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819202122232425»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复制链接]

316#

《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宋穆公义不传子.宋国,宋穆公病重了,宋穆公当时是君主,应该说在指定继承人这一方面,在确定继承人这一方面,他是有权力的,而且他有一定的威信,底下的大臣也拥护他,那么当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他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另一个选择呢,他不让自己的儿子来继承,也是应该的.为什么呢?因为宋穆公并不是从他父亲那儿继承了宋国的君位,从谁那儿呢?从他的哥哥那儿继承的君位,他哥哥是宋宣公,当初宋宣公临死前,当时宋宣公的儿子年幼,还不能够当君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他也可以立自己的儿子,他也可以立别人.当时宋宣公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他立了谁呢?他立了自己的弟弟,立了宋穆公,所以宋穆公认为从道义上讲,现在他要死了,他不应该把这个君位给他的儿子,他应该给他哥哥的儿子,也就是说给他的侄子,这才符合道义.可是当时,他如果立自己的儿子也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可以,底下的很多大臣也同意,也赞成,而且他本人当时也有这个权力,因为他就是君,现官现管,他哥哥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完全可以立自己的儿子.那么这里有一个利和义的问题,这个时候宋穆公他想到的是道义,所以他跟那些大臣提出了什么呢?还是立我哥哥的儿子,立宋宣公的儿子,他认为这个符合义.如果我不这么做的话,我就不符合义了,我不符合义,我怎么见我死去的哥哥.所以这里有一个利义之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宋穆公他选择了义,并没有选择利.他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利益,但他没有选择利,他选择了义,那么这就是义和利益的关系.两得相互冲突的时候,当然尽量统一,儒家是讲究尽量统一.孔子说过:“富贵如可得,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我要能够富贵的话,能够得到好处,能够发财致富的话,我就是给人家赶车,我也干啊.我当然想富贵,君子爱财嘛,但是孔子又说:“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就是富贵如可求,我去干,让我当执鞭之士,我也干,如不可求,不可求是什么意思,不符合义,不符合道德,那么不符合道德去让我求富贵,那我不干,我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TOP
317#

我们今天关注孔子的义利观的出发点是寻求孔子义利观中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资源,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义”与”利”的冲突。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当对孔子的义利观进行积极的扬弃,树立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义利观。 作为孔子思想精华的义利观,对社会秩序的稳定具有导向功能。孔子以义制利、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强调整体利益优先。对于个人而言,既有追求、维护个人正当利益的权利,又有对国家、民族、社会的生存命运负有责任的义务。以义为上的义利关系准则,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精神保障。如果抛弃义而追逐利益必然造成的社会的混乱纷争,最终会使人类陷入绝境。
TOP
318#

儒家的“义利观”既承认追求利的合理欲望,又强调必须树立道德理性之“义”,是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补充和保障。如果没有基于“义”的道德、法律原则作为底线,人们对利的追求就会是不择手段的、杂乱无序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受到损害的必然是所有人的利。
TOP
31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里的“义”即指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古人一直把“义”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在当今社会,任何人都难以保证自己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心中的“义”已经变成了一种神圣的崇拜,我们仰慕那些不为金钱名利所诱惑的人,他们一直远离规则之外,追求没有杂质的生活,当他们突然与商业沾边的时候,指责便铺天盖地袭来。我们指责他们失掉了“义”,可是我们从来不反省自己,我们可以理所当然地为了更容易生活而背弃心中的“义”,却不曾想那些坚守“义”的人正是因为我们而变得举步维艰。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原谅自己,却揪着别人的过错不放。这也就是社会缺少“义”的原因吧!
        为什么要坚守“义”?
        我想是为了心中的“道德律”。做一件事往往有两条路,一条是捷径,一条需要脚踏实地。有人会为捷径而沾沾自喜,有人义无反顾地选择脚踏实地。当大多数人走了一条脚踏实地的路,捷径也变成了通向罪恶的轨道。社会由此才会越来越公平,越来越阳光。
TOP
320#

义,即有道义、有仁义、有情义,是儒家的重要理论范畴。义即看到别人有难,不冷眼旁观,伸手帮一把,做人要讲义气。古人说,把道义放在利益后面是可耻的,天下如若要昌盛,人民必然崇尚道义,人们不为利益争得头破血流,以义作为为人处事的准则,创造大同社会。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物欲横流,诱惑很多,要想出淤泥而不染,不为钱财所累,学习义的价值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TOP
321#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生和义是不可兼得的,要去追求道义。这是孟子对“义”的价值的肯定。在我看来,义的价值确实要远比生命重得多。如果一个人贪生怕死、自私自利,那么他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坚持自己心中的道义,不轻易地被外界的利益诱惑,也不背离自己的信仰,将道义秉持于心,那么他的人生价值也就会有所体现。
TOP
322#

中国人向来提倡“正义”,如今不良作风和官僚特权横行。因而在今天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弘扬社会正能量,养成中国人勇于合法利益的民族个性,并有效打击假正义,扶持一股充溢社会的天地正气。
TOP
323#

义,是回答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人的生活,有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生命也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物质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禽兽没有根本区别;精神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社会生活,是人所独有而禽兽没有的,是人不同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处。所以,只知有物质生活而不知有精神生活,就只是停留在禽兽的境界。人要摆脱禽兽的境界,成为堂堂正正的人,就要“义以为上”,以精神生活的追求为生命意义之所在,首先立志于追求为人之道;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放在物质生活追求之上,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导、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这是成为真正的人的根本要求,为人之道的第一要义。
TOP
324#

舍身而取义是儒家主张的基本的道德准则,义在中国的古代以及现代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意义。
义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义,是回答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人的生活,有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生命也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物质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禽兽没有根本区别;精神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社会生活,是人所独有而禽兽没有的,是人不同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处。所以,只知有物质生活而不知有精神生活,就只是停留在禽兽的境界。人要摆脱禽兽的境界,成为堂堂正正的人,就要“义以为上”,以精神生活的追求为生命意义之所在,首先立志于追求为人之道;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放在物质生活追求之上,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导、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这是成为真正的人的根本要求,为人之道的第一要义。
TOP
325#

义与利高度浓缩了社会生活中的众多事物和现象。义利问题是一个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整个社会风气起导向作用的重大的伦理道德问题。
义利观是中国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和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由传统义利观提出和创设的各种伦理价值学说,曾广泛地渗透和作用于中国历史上不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积淀、内化为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深层意识,对中华民族道德品行和国民个性的形成产生过极为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义利问题比历史以往更显突出,我认为对传统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义利以及义利关系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明确的内涵。中国传统义利观主要是指儒家义利观,儒家义利观的发展经历了先秦、两汉以及宋明的演变阶段,儒家义利观提倡道义优先、公利至上的价值选择,推崇仁爱互利和谐的人际关系,注重克己守义的道德人格以及尊奉顺天爱物的天地大义。然而正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儒家义利观不仅同时具有精华和糟粕,而且优劣纠缠,良莠混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就是人类社会所绕不开的一道门槛,任何社会、任何人都必须面对,由此而产生的义利观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社会依然需要正确的义利观,当前,重视和挖掘儒家义利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树立的价值,这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和价值导向的内在要求。
TOP
326#

义,是回答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人的生活,有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生命也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物质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禽兽没有根本区别;精神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社会生活,是人所独有而禽兽没有的,是人不同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处。所以,只知有物质生活而不知有精神生活,就只是停留在禽兽的境界。人要摆脱禽兽的境界,成为堂堂正正的人,就要“义以为上”,以精神生活的追求为生命意义之所在,首先立志于追求为人之道;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放在物质生活追求之上,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导、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这是成为真正的人的根本要求,为人之道的第一要义。
TOP
327#

义的价值
仁和义不是建立在行为上,而是建立在社会关系之上,仁者,其实就是仁这个字,说的是两个人怎么维持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推及到整个社会,其实是一种道德结构的建立。而义要从正体字義字来看,上面羊,下面我,以我来代替祭祀的羊,也就是说牺牲自己去成就别人为之义。说的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系的道德规范。
TOP
328#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这是一种很朴实的价值观,却也是一种太光荣的价值观。说朴实,因为自古以来有太多人以此为基本的行为准则;而说太光荣,则是因为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诱惑太多,而能坚守这般价值观的人实在太少。
人们总说学校是象牙塔,而社会才是真正的生活。于是人们皆以世俗为成熟,以油滑为成长。于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好似都是为了利益,明明是偏了轨道的价值观,人们却美其名曰“为了生存”。时常为这样的现实而感到悲哀,却又无力改变。只能希望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无论他人是怎样行为表现,自己都能保有心底最根本的坚持。
TOP
329#

义,是回答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关系。人的生活,有两个方面: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由此生命也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方面。物质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生物本能,和禽兽没有根本区别;精神生命的基础是人的社会生活,是人所独有而禽兽没有的,是人不同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之处。所以,只知有物质生活而不知有精神生活,就只是停留在禽兽的境界。人要摆脱禽兽的境界,成为堂堂正正的人,就要“义以为上”,以精神生活的追求为生命意义之所在,首先立志于追求为人之道;把精神生活的追求放在物质生活追求之上,以精神生命的追求引导、节制物质生活的欲求。这是成为真正的人的根本要求,为人之道的第一要义。
TOP
330#

“义”是内在的道德律令,是立身处事之本。闻“义”一定积极行使,见“义”要付诸行动。“义”是一个“崇德”。君子要立足于“义于之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要以“义”来自我裁制,把它作为根本的行为要求和最终的价值取向。“义”还是富贵的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是在得失、贫富、贵贱取舍中所应遵守的原则与信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