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122232425262728»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复制链接]

361#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义的实质是适宜,投射到人类社会,义的价值导向就是善。合而言之,就是适宜地善。无论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得思义,都暗含着善的导向。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应该怎么干,也没有规定不该怎么干,怎么恰当适宜就怎么干。这里面,显然也有善的导向。恶人觉得应该霸占天下,显然不是义。
基于善的仁和基于义的礼,是君子与凡人的主要区别。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与常人不同,异于常人,主要区别在于居心不同,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以仁存心而爱人,人恒爱之;以礼存心而敬人,人恒敬之。如果有人对君子蛮横无理,君子一定先自我反省:难道我不够仁、不够礼,否则这厮怎么会以这种态度对我?反省之后,必然更加仁更加礼。如果那人还是蛮狠如故,君子一定会继续反省:难道我为人不够忠?反省之后必然更加忠厚,然而,如果那人还继续蛮横无理,君子就会释然了:这个人只不过是狂徒吧了,那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和禽兽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所以君子不以为患,不为此忧或惧。
受人蛮横,还不以为患,还不为此感到烦闷,的确是圣贤境界。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孟子的这套君子如此面对蛮者的逻辑,其实代表着儒家处事法则上的一点缺陷:将别人的蛮横通过自身内心的调整来实现化解,对自身要求过高,而对方依然会蛮横如故,对于两人的修为发展,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蛮者依然蛮横如故,蛮横场景依然会再次重演。
儒家在勇方面的论述,也没涉及到如何“教育”这种蛮横的人。非礼之人比比皆是。
义作为善,在诗经里有出处。诗经大雅篇章里有一首诗叫荡,其有“而秉义类”一句,这里的义就是善的意思,在该诗句中引申为有才能的人。在诗经大雅篇章另一首诗《文王》里,亦有“宣昭义问”一句,这里的义也作善之意,在该句引申为美好的声誉。
义,作为人类最为正确的道路,是人的行为方面的道德统称。比如我们常说的言必信行必果,在义的范畴下,孟子却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和孔子的“义与之比”思想高度统一。义,成为了衡量人行为是否适宜得当、是否正当的最高标准。
伯夷叔齐相互谦让君主之位,被孟子称之为贤。但是二人听说武王伐纣,认为臣伐君为逆,拦在武王大军前极力劝阻。武王灭商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辱,就挖野菜吃,最终饿死在首阳山。显然,他们的“义举”有点过了。邦有道,臣起兵为叛乱。邦无道,臣起兵为是为替天行道。对此,齐宣王曾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事吗?孟子回答说:史籍上有。宣王问:作臣子的弑杀君主,可以吗?孟子回答:破坏仁德的人是贼,破坏正义的是残暴之人,贼残之人是独夫,我只是听说武王杀了独夫商纣,没听说他是以臣弑君。显然,伯夷叔齐,在对武王伐纣这个事情的理解上,显得呆板、幼稚了。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管仲,管仲这个人,孟子多鄙视,孔子也说他爱财,但孔子还是肯定了管仲的仁。子路问孔子:齐桓公杀死他的哥哥公子纠,公子纠的师傅召忽因此自杀,而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师傅却活了下来,管仲这样做是不是不够仁?孔子回答说:齐桓公多次主持诸侯间的盟会,不是依靠军事力量,而是依靠的是管仲的能力。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呀。
由此可见,即便是如伯夷叔齐守君臣之道,或者管仲“弃”主仆之道,都要讲究适宜,都需要在更高层面上去理解,否则就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成为愚忠的代表。义是惩恶扬善的情感和品质。孟子曰: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在孟子眼里,人有所不为之事是为穿窬钻墙之类,为小人之行径,达于其所为,显然是达于正确的道路上。达于其所为,就需要惩恶扬善,需要窒欲明礼,需要适宜。
最后编辑邓会珍 最后编辑于 2018-07-07 14:01:10
TOP
362#

所谓“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古人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重义者是为君子,而重利者是为小人。《荀子?荣辱》中也有: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是说能考虑道义而后才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则是可耻的。这些是我们行为中所体现的义的思想和应有的做法,是我们理解义的前提,是义的价值的所在。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很可贵的,可孟子却有: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充分说明了义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说明了义的价值取向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追求的。故失道而后德,失道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对我们来说,义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如舍生取义,义气。但在老子眼中,义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已经离道很远了,不足以推崇。因为义是为了取义的义,带有功利的色彩,所以老子弃义,老子只会追求真正无为的道,用无为去取义,古代帝王总是先以道来统一领土,而定国安居后就轻道了,这就像义只是人们用来达到目的的工具一样,达到的目的后就放弃了,百姓又开始水深火热了,这种义就是老子看不起的虚义,的确,义不能虚其名,虚义都该摒除,真正的大义应该很纯洁,以百姓心为心,善利万物都可以体现真正的大义。
TOP
363#

在优秀传统文化开始焕发新生的新时代,儒家“义”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义”可以为人们提供思想层面的引领,成为人们的价值目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古人的价值取向,可见“义”在那个时代是多么重要的观念。它指引着古代的仁人志士,一起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哪怕以付出生命为代价。二、“义”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制约和引导作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名言成为了从古至今无数人的价值准则,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义”对整个社会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全民族范围内培养一种积极的责任意识。
TOP
364#

二程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程颐认为“不是天理,便是私欲”,应当克服人欲,保持以天理为内容的天命之谓性。
程颢认为,由此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程颢所说的仁是指万物一体,泛爱万物:“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己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程颐主张“敬”的修养方法:“敬者,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要求人们集中注意力,严格遵守道德规范,这是一种宗教徒式的严肃主义。
TOP
365#


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认为只有财富平均才能保持社会安定,在现代社会中,我国推行的是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粗浅的看起来可能前一种是更好的,可在现实里,不可能真的一下子人人财富平均,反而后一种更利于社会发展。不平均也有利于积极竞争,促进社会更快的发展。
人人崇尚正义,则天下太平。意思和我们追求的精神的极大提高很相似。当人人都变得崇尚正义,同时物质极大丰富,这时候我们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或许也就实现了天下太平。
TOP
366#

       “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义是正义,是合宜正道的。义的价值体现为什么?在我看来,如孟子所说的那样去“集义”,那便能够“不动心”,这是义之最大的价值。在王阳明《传习录》中讲到:“孟子不论心之动与不动,只是集义,所行无不是义,此心自然无可动处......孟子集义工夫自是养得充满,并无馁歉,自是纵横自在,活泼泼地,此便是浩然之气。”我们去“集义”,去做符合道德的事情和行为,我们便能涵养己之心,使其充满浩然之气,我们的道德境界自然会提高,自认能够达到“无馁歉”、“纵横自在”、“活泼泼地”不动心之境,境界如此,工夫、本体自然不会下落。
TOP
367#

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它的原义为“公平”、“正义”,“义者,正也”。它是人应有之善行,与恶、奸对立。孔子说,“君子之欲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中国人理想的人格就是做公平正义之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在“义”的基础上做人、做事。“义之与比”,在公平正义这个标准上是不能有任何“变通”的。
TOP
368#

1.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义”。那么孔子的“义”是什么样的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第十六章)(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懂得利。)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从这个层面来看,义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义”是符合一个时代道德规范的应该做的行为,如君臣之义,夫妻之义,父子之义。
TOP
369#

《论语》中“义”的现实意义
现在很多人为追逐利而不顾义。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当我们面对利的时候应当想到孔子的话“见利思义”,把义的要求时刻放在心中,不为小利`不义之利而钻营忘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我们正视不义之利提供了思想榜样,为构建正义清廉的社会提供了思想建议。
TOP
370#

儒家讲求“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对义的追求是一个恒久的话题。如果一个人只顾个人利益而不顾道义,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做出伤害别人的事,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大义,有着崇高的道德标准,那么,他就极有可能践行“仁爱”,芳泽普渡众人。
TOP
371#

关于义和利的争论,古已有之,孟子强调舍生取义,荀子也强调先义后利者荣。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努力做到义的话,那么天下将治,从个人到国家,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义的价值所在吧,最后归结到社会安定上。
TOP
372#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荀子将义利的相互关系与荣辱结合起来,来阐述义与利先以及利与义先产生的社会影响。义的价值就在他的诚信之恒,他的友谊之真!讲义气的朋友是受到大家欢迎的,和这样的人交往,你会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会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朋友所骄傲。古时的关羽就是义的代表,他为权势所不动,为艰难所不惧,讲义气,重感情,为世人所流传。
TOP
373#

义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范畴,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管子倡导"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儒家倡导"仁义礼智信",环绕"义"的概念作了交集。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朱熹指出: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儒家之义强调主体性和实践性,使义既内敛为行为主体的品格,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下道德文明的基因,又外化为主体行为的品格,把义由抽象的价值准则贯穿到日常生活和个人行为之中,拓展了伦理道德实践的空间。在儒家看来,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01义是人性的规定
TOP
374#

“义” 的核心内容就是利他与利社会,以体现"追求长远价值与整体价值"的基本原则。“义”的核心在于利他,“利” 的核心在利已。 “义” 与“利”是一个辩证的、对立统的关系,两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当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价值相关性为正向时,他人的价值增长将会间接地导致自己的价值增长,因此人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去帮助他人,从而达到间接地帮助自己的目的,这就人类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利他” 行为的内在机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 社会分工的广度及深度将会进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必然会进步提高, 社会的“利他”行为必然会进步发展。
“义”的核心内容就是:维护他人的利益和维护社会的利益,这些在本质上就是在更长的时间跨度上、更大的社会范围内、更高的价值层次上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体现追求长远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基本原则。
TOP
375#

“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义谓天下合宜之理,道谓天下通行之路。孔子最早提出了"义"。管仲"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右国颂","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估计比孔子早提出礼的概念。在当代社会,“义”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与“善紧密结合,是净化社会的重要元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