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仁显为义 [复制链接]

106#

仁如果表现出来就是义,这就是我对仁显为义的理解,仁爱是正义的根本,如果我们要把仁落到实处,那就要做到义,“义”强调实际行动,但是这个行动,一定要符合社会的礼法规范,即遵纪守法。
TOP
107#

其实还是有些小小的疑惑,但是这种疑惑不是对“仁显为义”这个概念的。我明白“仁义”这两字的含义,也明白仁者拥有“义”能被他人尊重的道理,有了仁德的人坑定会更重视“义”。我不明白的是帖子中的第二句和“仁”有什么关系呢?第二句意在强调礼和义啊,“礼”相对于“仁”也应该是一个独立概念,但是此处的礼与义的关系又和仁与义的关系有什么联系呢?这是我所不明白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仁者,义之本也”这句话的正确性,因为“仁爱”确实是正义的必然条件。
TOP
108#


古人的做人处事当中,”义”被视为基本的要求,亦被视为评估一个人的品德。《论语》中有近二十处讲到“义”字,虽不算多,但其地位却很重要。"义"与"仁""礼""知(智)",合称"天之四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但在现在,在不少人眼中,“义气”一词的含义已经发生了 畸变,狭义地成了“为朋友 两肋插刀”。其实义气是讲原则的,如果不辩是非,不顾后果地迎合朋友的不正当需要,这种义气就是一种无知和盲从,是与现代文明社会极不相容的。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如果与心术不正的所谓“朋友”纠缠不清,自己就可能陷入一个不辨东西的 迷魂阵里,从而害人害己。
 
在现代文明社会里应该讲法讲德,而不是讲“义气”,“义气”时下的解释应该理解为:由于个人或朋友之间的关系而克服困难承担风险甚至牺牲自己某些利益的狭隘思想。
 
但是若是真正的义气,必然是当朋友的尊严受到侵犯,做为朋友必与他一起挺身而出,而不是萎缩在某个角落,无论结果如何!当朋友有困难时,不论如何也要帮朋友走出困难,这里义气并不只是兄弟,也是朋友,亲人。义气也是没私心的友谊,最纯洁最美好的东西。
TOP
109#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古语有言:“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这言简意赅的话语道出了“仁显为义”的内涵,通过仁爱来把握正义的根本,实现人际和谐友爱、社会和顺美好和国家昌盛太平。懂得这个道理并实践的人,将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爱护。
        理解义与仁的关系,我们需要进一步重视义的意义。义的提出,是为了号召人们成为行动上的巨人,具体来讲,就是要切实遵守社会种种规范。社会的稳定依赖人们约定俗成的法律法规,更离不开大家的共同遵守。不可否认的是,人皆有欲,然如若人皆遂己欲,则天下大乱。故而,我们提出了义,强调人存于世,必不可少的修行就是学会自我克制,学会与世界、与自己和解,学会理解社会规范,找到欲望和限制之间的平衡点,真正取得无愧于时代的要求和自己的追求的有效实践。
         今天,我们讲义,很容易把它的内涵局限于正义,道义这样一个层面。不仅如此,在窄化内涵的背后,还隐藏着行动上的懈怠和颓废。要破解这一不利的局面,我们需要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国学的教育与传承,好人好事的宣传与学习等等。用理论充实头脑,从古人经典中汲取精华,再在楷模身上观察和学习到仁义精神的具体实践。国家之功勋和院士,感动中国的人物,各省市的先进人物,乃至身边乐于助人者和言出必行者,他们虽然在精神意义的表达上有些许不同,但是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义之内涵,都切身对于个人追求,或个人价值观做出行动上的回应,这便是最紧要的。
TOP
110#

义是仁的外在表现,仁爱是正义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表现出来的义气就可能是个人及小集团的兄弟之义,而不是为天下,社会牟利的大义。义是一种在与他们交往中体现出来的品质,在实际行为中产生的,而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基础
TOP
11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仁和义就像是树根和树干的关系,义是仁的外在行为表现。一个人讲道义,那他一定是一个人爱的人。义一定是能遵守社会规范,符合社会秩序要求的,能被付诸实际行动的。义不是单方面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仁义的人是可以聚集到一起的,义就更像是互相给予的友爱互助之情。互帮互助的过程就是仁显示的过程,就是义的行动过程。
TOP
112#

正如《礼记礼运》中所说:“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仁是义的根本,义是仁的外在表现。忠义之士就是把义看得高于利,用实际行动达到所倡导的“仁爱”。
TOP
113#

一个人胸怀崇高的仁义道德情操,行动举止、言谈吞吐合乎礼节仪式,仪容礼貌恭敬,真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墨子·兼爱中》云:“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位事者, 必兴天下之利, 除天下之害, 以此为是者也”。为此, 仁人君子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正义感, 这是君子为人的根本原则之所在, 也是“义”之所在。
TOP
114#

仁是我们个人自我修养所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我们的毕生追求是我们的一种不懈的目标。我们要达到仁德境界,每个人都有着为仁为善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这份能力,不断地追求仁德的境界,达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个人成就,我们在这个不断地学习促进仁德的时候,会有明显的外在表现,那便是义,是自身气质的一种外在化的显性的仁德修养体现,自己这种浩然之气不仅仅会在无形之中滋润着自身,促进着人们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获得以及自己的失去,从而更好的靠近着仁德境界。气质外在化的义气也在无形之中感染着他人,促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去追求仁,学习仁。义能使一同追求的人相互之间学习,习得对方的长处的同时反思自身的不足,理解对方的行为之中的劣势所在反思自身是否存在相同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便于我们更好的学习不断的在仁德方面有所精进,获得属于自己的仁。我们在义的帮助之下找到有共同追求的伙伴,也是在义之下我们会无形的影响他人,唤起他人内心深处为仁为善的能力。更好的使群体为仁。
TOP
115#

义者,是出于内心之法则,而非他人言语。
TOP
116#

关于仁义的论述,在《孟子·告子上》中很成系统,那么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呢?——可以说就是孟子的性善说,此篇可谓是孟子言“性”之精华,通过与告子的论辩,关于“性说”一挥而就,再联系“四端”的论述,得出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这一结论。从而把孔子概念比较模糊的“仁”定义在“性”之上。把中国思想传统的重心落在对“人”这一主体性的重视上。可以说真正的开了中国“心性之学”。所以,孔子以“仁”,孟子以“义”(性)把天命下贯之于人,形成了儒家系统的内在特点。
TOP
117#

"仁显为义"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强调仁爱之心的表现就是实现道德的行为。从中国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观点,可以从儒家思想的道德观、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方面展开。首先,从道德观的角度看,儒家认为"仁"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本能和价值共识。在儒家看来,"仁"是一种对他人的爱和关怀,是构建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仁显为义"强调了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就是正确的道德行为,通过展现出仁爱之心来实现道德的实践。其次,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仁显为义"也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儒家思想中,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仁"被视为构建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通过将仁爱之心具体转化为对他人的帮助和关爱,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最后,从社会秩序的角度看,"仁显为义"也强调了个人的道德行为对于社会整体的影响。儒家思想认为,"仁"的实践不仅是个体的修养,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仁显为义"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于社会和谐与秩序的追求,通过仁爱之心的具体行动来推动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仁显为义"观点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实践、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思想,强调了仁爱之心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的重要性,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仁显为义"观点强调了儒家思想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即将抽象的道德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实践。儒家认为,道德情感只有在行为中得到具体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出其意义和价值。因此,"仁显为义"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通过具体的行为展现"仁"的精神,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仁显为义"观点也与其他中国哲学思想相呼应。比如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也提倡以柔软之道对待事物,反映了在仁爱之心的指引下体现达到更高层次的道德实践。佛家思想中的慈悲观念,也体现了对于仁爱之心的重视,以慈悲之心对待一切众生,展现出仁爱之道的普适性和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仁显为义"观点具有重要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它强调了仁爱之心的具体表现就是正当的道德行为,推动个体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发展。这一观点不仅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于中国哲学整体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于道德实践和人伦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TOP
118#

仁义,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其本意为仁爱与正义。早在《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而战国时的孟子(孟轲)对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后汉儒董仲舒继承其说,将“仁义”作为传统道德的最高准则。宋代以后,由于理学家的阐发、推崇,“仁义”成为传统道德的别名,而且常与“道德”并称为“仁义道德”,与“礼、智、信”合称为“五常”。
TOP
119#

孔子在《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宜即适宜,即应该不应该。“义”是孔子君子人格价值取向的重要原则,因此孔子又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甚至将重义轻利作为君子的优秀品质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则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为前提。《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信,是做人的根本,《谷梁传》中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孔子讲“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五常之一,是为人处事的最根本规范,但信的核心则是义。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义是礼仪、谦逊、诚信的核心,礼仪、谦逊、诚信是义的外在表现。
TOP
120#

       ”仁显为义“,我们常常习惯将仁与义放到一起说,原来仁心外化为行动,就是义;义内化于心,即为仁。二者相互生发,相互促进,在涵养中赋予新的意义,在转换中体现永恒的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