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3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义的价值 [复制链接]

181#


   中国自古就有“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说法,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再到董仲舒的“存天理,灭人欲”,义在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近些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下,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经不起金钱、权力的诱惑,做一些违法违纪,有损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事情,违背了正确的义利观。这是我们所批判和抵制的。

    学习古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重树义的重要意义,淡看利,充分认识义的价值,履行时代赋予我们的新要求。

TOP
182#

学习了中华义理网的知识,使我的觉悟和认识都得到了提高,它能够帮助我更加全面的看待现实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今时代,树立起我们正确的义利观,对于确立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指导的、具有功利主义性质的当代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从而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共同的根本任务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TOP
183#

纵观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史,重义传统历史法人,源远流长。传统的“义”的观念在如今社会有着很直观的价值。受到儒家重德尚义的影响,“义”指导我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摒弃自身庸劣的行径,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欺、不骗、不坑,人人平等;其次,“义”告诉我们整体利益优先,舍小利保大局,多少个榜样人物在危难面前舍身为国,传为佳话;第三,一个“义”字,成为现在社会长治久安的道德基础,因为任何社会都有利益相争,靠硬性手段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义”成为了人们的行动指南和精神保障,告诉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TOP
184#

讲道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朝历代都有我们学习的模范。例如,我们最熟悉的雷锋同志,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广泛受到人们的称颂。我觉得现在我们应该加强道义观的教育,特别是我们的执政人员,应该时刻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各种诱惑面前,能控制住自己的私欲,而不被糖衣炮弹所打垮。作为青年人,我们更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提升自身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TOP
185#

说到义,我不禁会想起荀子的先义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和孟子的舍生而取义者也。我不得不承认我自己的“义”感不是很强,我最多可是先义而后利,可是让我舍生取义,这有点难。因为生活太美好,我还有爱我的爸妈呢,所以在我看来唯一可以让我献出生命的人就是父母,他们也是唯一值得我献出生命的人。所以就来说先义后利吧。利益也是很诱惑人的,可是没有义的诱惑拿在手中也很不舒服。如果你还有良心的话,你总会觉得欠别人,这种感觉应该不好受吧。人活在世上,不就图个舒坦嘛。很多人追求利益的最终目的也不就是让自己的 生活过的舒坦点嘛。可是因为丢了义而不舒坦了,那你得的利益有什么用。物质上的满足永远填补不了精神上的黑洞。其实有些利益也不是非得不可的,不是吗?所以,先义后利还是很必要的。

TOP
186#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谋取利益。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我方认为,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这一立场,可以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两方面得到证明。首先,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来看,第一,义利关系是辩证的,利是义的存在基础,义是利的价值导向。正义而谋利就是强调,即没空洞的义,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第二,义利关系是动态发展的。谋利,促使人们既谋生存之利,更谋发展之利,既谋个人之利,更谋天下公利。正义,推动人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无义之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无利之义,必然是空洞的悬谈,从正其义不谋其利到正其义当谋利的认识飞跃,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第一,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第二,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前者,要求谋利,后者,推动正义,前者,是实际目标,后者,是远大目的,不正义的谋利,短视短浅,不容于法律与道义,正义而谋利,长远长期,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对此,我认为,正其义当谋其利。
TOP
187#

义相当于形式,仁相当于内容,那么仁是内容,义是形式,它们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仁在孔子里头是最高的道德理念。仁,爱人,仁是一种爱的情感,最高的道德。但是这种最高的道德,要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你想实现你美好的理想,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你要不通过做事情,不通过某种具体的形式,某种途径来实现这个道德,那你是不义的。所以义,它是一种实现仁的形式,实现美好道德理念的形式。
TOP
188#

义,首先想到的是江湖义气,而经典中的“义”,是更宽广的定义。古有“舍生取义”,可见“义”在古代圣人心中的地位之高。能先考虑道义而后才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则是可耻的。
TOP
189#

儒墨显学中,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义以为上”, “义”,在孔子看来只是一种道德践履,它与实践的关系并不大,“义”与“利”是对立的,只能舍利而取义。 儒、墨都讲“义”,但理解不相同,儒家的“义”主要指主体对道德活动的内心体验和认证,把“利”理解为私欲,并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对于“利”的追求必然会妨碍“义”的实现。而墨子则既贵义又尚利,主张“义”以“利”为内容、目的和标准,“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一切行为的善恶价值,应根据行为本身对他人和天下所产生的利害功效来判断,也就是“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的观点更具实用色彩,这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是独树一帜的。
TOP
190#

自古被人们奉为圣贤之人,无一不将兼爱作为自己的做人准则。爱自己是容易的,每个人都会首先为自己考虑,为自己谋利。然而为义而奉献要求更高的道德修养。太多人为了利而舍利,虽然获得了利,但这些人的行为却使社会一步步走向黑暗。中国是一个重视人际交往的社会。由于求利的人越来越多,能够坚定的守护义的人也会越来越少。而社会也会变得面目全非。

中国现在的现状似乎离义理社会越来越远了,但是,五千年的文化熏陶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从现在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心怀祖国,将自己真正视为祖国的儿女,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在大义面前舍弃自己的小利。那么,我们的社会会走向一个正确的道路。我们会实现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

TOP
191#

中华十大义理学习心得

学院名称: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    别:人文学部

年    级:2011级文秘

姓    名:王珈佳

学    号:11311002

时    间:2012年4月25日

电    话:18206739479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在自己的行为最能体现,即行为要适宜,要符合道的要求,要知道该行何事,不该行何事。

   “仁”是孔子思想的原点,“一以贯之”是“仁”通过人之全部生存活动的实际生成与全方位开显。仁爱是正义的根本,也是和顺的基础。义的可贵,在于把其融合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义渗透入日常生活,让义支配其行为,让义无处不在。

义是行为的准则,做事应该以义行事。孔子所谓的君子就是要以义谓根本,以礼义来施行拥有谦逊的语言,有诚信的态度。因而仁是义的安息之所,义是仁的正确道路。走任何事情,思考任何问题都要以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君子之行,动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进退周旋,唯道是务。”说的也是是:不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因为道义的付出而感到内心愧疚。言行应当以符合道德礼仪为基本准则。

    《中庸》云:“仁者人也,亲者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指出“义”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准则。古人常言‘舍生取义’,可见义常被作为人生的崇高追求。义的价值在于要对别人施行仁义,从而就要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再考虑自身利益,做到换位思考。此乃: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天下将乱,则必尚利。所以利能让天下混乱,义则可以让天下太平。

没有义的人就不方为人,无论行事、言语,还是交际都不能抛弃义。没有义天下就没有准则可言,从而天下混乱,战争不断,人心也会苦楚。当今世界以和平发展为时代主题也是以义治天下,以义安人心,以义平混乱。

义要求爱护生命,敬重生命。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可见我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国体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我国也遵循‘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

义与利是相辅相成、互不可分的。既不能抛开义单独来谈利,也不能离开历来抽象的谈义。谋取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都是“义”的要求。古人常说人民有君王是为了达其正义,正义又可产生利益,而利益可让人民富足。正义与利益是人共同需要的,只要的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因而更需要人们遵循正义去谋取利益。如何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欲望是人人都有的,如果没有约束欲望就会无限制的膨胀,如此一来人心与社会都会动荡不安。但义却可制欲,这就要遵从礼仪道德,在欲望萌生之时变便制止其扩展到罪恶的范畴。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厌恶灾害,这是古人对仁君的定义,所以不行不义之事,就要求我们遵循礼仪道德去谋取利益,把仁义作为获取利益的前提。以义的方式,以义的准则谋取利益。利益有物质、精神之分;有个人、整体利益之分;有眼前、长远利益之分。但只有符合正义的利益才能取之。当利益不符合正义之时便应该舍弃利益,取其正义。先求义再思利,凡事以义为先,制止自身不顾正义去谋取利益,看见利益便要想到正义。不仅要思考此利是否正义,还要时刻记住得了利益也不能抛弃正义,不能被利益蒙蔽双眼,更不能见利忘义。

国以义存之,家以义和睦,人以义友善。以义为行为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个人在其漫漫人生路上走得更实更稳更成功。

TOP
192#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11级文秘

姓名:阿尹鑫

学号:11311012

时间:2012.4.27

电话号码:18787476168

卷二

义为先

  义即正义, 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公平的原则有:1.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平等地获得利益的权力2.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获取利益3.抑强扶弱,先人后己。

仁是义的根本,也就是和顺的基础,心中有真爱的人就会得到他人的尊敬。义的可贵之处,在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于能遵循社会规范。义为行则,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说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也没有说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唯有依从义来行事。整天与众人聚在一起,说的话从不提及仁义,还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的难以造就,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仪来施行,以谦虚的言语来表达,以诚信的态度来成就,这就是君子,仁是人的安身之所,义是人的正确道路。让安身之所空着而不先居住,放弃正确的道路而不去走,可悲。

义的价值在于不担心贫穷而是大新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少而是担心不安定。因为财富平均,便不会觉得贫穷,和睦便不会觉得人少,安定便不会倾覆。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还不来归顺,就培育文化、修养道德来招徕他们。他们既然来了,就便他们安定下来。能考虑、道义而后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则是可耻的。

非常富有的人,会骄横;过于贫寒的人,则忧愁,忧伤就容易成为盗贼,骄横就容易暴虐,这就是人之常情。贫时、贪色所引起的祸害,比毒蛇伤人还要厉害,尤其应当远离。利益是众人所共同需要的。只想着对自己有利,这危害是极大的。欲望过多,就会使心灵昏蔽,忘记义理,追求的太多,就会发生侵夺,而且导致怨仇产生。

理是天下的大公,利是人们共同需要的。如果能使自己的心公正,不大于正理,那就会与大众同享利益,不去侵夺别人,被人也愿意给你。如果好利心切,心为自私所蒙蔽,最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被人的利益,那么别人也就于他抗举,所以就没有人来送你东西,反而有人回来改取你的东西。

TOP
193#

义一般是与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常说信义。
TOP
194#

学院:云南科技信息职业学院

系别:文史系

班级:2011

姓名:王硕

学好:11311022

时间:201254
手机:13629484098

卷二

义的价值

说到“义”就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正义精神。正义的根基理念是:扶助生命是善,上海生命是恶,任何个人都要考虑这个问题:在自己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善应当远远大于恶。正义维护的整体利益,因而正义的最大障碍是贪图不正当的私利,所以要“见利思义”“先以后利”。必须在维护正义的前提下去获取个人的合法利益。在现代社会,欲达到正义之目的,就必须具有平等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法治精神,人权意识,公民意识,因此,这六个方面,可纳入“义”的范畴之中,倡导“义”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见义勇为,重视整体利益的民族品格。

谈到“义”,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正义的基本含义是在自己的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产生的利益大于弊害,并且按照公平的原则分配利益,义是在行动上是适宜的。符合道德要求就是义。义的可贵之处,在与有实际行动,而行动的可贵之处,在与于能遵循社会规范。孔子说过:“君子以义为根本,以礼仪来施行,以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以诚信的态度来成就,这才是君子。”都说做人要有情有义,能先考虑道义而后才考虑个人私利的人是光荣的,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摆在第一位,把道义放在后头的人则是可耻的。完全依据利益多少来行事,就会多招怨恨,非常富有的仁,会骄横;过于贫寒的仁,就会忧愁,忧愁就会容易成为盗贼;骄横,就容易暴虐,这是人之常情。贪财和贪色的人要远离,这些人会引起祸害。

利益,是众人所共同需要的。如果只想着对自己有利,这种危险时很大的。欲望过多,就会使心灵昏蔽,忘记义理;追求太多,就会发生侵夺,并且导致怨仇产生,如果能使自己的心公正,不失于正理,那就会与大众同享利益。不去侵夺别人,别人也不愿意给他,不要为了追求自己本身的利益,而去损害别人,正义刻意长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民富足,关系总是相互的,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仁德生活需要的是利益。离开正义,进入利益之中,人就不能立身;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了。

如果不符合正义,不符合正道,即使是一个很小的东西,也不要从别人那里取得看见利益便能想到正义,遇到危险而厚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中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完美的人了。正义养育人,比利还大,比财务还厚重。

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他认为都必须以为前提。他们把他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儒家把合在一起,称为五常。其中的仁义成为封建道德的核心。

TOP
195#

一般意义上,大多数人都认为,人生之苦皆在于“求不得”和“放不下”。无论“求”或“放”,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于人的欲望。诚如书本华所说,人的痛苦都是由于欲望带来的,一个人倘若知道的越多,那么他必定越痛苦。的确,一个人出生便开始了无止境的追求,只要一个人有个自我与外界观念的区分,那么这种“欲”并成了一种人类的共同规矩,即族类意志,同人类的爱情观念一样。因此,人类并开始在自愿(不自知的情况下)或者不自愿中“循规蹈矩”的追求了,如读好书——考好试——结婚生子——下一代读好书······为此,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等等纷纷致力于此,为这种族类意志找到反对或者赞许的缘由,前者找到解决方案,后者赞许顺其自然。其中以儒释道三家为典范:佛家的解决知道在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把这个作为“色”存在的世界看空,那么并可以超脱尘世,留得清静心,远离痛苦,达到如来;道家则主张“无为”,面对生老病死,以自然规律运行的结果来看,并也无欢喜也无忧了,儒家则宣扬“中庸”,以中庸之道来看待世间繁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