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义利相依 [复制链接]

46#

     义与利是相依的不能离开的“利”来抽象的谈论“义”,因为“义”正是用于调整利益关系的。

   “人之生也,莫病于无以遂其生。欲遂其生,亦遂人之生,仁也。欲其生,至于······”。人的一生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要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也满足别人的生活需要,就是仁。只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甚至伤害他人的生命,对别人置之不顾,就是不仁。

    “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人民有君王,是为了达到正义。正义可以产生利益,利益可以让人民富足。
TOP
47#

义”和“利”总是在相互矛盾和相互制约着存在的。有人在“利”面前丢失了“义”,为那微不足道的利益丧失了该有的人为道德。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只目光短浅的考虑短暂的一分钟利益,始终是危险的;不管怎么样,都应该远虑而无后顾之忧。不管做什么,有了“义”,并能坚持“义”的人,“利"总会接蹱而来。相反,只顾“利”而不顾及“义”的人,不管怎么努力,什么都是事倍功半,甚至伤痕累累。
TOP
48#

在我看来人的立身之道是正义,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是利益。离开正义,进入利益之中,人就不能立身;离开利益,进入危害之中,人就不能满足生活需要
TOP
49#

  义和利永远都不是可以分开的两个单独的个体,他们之间紧密相连,不管缺少了哪一个,另一方就无法存在下去,利益驱动我们去努力奋斗,而仁义则作为我们行动的标尺,不可或缺。
TOP
50#

利益的驱使点燃了人们奋斗的激情,而”利益的有限性”又决定了人们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获得,而竞争就伴随着“仁”与“不仁”,“义”与“不义”的出现。可以说“利是仁义道德的试金石,仁,义又是利的约束法规。”是利益在检验着‘仁’与‘不仁’,‘义’与‘不义’,反过来又是仁义在约束着利益的边沿,没有了仁义的约束,人们很可能会为了利益,违背道义,背叛亲情,出卖友谊,其结果我们可能会丧失一切,包括我们获得的那些利益,这样的利益只能是短暂的,要想满足我们的欲望,就必须遵循正义来谋取利益,倡行正道来计较功绩。
TOP
51#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正义,推动人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第二,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前者,要求谋利,后者,推动正义,前者,是实际目标,后者,是远大目的,不正义的谋利,短视短浅,不容于法律与道义,正义而谋利,长远长期,是中国希望之所在。
TOP
52#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     不管是为好友的缺ersonName ProductID="席欺骗" w:st="on">席欺骗ersonName>老师  还是为充兄弟义气伤害他人   这些都是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所谓的正义  这样也很好吗?

TOP
53#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见利而忘义者,谓之小人也。面对社会的抱怨 人们的斥责 亲人的远离而面不改色,行不摇晃,言不更调。只源于问心无愧,上不愧于天,下不有违地。而纷繁复杂的社会,物欲横流。利与义的相撞,到底谁占主流呢?见利忘义者有之,才有朋友的背叛,亲人的欺瞒,官场的势力等等不公的现象。但大公无私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者,愤世嫉俗者也大有人在。而我们似乎也只有在既得自己利得同时,不损害他人的利益。
TOP
54#

义和利是不能分开的,我觉得利和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孔子说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足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谋求财富。正如孔子说的“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果不可求,从吾所好。”如果是可求的正当的利益,是可以去谋求的,要是应为一己之利而去损害了别人的利益,这种便是不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并不是把义和利想对立起来,说的是见利忘义的行为,小人总是把利放在第一位。

TOP
55#

     有时我们难免会发问,世上有只义而不利之人吗?在我看来只义而不利者是不存在的。但有为何有舍生取义的圣人和见利忘义的小人之分呢?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义和有利,而是在于是义先还 是利先。《荀子》一书中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而凭我们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先义而后利者会得到好的名声,这好名声从另一个角度其实也是利嘛,所义才有自己不去追求利益自己无往而不利的说法。反之先利后义者虽尽力求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害。由此观之,这两种人都得了利,但不同的是先义后利者最终得其大利,是义者;而先利后义者则最终得其大害,是不义者罢了。

TOP
56#

俗话说“君子取财,取之有道”这正体现了利和道义之间的关系。

人们要获取利益,才可以有存活在世界上的资本。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对利益的渴望才可以让人们奋斗,拼搏。这只是人们去的利益的动力。

而道义却是决定一个人取得利益长远与否的关键之处。取得不义之财,必定不会长久。而用道德大义取得的利益才会长久存在下去。

那么人们在遵循道义的基础上去取得利益,不仅可以将利益变得最大化。而且可以将利益变得长久。

TOP
57#

人一生,要兼顾义和利,可是有时候,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人,因为利而不惜牺牲一切,到头来,赢得了他物质上的丰裕,可是精神上却无比的肮脏。那些损人利己的事,往往好处多多。可是,不是说有因果报应吗。那些人终究会是好景不长。到最后也不会有好下场。
小人,君子,只一念之间。
TOP
58#

“义”和“利”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很多企业家、文体明星纷纷参加各种慈善活动,很多人怀疑他们的动机,说他们炒作之类的。但我觉得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他们毕竟是在做善事,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企业家们、艺人们在取得利益的同时能够做出道义上的奉献,这是值得肯定的,相信怀有一颗感恩心的他们,路会越走越顺,前途会越来越光明。
TOP
59#

道义还是关注现实的,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那么他践行再多的道义也是不长久的;如果我们社会不再倡导道义,那么即使一个人有很好的善举,也不会赢得社会的认可,那这将会是一个道义衰落、良知泯灭的年代。人总归是社会的人,没有最起码的鼓励和认可,人就会丧失归属感——社会支持。所以,当个人有勇气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时候,我们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告诉他,我们支持你。
TOP
60#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