们一样。

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才会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一个人满心都是虚情假意,处处都在掩饰,他的生活就不会有阳光的普照,不会希望的绿芽,相反他的人生是没有收获真正的幸福。

只要我们心中有了仁爱并付诸了实际的行动,我们就开始有了正义!

TOP
55#

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有义者必是有仁,仁者必是义重。仁与义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有义之人必是表现出来他的仁爱。

TOP
56#

义是以仁爱为基础的美德,心中有爱才会伸出援助之手,所以义是仁爱的具体表现,因为义更多的体现在行动上。同时,义更是人们维持社会秩序,遵守法规的保证,一个有爱的且愿意用行动来体现的人必然不会故意侵害他人利益,这是社会的福音。
TOP
57#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早在《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而战国时的孟子(孟轲)对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后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而且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TOP
58#

仁义,有仁的人不一定有义

无论是古语还是现如今,仁和义都是在一起的。仁义、仁义,有仁才有义。不仅仅是因为仁在前,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连仁都没有,那他又何来义之说。

仁指的是仁爱,义指的是正义。仁爱不仅仅是大爱,还包含着许许多多的小爱。社会上许多的人,不一定有大爱,但那些小小的爱父母、爱家人的爱还是存在的,因此这个社会的仁爱是比较多的。而正义在这个社会不能说没有,但绝对没有那么多。

有人会扶住正在过马路的老人,有人会在公交上让出自己的座位给那些需要的人。但有多少人在一群人围攻一个人时,伸出他们的援助之手。不代表那些人没有仁,只是他们的正义不够。或者说他们更多的在乎是自己的利。

TOP
59#

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它是绝对的命令。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必须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用一个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的人蔑视的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在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TOP
60#

仁之显在义,义之本在仁.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热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