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复制链接]

301#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虽然有些东西不能动,不能说话,但他们都由有生命的东西转化而来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也是脆弱的。生命属于我们,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也是唯一的,也是脆弱的。除了自己的生命之外,我们还要尊重与爱护他人的生命,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爱护与尊重。所以我们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也是宝贵的,而生命又是唯一的,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珍爱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
TOP
302#

儒家在其道德建设过程中,强调“义以为上”,力图使其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关于荣辱的体验,形成相应的荣辱观,实现其价值导向.儒家认为人“非利不生”,用“义以分之”,主张“义以为上”荣辱观,把“计利富民”作为价值导向,从而树立其在道德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TOP
303#

中华古今典籍中,谈论义的数不胜数,已经足以见得它在中华民族思想结构的重要地位。遇见义事义举,我们都会由衷钦佩。而我却对义的价值有一些其他看法。其实,我们的先贤是非常智慧的。他们无愧于时代的先知,甚至说,是洞察了整个人类存在和发展结构。为什么要舍己为人?为什么要为集体谋利益?为什么损人利己我们要认为可耻?因为,如果不这样,人们之间怎么合作?又怎么又更高层次的发展呢?当我们都建立了义这样一个共同认知观念,才可能更完全地信任对方,展开更大规模的合作。所以,我们群体一定是要排除那些,不利于我们共同进步的个体的。这也给一些没有利他意识的人敲响了警钟,义不是社会对你的要求,而是你要融入人类的大合作的基本条件。你可以不做,那就只有被排除在外。
TOP
304#

儒家将“仁义”当做思想的核心,那么“义”的价值由此可以看出有多重要。但现在社会充满着各种诱惑和私欲,有些人为了满足一己之欲,而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些高管贪污或者医院与患者之间的纠纷案件,不都是他们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损害老百姓的集体利益么,这种人怎么可能不受到社会的谴责。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考虑集体利益,不损害他人利益,不可见利忘义。“义”是一种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指向,我们应认真遵守。
TOP
305#

春秋孔子时期,儒家提倡仁智礼信,尤以仁为重。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足可见人是渗入寻常百姓的起居。
彼时的孔子“干七十余君而不用”退于周“读史记事而作春秋”。当至儒学大行其道时,义贯彻了一个百姓生活:道理叫公义、情谊叫情义、内涵叫意义、结拜叫结义、造反叫起义......
从某种意义上,义已取代了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义著称的人,本称为义士,受人爱戴、景仰,不管是大义凛然的荆轲还是偷偷摸摸的时迁。
因义发生的事叫义举,必定远近闻名、历史留名,无论是陈胜揭竿还是武松打虎。
以义行事的部队叫义师,受人欢迎、箪食壶浆,或是仁义之师如刘备或是草寇流氓梁山伯。
义,已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判别着当为与不当为的标准。
君不见,至今人们还吟唱着桃园三结义。
TOP
306#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功利成了大众的普遍追求,但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不能随波逐流。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正确的伦理导向,我们应能够明辨义与利,在功利和道义面前,应舍小利而取大义,才能得道而多助,从而体现义的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TOP
307#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古代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这种说法拿到今天来,似乎有些落伍了。但越是当下充满各种各样诱惑的社会,古时这种淳朴的义利观越应该被拿出来宣扬。损己利人的做法看起来有点傻,但当人人都能在考虑自己的利益之前想想利益会受到损害的他人或大集体,才会有大多数人真正愿意看到的“公平”。
TOP
308#

孟子曾说“舍生而取义”,面对正义,生命就会显得无比渺小,为了正义,抛头颅洒热血,上刀山下火海都能做到。十分钦佩这些古代圣人的境界,虽然我无法做到这样的“深明大义”,但我也绝不会做出“见利忘义”的事情来。但当今社会“义利之争”十分常见,而“利高于义”也是屡见不鲜,为了多赚钱,偷工减料,黑暗料理,以假乱真,在金钱面前,那些看似虚无飘渺的正义、道义根本无处立身,显得苍白无力。不得不承认,现代人就是太缺乏反省意识了。
TOP
309#

      【仗义执言,惨遭宫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征匈奴时被围,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司马迁认为李陵乃名将之后,有国士之风,投敌必有不得已的苦衷,于是上书替李陵辩解。汉武帝大怒,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开脱,遂将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宫刑。因刚直不阿而仗义执言,孰料秉笔直书却惨遭腐刑。受刑之后的司马迁,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遭受极大痛苦,但是他无怨不悔,仍以坚强的毅力完成了父亲的遗志,于是有了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流传千古,泽披后世。{
TOP
310#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舍生取义、先义后利等关于“义”的解释都朗朗上口,但真正能够用心践行的有多少呢?“义”和“利”总是伴随出现,也是一种无法兼得的选择。当然,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从始至终都坚持先选“义”后讲“利”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气节、一种智慧。人如果内心没有“义”,那么他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何在?在物质社会越来越繁荣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重视和保护对“义”的坚守和传承。舍小利为大义,乃做人之原则,行事之准则。
TOP
311#

管仲在《管子-牧民》中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实现社会正义,不患寡而患不均。
TOP
312#

  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看到: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熠熠生辉,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瑞,清代的于成龙,他们刚正清廉,一心为民,博得举国爱戴,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当今时代,人民的好党员好干部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等等,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权力服务人民,回报社会,谱写了一曲曲为官者“不争名、不夺利、不贪财”的廉洁赞歌。他们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抵挡住各种诱惑,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为官。他们的浩然正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仁义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作为大学生,自己一直以来对中华传统的思想文化无比热爱,喜欢华夏古典文明,钻研古圣先贤留给我们后世子孙的经典宝藏数年以来,感觉古人的思想境界实非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悟透,只是每次阅读思索时皆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觉得他们那些隽永的箴言就如一杯清茶,初尝淡而无味,甚至晦涩难耐,可是静下心来后静静思悟体会觉得历久弥香,越加韵味十足,只是须有缘之人方可体会!个人觉得,对于古人留给我们的经典,我们首先需要正心诚意,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放下以前所有的偏见误解,站在古人的思想高度和从他们当时历史现实的立场角度用心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与自身的实际生活体验相结合去独立感悟,并参照前人和身边朋友的体会感悟加以综合,最终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思考感悟并在生活中加以践行验证,方可真正有所收获,得到有益于自己人生成长的智慧和启迪!
TOP
313#

有人说,只知道一味的宣传传统文化,是一种迂腐的行为,说时代在发展,那些老古董早就应该别淘汰。是的,我不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糟粕的成分,但是说如果把传统文化贬的一文不值,恐怕就有些有失偏颇了。其实早在古代先哲们就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结合现代我们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其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不是和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虽说是先富带动后福,毕竟我们的出发点是共同富裕,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共产社会,一旦实现这个目标,是不是就会做到人人平等了呢?再就是我们在对待荣誉和利益的时候,一定不能只为了自己而陷他人于不义,其实人生短暂,没有谁能占据所有的荣誉。财富不可能保存永远,但是个人高尚的道德节操,却可以流芳百世,为后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TOP
314#

义好像在辩论上总是与利益相对立,我们总是在强调舍利取义,但换一种角度,取义何尝不会获利呢?作为一种优秀的品质,取义,我们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慰藉,这与很多苦苦追求利益荣华然后内心空虚的人相比,这是义给我们带来的无价的利益。取义,有时候人们被这样优秀的本质所打动,出于对义的尊敬,对取义人行为的尊敬,人们也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支持,物质也好精神也好,都是取义和义的价值。虽然说法不是特别妥当,但是取义绝不是没有价值没有益处的事情,远比你放弃它获得的要多得多。
TOP
315#

义的价值就在他的诚信之恒,他的友谊之真!和这样的人交往,你会被他的行为所感动,会为自己能有这样的朋友所骄傲。有义的人,一定是一个重感情,讲诚信的人。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为誓言抛头颅洒热血义无反顾。古时的关羽就是义的代表,他为权势所不动,为艰难所不惧,讲义气,重感情,为世人所流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