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复制链接]

61#

义            义利相依

孔子:“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说的是;人民有了君王,是为了达到正义。正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民富足。它系统的阐述了古代社会所存在的利于义的关系,义用来调节利益关系。正义与利益是人们共同需要的无论是谁都不能铲除人们的欲望。其实在经济社会如此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正确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一部分人为利而弃已于不顾,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就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钱财没了可以再赚,而生命对人来说是何其的宝贵。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身处的社会变革相关,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文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碰撞有关.一般而言,义利观的发展和变化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相同步的,前者要适应后者,大学生也概莫能外。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如果处理不就好利于义的关系,就很容易走上歧途,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处理利于义的关系呢?孔子如是说:孔子如是说:“人之道日义,生人之用日立。由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有遵循正义之道来谋取利益,倡行正道来建立功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来能达到共赢状态。不能离开义来谈利,也不能离开利来谈义,这都是行不通的。

TOP
62#

义            义利相依

孔子:“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说的是;人民有了君王,是为了达到正义。正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民富足。它系统的阐述了古代社会所存在的利于义的关系,义用来调节利益关系。正义与利益是人们共同需要的无论是谁都不能铲除人们的欲望。其实在经济社会如此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正确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一部分人为利而弃已于不顾,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就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钱财没了可以再赚,而生命对人来说是何其的宝贵。尤其是大学生,大学生身处的社会变革相关,同经济体制的改革与转型、文化的冲突、社会观念的碰撞有关.一般而言,义利观的发展和变化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相同步的,前者要适应后者,大学生也概莫能外。而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如果处理不就好利于义的关系,就很容易走上歧途,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处理利于义的关系呢?孔子如是说:孔子如是说:“人之道日义,生人之用日立。由义入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有遵循正义之道来谋取利益,倡行正道来建立功业,才能更好的发展,来能达到共赢状态。不能离开义来谈利,也不能离开利来谈义,这都是行不通的。

TOP
63#

、以义制欲

    俗话说:花有五颜六色,人有七情六欲。

    七情就是:喜、怒、哀、惧、爱、恶、欲。

    六欲就是:生、死、耳、目、口、鼻。

     欲被包括在情里面,可见情欲似乎达成了某种统一。没有情,没有欲,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儿女情长,没有悲欢离合,这样的人不是尼姑、和尚,就是神仙、鬼怪了。 

欲望是一切的原动力,但是欲望更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它可以让人离某种希望越来越近,亦会使人犯罪。

    因为权欲,许多人不禁通过贿赂来让自己升官···

    因为贵欲,许多官员不禁违背正义,开始贪污···

    因为性欲,许多年轻人透支自己的青春,许多强奸犯由此而生···

    这是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关于欲望促使人犯罪的普遍现象,面对着这么多的欲望,我们应该怎样做?

   “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不可禁而强禁之,则人不从;遂不禁,任其纵,则风俗日溃。”

欲是一种很难掌控的东西,我们有必要用正义、道义来控制自己的欲。不能强行禁断,那样人们会不从,但也不能纵欲,否则风俗就会日益衰败。

佛教里也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根源,但是善用欲望,净化欲望,将个人的贪爱转为慈悲,将错误的观念转为智慧。

TOP
64#

       中国古代有“重利轻义”、“贵义贱利”的传统思想,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到宋明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儒家一步步地把义利的对立关系推向极端。于是建国后只讲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只讲精神风貌,忽略物质享受。在那个年代,似乎人人都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邓小平作出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就是对这种义利关系的有力批判。可见,太过重义轻利是一种不好的极端,它不光是不符合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原则,也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然而,近些年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意志薄弱的人,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经不起金钱、权利和感官欲望的诱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要里利不要义,不惜一切满足一己之私利,奉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说什么“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还有一句也很流行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利与义并不是天生对立的,我认为他们倒像是兄弟。马克思说:“作家当然必须挣钱才能生活、写作,但是他绝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不错,人人都应该端正自己对利与义的态度。正如诺贝尔发明的烈性炸药为他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诺贝尔并不把这些来之不易的财富当做自己的私产。在他逝世前,他立下遗嘱,决定将他财产的大部分约一千八百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得到的利息作为奖金激励世界上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上为人类做出特殊贡献的人。这就是世界著名的“诺贝尔奖金”。这才是真的义、利的关系。
TOP
65#

虽然楼上几位都说到,义与利在根本上是同一的,但是,在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可以真正做到呢?

例如三国时期,关羽被杀,刘备为兄弟之义出兵攻打东吴,却招致了自己国家的快速衰弱,这岂不是义未成,利也失?!!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可见不同思想的人对利与义的追求着重点是不同的……

那么,义与利的同一性又怎可能实现呢?!!

TOP
66#

见利思义,指得就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它出自《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认为成人矣。”

利,是人之所欲。人要生存,要解决衣食住行,就不能没有对利的寻求。人还请求不断改良生存条件,过更好的生活。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对利的寻求,应当受到必定的制约,应当不失德义。

孟子曾经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是一切利益的基础和基本。见利思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利不若义,义不若意。

如若我们取了不义之利,心不安,扪之有愧,一不利也;人不服或法不容,或后患无穷,二不利也。宋陈普说:利出私情害万端,义循天理乐而安。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发间。为了眼前一时的不义之利,古今中外多少好汉身败名裂甚至惹来杀身之祸。

但是,为义而死,纵不千古留芳,也是心安理得,不失人格。

那么,作为大学生,对利与义的关系,我们应有哪些认识呢?

首先,看待自己,我们应当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一个人要生存发展,必须以必定的客观条件作基础。每个人都有满足个人需要而寻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是,由于每个人都处在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之中,个人生存发展需要的相应利益存在于必定社会的总体需求之中,因此,要满足个人需求,就必须首先和他人一道,改革自然界中的自在之物,使之变成为我之物;否则,个人需要就无法满足。这就是说,要实现和满足个人利益,必须以对他人和社会履行任务为前提,即先义后利。

其次,在看待看待他人是,我们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爱因斯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如何看待他人利益,是义利定位的重要方面。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满足程度及实现道路却是不一致的,有时甚至是冲突的。因此,在看待他人利益上的定位应是倡义导利,为义舍利。

此外,看待集体,我们要做到义利统一,毕生取义。个人利益的正确驱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产生抵触时,应当保持以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为重,提倡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和无私奉献精力。

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大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请求我们有更加广阔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志向。我们更应志存高远,见利思义,符合道义的就取,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取,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不失人格的人

TOP
67#

人皆有名利之心,但决不能为名利所困惑,也决不能为名利所驱使,更不能见利忘义。

人应当时时注意,用高尚品德稳稳地驾驭自己的名利之心。 值得赞美的是,许多人能把个人之名利看作是身外之物,他们既不为得到名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因失去名利而痛苦不堪。他们也珍惜名利,但从来不为个人争名争利。他们靠奉献赢得名利,靠诚信呵护名利,并能把个人名利之溪纳入国家名利之大海。因而,他们虽有名利之心,却无贪图名利之嫌。

人既要讲“利”,更要讲“义”;有韵律的人生,应当是“义”与“利”相统一的人生。

TOP
68#

   义利观指的是人们对义利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社会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准则。科学义利观的建立和培养,必然要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的核心内涵要求,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引导人们正确地处理好义利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积极肯定人皆有物利需求,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民非水火不生活”(《尽心上》),美色和富贵呢,则皆是“人之所欲”(《万章上》)。他认为,对于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有些是人所共同的:“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告子上》)“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告子上》)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

人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重要依据,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但是,孟子又认识到人的物质生活并不等于人的全部生活,人的社会生活除了根本意义上的经济性外,还有道德性;失缺道德性,也就失缺了人与一般动物的差异性。
TOP
69#

见利思义,义利统一的最根本的实质是,要人们正确处理好道德和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团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即私利和公利的关系问题。公利代表“义”,凡不以公利为重者便是私利。在《周易》中“元、亨、利、贞”之“利”是指宇宙、社会的公利,所以乾卦《彖辞》说:“保合太和,乃利贞”,天能保合太和之景象,就能普利万物,是天运行的正道。《文言》说:“利贞者,性情也。”天的“利”德就是利物。天的“贞”德是有其规律之正。这是天的本性及其表现。在我们民族的传统道德中,十分推崇先公后私,公而忘私的美德,大公无私则是更高的道德境界。
TOP
70#

      义和利可以相互生成。

       行正义的事,可使我们得到好朋友,从而帮助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成功。一个人若失去了义,别人是不会诚心与他合作的,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不会好的。

     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情况下,我们获得的利可以帮助他人,来成就自己的义。

  

TOP
71#

[原创]



“义”,就是道德层面上对人们的行为起规范作用的准则,是想成为君子或圣人的人必须遵守与践行的规范,普通人具有了义的德行后,其行为就会表现出正义,能明辨是非。“利”是在物质需求层面而言的,是能满足人们各种物质需求的功利、利益。义与利看似是处于对立面的,但私利是可以用来促进道义传播的。虽然在有些人身上,他们满嘴道义,却是在打着道义的旗号来为自己谋私利,这对于道义的彰显是无益的。但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以实现百姓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自己利益的实现,道义也得以实现。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王制》对于践行大利若义的人来说,这句话就是最好的诠释。他们物尽其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利益涉及的范围达到最大化,使社会上各阶层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样,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却是为道义的实现取得了物质基础。





目前,利益关系越来越明显,但我们也可以利用人们对利益追逐的欲望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用“义”使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保持在一定程度内,从而使“义”成为人们追逐利的根本目的。于是,人们适度的欲望不仅能成就私利,还能推动道义的实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10 9:46:35编辑过]

TOP
72#

[原创]

有恒产者有恒心,是我们不断强调义为重的前提下,不得忽视的一个问题。


因为“只义不利”的想法与做法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TOP
73#

义与利并不是对立的个体,我们肯定在正义合理的前提下取得的利益。如果说所取得的利益是利己利他的那就更加的该得到肯定。有利可图已经是现代社会给予人们去进步去争取的普遍动力,对于利益的有效利用对于实现义是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的。为义者也并非是一直只为满足他人的利益而存在。

TOP
74#

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利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反映物质层面上。是不是他拥有的“利”越多,他的品德就越高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他物质发展起来,精神跟不上,他也不能继续持续物质上的发展。如果他的精神很高,那么相应的他的的物质就也会跟着发展起来。这是内在决定外在的原理。物质的发展只有跟上精神的发展,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TOP
75#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大略》)

      而现在的意识似乎有些偏激,认为一旦与利扯上关系,这义则不再纯粹,应该是受舍利取义思想的熏陶吧,所以,圣人要把“”分别开来,并用君子和小人加以严格的界限。其用心良苦,不外乎是要求我们重“义”而轻“利”罢了。...

     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则认为:需要的承认和支持,利也需要义的认可和制约.义建立在利的基础上又规范着利,...孔子曰: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则说明俩者并不相悖,义的平衡是情与理的和谐,利的平衡则是义与欲的和谐,万物貌似相生相克,实则相辅相成,我们应该摆正义与利的关系,积极去面对俩者,兼得鱼与熊掌,不是贪婪,实则能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