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指得就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它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认为成人矣。”
利,是人之所欲。人要生存,要解决衣食住行,就不能没有对利的寻求。人还请求不断改良生存条件,过更好的生活。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对利的寻求,应当受到必定的制约,应当不失德义。
孟子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是一切利益的基础和基本。见利思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利不若义,义不若意。
如若我们取了不义之利,心不安,扪之有愧,一不利也;人不服或法不容,或后患无穷,二不利也。宋陈普说: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发间。为了眼前一时的不义之利,古今中外多少好汉身败名裂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但是,为义而死,纵不千古留芳,也是心安理得,不失人格。
那么,作为大学生,对利与义的关系,我们应有哪些认识呢?
首先,看待自己,我们应当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一个人要生存发展,必须以必定的客观条件作基础。每个人都有满足个人需要而寻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处在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之中,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相应利益存在于必定社会的总体需求之中,因此,要满足个人需求,就必须首先和他人一道,改革自然界中的自在之物,使之变成为我之物;否则,个人需要就无法满足。这就是说,要实现和满足个人利益,必须以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任务为前提,即先义后利。
其次,在看待看待他人是,我们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如何看待他人利益,是义利定位的重要方面。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满足程度及实现道路却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因此,在看待他人利益上的定位应是倡义导利,为义舍利。
此外,看待集体,我们要做到义利统一,毕生取义。个人利益的正确驱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产生抵触时,应当保持以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为重,提倡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和无私奉献精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请求我们有更加广阔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志向。我们更应志存高远,见利思义,符合道义的就取,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取,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不失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