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义为行则 [复制链接]

16#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

我很是赞同孟夫子这句话的,这样引导人们塑造自己的人格,是再好不过的了。有人说,仁义距离我们太远,什么是仁?什么是义?我认为,仁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仁爱之心,见到小草被践踏,你就会有怜惜之意,看到乞丐行乞,你就会生出同情之心,看到别人遇到困难,你就会有想帮助其渡过难关的冲动等等,《红楼梦》中妙玉说贾宝玉是个“有些微知识的人”,这里的知识指的就是贾宝玉有一颗对生命无比珍视的心。而义,在孟子那里起初是指民族大义,即要有一颗心系天下苍生的心。后来义也被人们演化为朋友义气,对亲人的孝义等等。义在当代一些武侠小说中体现的更为具体,如金庸《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便是一位对母亲尽孝义,对朋友尽义气,对国家尽民族大义的侠士。他可为一个义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天下。

作为一个21世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纪的">纪的ersonName>君子,应该心仁、义行,这样的人怎么不会被社会认可呢?


TOP
17#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说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说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惟有依从义来行事。

生活在钢筋混泥的社会中,让为数不少的人,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善良本性,在面对“义”或者“不义”选择的时候,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选择了后者。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做选择,对于这种“我行我素”的行为他们则贯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回答!是不是过于舒适的生活,或者在压力驱使下,人的思维就开始打结了,这种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让人开始变得自私自利。

在我生活的城市里,每天都会发生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在公交车上,出现了给老人让座的现象,可是却是老人让老人!旁边有几个年轻人似乎很不以为然,甚至还在那小声嘀咕着什么。“请把绿色座位让给需要关爱的人们......”这温馨提示的语言在公交车上回荡......这样的事情也许你在平常的生活中也遇到过,不知道有没有引起你的思考?是的,车上出现了让座,可是为什么是老人让老人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人的基本道德去哪了?社会越来越发展,人的道德观却越来越淡泊了,这时说明我们人类是向文明呢,还是在倒退啊?过得舒服一点是没错,但是别用牺牲自己的基本道德作为代价啊!

TOP
18#

许多人一看见“义”就想起江湖上的哥们儿义气,其实我认为那并不叫“义”,或者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义”。因为那种“江湖义气”的意涵比“义”狭的多,充其量只能称为“小义”。真正的“义”要尊重道义,不是凭感情,论义气。是要维护道义,即使伤害到你的好友的利益的情况下!只有不为利诱惑的人才能称上真正的“义”还有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坚持道义才算“义”。
TOP
19#

大义与小义
为朋友的是小义,为集体为国家的是大义,有时候小义大义会冲突,比如一个曾经有恩于你的杀人犯,他在被通缉的时候,你帮助他,这是朋友义气,也算是你有义,但是这个义是小义,他的存在,可能还会对其他人(集体)造成威胁,他没有伏法,也是对国家法律的损害,所以,这时你举报他,是大义,所谓大义灭友、大义灭亲就是这个意思。

TOP
20#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TOP
21#

人既要讲“利”,更要讲“义”;有韵律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灿烂。
TOP
22#

“舍己为人”有时候并不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比如有两个人打架,你去帮助了无理的一方,你这个“舍己为人”就是邪义,你帮助了有理的一方,你的这个“舍己为人”就是正义。
    为朋友的“义”是小义,为集体为国家的是“大义”,有时候小义大义会冲突,比如一个曾经有恩于你的杀人犯,他在被通缉的时候,你帮助他,这是朋友义气,也算是你有义,但是这个义是小义,他的存在,可能还会对其他人(集体)造成威胁,他没有伏法,也是对国家法律的损害,所以,这时你举报他,是大义,所谓大义灭友、大义灭亲就是这个意思。
    “道德底线”这个词我们都熟悉,它指的是道德与非道德的分水岭,达到道德底线要求,就是“有道德”,再高,就是“道德高尚”;达不到道德底线要求,就是“不道德”,再往下,就是“道德败坏”。根据这个判定,“义”应该属于“道德高尚”的要求,也就是说,义对于一个人来说不是必须的,即使你做不到,也不能说你不道德,只能说你“不义”,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从来不能舍己为人,当然也就不会有人“舍己为你”,所以,你迟早要因为“失道寡助”而使自己陷入绝境。
TOP
23#

在中国,义是一种道德的体现,自古被人所倡导。凡行大义的人,都讲为人所铭记。像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TOP
24#

君子之义乃大义,并非所谓江湖义气。要掌握好这个义字却也并非易事!

TOP
25#

义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义思利”,“先义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所以我们要依从义来行事。
TOP
26#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上》:“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愤填膺。~正辞严。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
       二千多年来,儒家都以仁义道德为个人修身的至德要道。所谓利,是指人的生活养命之源,亦是指满足实际生活利益所需。利有公私之分。凡仅能满足个人之生活需要,且损害他人和大众之生活者,谓之私利。凡能以大众利益为出发点,谓之公利。儒家所反对的是损人私己之私利。
TOP
27#

       孔子说:“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即用义为作人做事的根本,用礼实行,用诚信来完成。这才是真君子。又云:“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义是立身之本,是行为的最高标准。凡事合于义则做,不合于义则不做。
       孔子以义与利相对照,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又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这说明孔子按照利益的原则行事,注意力在义不在利上。
TOP
28#

孔子对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TOP
29#

义一种内心修养,是主观能动充分发挥的体现,义在我看来是取决于自我,和“善良”是一样的,它不在于你对别人和有多好,而是在你眼中别人的缺点可以改正。是自我要求,从内而外,表现在行为上的涵养。[em04][em07][em09]
TOP
30#


义之行,仁之道,那就是做人的准则,谦逊,重诺。

义之一道,行正为民。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淌淌荡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