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复制链接]

31#

义利观作为孔子思想里面的一个重要部分,孔子在义利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对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见利思义”、“以义生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思想都是相当符合我们今天的需要的。在这些年大自然的灾害面前,国家受到了重大的磨难,所幸,孔子的义利观仍在指导我们,在这关键时刻,我们能做到重义轻利,全国上下一条心,这不仅仅是国家的凝聚力,也是中国上下千年融入血脉的义利道德观。

TOP
32#

我认为,“义气”不仅仅存在于相识相熟相知的人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有缘的,不仅相识相熟相知是缘,相见也是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又何必都是“沦落人”呢。现实生活中,往往只是一个“沦落人”,既然我们有缘,既然我们有义,为何不帮人一把呢?对陌生人施以援手,这也是“义气”呢!”义气”应该还有另一方面——信用。“背信弃义”,不守信用,谓之不讲“义气”。人人都知道,如果一件大事被耽误了,那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是,小事呢?有句话叫“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是不是也有人觉得“大信不苟,小信不守”挺好呢?初中的政治题已背得滚瓜烂熟:“需知防微杜渐”云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信都不守,叫人怎能相信你大信能不苟呢?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小事的“讲义气”是决定别人对你信任的重要条件。想想看,你答应了帮别人打饭,却因贪打篮球没有去,别人没饭吃了,就丢过一句“吃面不行吗”。很小的一桩事,却很容易就导致两人反目,若你肯“高抬贵脚”,花个四、五分钟打了饭,再继续玩,那么结果就不用说了;又若调换过来,你是别人,别人是你,你的感受又如何?不知你有没有试过——帮了别人之后,别人的那句“谢谢”让你心跳加速,走路也是一蹦一跳的,仿佛想飞到天上去。
TOP
33#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义”就是在行为上是适应的,符合正义的要求。

“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的,正义和利益是人共同需要的。有正义就利于他人,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什么正义。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是利益。离开正义,进入利益之中,就不能立身;

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利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这些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凡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取之;凡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弃之。

人要见利思义的思想,人占有了许多利益却不讲正义,虽然很富有,但常遭羞辱,而且有很大的罪恶,就不能终身快乐;不讲正义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保存自己。
TOP
34#

         义利相依

    有人曰:“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是说,人民有君王,是为了达到正义。正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富足,这告诉我们,不能离开“利”来抽象地谈论“义”,因为“义”正是用于调整利益关系的。谋取公众利益,谋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正是“义”的要求。

       是啊,想要得到利益,首先应先懂得“义”,并将“义”运行到实际生活中去。古有赵子龙舍命救刘禅,而使刘备欲将亲子投掷地下,赵子龙见此景深受感动,最终一直追随刘备并视死如归为他打江山。刘备此举正是用义换取了自己的利益,并让人无任何怨言,且心甘情愿。

       在现在社会中,有许多人为了追求利益,而将正义弃之不顾,这些人在社会上是被人们看不起的,且令人唾弃。想要追求利益,我们就应遵守利与义的关系,不能舍义取利,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双赢,才能在社会中有立身之处。

       “立人之道曰义,生人之用曰利。出义之利,人道不立;出利入害,人用不生。”说的是想要满足生活的需要,是要得到一定的利益,而想要拥有利益,就要以正义立其身,这样生活才会得到满足。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弃“义”求“利”,不能只泛泛而谈其中的一个方面,要把“义”、“利”放在一起去施行才可以,因为义利是相依而存在的。

TOP
35#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TOP
36#

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
TOP
37#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义”就是在行为上是适应的,符合正义的要求。

“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的,正义和利益是人共同需要的。有正义就利于他人,如果不谋取利益,就谈不上什么正义。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是利益。离开正义,进入利益之中,就不能立身;

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利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这些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凡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取之;凡是不符合正义原则的,则弃之。

人要见利思义的思想,人占有了许多利益却不讲正义,虽然很富有,但常遭羞辱,而且有很大的罪恶,就不能终身快乐;不讲正义的人,虽然富有却不能保存自己。
TOP
38#

重义的同时也得取利,两者并存并不矛盾。试问:一个重义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是一味的奉献,不求回报,那么又如何像家人交代。全世界那么多慈善家,他们做了好多善事,可算是重义吧,然后社会又给予他们很多称呼,可谓利吧,谁又因为他们获得称号而把他们的善举一笔勾销了。

我们都是生活在这个社会的基层,我们都是平凡普通的人。我们在取利的同时不要违背一个做人的准则而去忘义就行了。

TOP
39#

谋利,促使人们既谋生存之利,更谋发展之利,既谋个人之利,更谋天下公利。正义,推动人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无义之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无利之义,必然是空洞的悬谈,从正其义不谋其利到正其义当谋利的认识飞跃,证明了这一点。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第一,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第二,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前者,要求谋利,后者,推动正义,前者,是实际目标,后者,是远大目的,不正义的谋利,短视短浅,不容于法律与道义,正义而谋利,长远长期,是中国希望之所在,正其义当谋其利。

TOP
40#

以“义”谋“利”,用正当的手段,策略来谋取自己的正当的利益。人只有在满足自身的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义,人以正义之身,以利益满足生活需要。若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没有了生命,谈何生命,谈何义呢?把义与利相融会贯通,用“义”调整“利”,“利”反作用于“义”,正所谓“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TOP
41#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心即仁义之心,此理即仁义之理,义利相生相存,相互统一,只有两样做好才可大义获大利。
TOP
42#

利义相依

“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文天祥为了国家的利益牺牲了自己,体现出他个人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即正义之感。利益可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及个人利益、长远利益、眼前利益,众多利益中我们能否做到主要是个人对利与义的看法。利益和正义都是人类共同需要的,古代如秦的统一,如果君王只想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欺压百姓,就不能统一、安定,当代社会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也是如此。

君子与小人的差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别是">ERSONNAME>别是君子懂得用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得利益,而小人却反之,国家官员的任务就是要题百姓办事,是国家安定、和谐不应收取各种不明之财,不要让百姓有事办不了,但仍出现为了满足利益失去了正义的精神,走上犯罪道路。人们常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用合适的方法取得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人不能因贫穷而是去正义放纵自己,应当摆正方向正视自己拥有正确的价值观,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为社会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利”与“义”二者不可同时得到,即所谓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一样见利忘义,见义忘利都是不可取的,不管利义,我们要学会提取其中的精华,做到何时需要利或者义,利与义与贫富无关,学习利义让我们知道利义之下如何处理。

TOP
43#

“义”和“利”是相互依存的。

民以食为天。不能抛开“利”来空泛的谈论“义”。

正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民富足,富足可以让人民更好的遵守“义”的规范。
TOP
44#

“义”理所当然是指正义,“利”及利益。


“义”与“利”相互依偎,相互体现。离开义,利将毫无意义,同样的,离开利,义也将是空洞的,唯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二者也才会体现其价值。


为人处事,必须要找准二者的切合点,切不可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否则将会是你跟你所从事的事物变质,最终将是自取灭亡,自食其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3 19:25:28编辑过]

TOP
45#

说到义利相依,不得不现实点,因为那本来就是现实,或许别人听着还觉得说这话的人怎么这么俗,把人心想得那么坏!每天,全国上下,舍己为人,弃小利于不顾,赴慷慨之大义的人,大有人在。可谓前仆后继,这样的英勇事迹必将一直持续下去,因为人本是善的。可是其中也不乏借助义事想让自己赢得名声,获得更多的利益的人。放眼看向国内,一些大明星,富豪做慈善事业,有多少人是真心实意地做善事?有多少人只是做做样子?恐怕也只有他们本人才知道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做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