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由义取利 [复制链接]

106#

感觉题目取得很棒“由义取利”,因为在传统儒家的观点看来,“义”与“利”似乎都是对立的。
但楼主所选取的句子中仁义和利益其实并非对立:“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宁可清贫,不可浊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是“利”的前提是“义”。
就拿现在的企业来说,从长远来看,以义为先,可能会让企业暂时损失一部分利益,但良好的企业形象会让企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TOP
107#

君子和小人对于趋利避害的本性都是一致的,区别在于内心对于义的取舍,以及义标准的最低限度,圣人的义为天下苍生,小人的义为兄弟义气小范围一己之利,君子的义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TOP
108#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利的取得要符合道义,仁义,总是听老一辈人说,昧着良心的钱不要赚。这昧着良心就是违背良善,就是不符合仁义。属于自己的东西,别人抢也抢不走,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多一份也不要。这才是符合义的做法,也是中国人最有尊严,最正义的做法。前几天看新闻,一个大妈赶集买菜将装有三万块的袋子落到别人摊位上了。摊主直接报警,找到了大妈。那是大妈给公公买药的救命钱。三万块,不是一个小数目,可却是一家人的救命钱,是老人的希望。社会还是好人多,绝大多数人也都是心中有仁义的人。
TOP
109#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实际就和《孟子万章上》中“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一句有着相同的含义。这些经典文化都在教导人们要由义取利,面对财物不要苟且取得,如果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再无价值也不能去捞取。
这两天正在热播的《幸福到万家》中有这样的一个插曲:何幸福的小姑子秀玉因为考会计证才发现,原来自己当年的高考成绩是被村支书的女儿万传美给顶替了,现在她拿着秀玉的名字上了大学,找了工作,可以说是偷走了秀玉的人生!作为一名观众,我对此又气愤又心疼,然而剧中所呈现的故事何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我们愤怒于资本可以掌控一切,让光鲜亮丽的明星通过捷径就可以轻松达到小镇做题家努力奋斗多少个日日夜夜所不能匹及的高度。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人的家庭、外貌等都是与生俱来的,但生而为人,我们只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寻求相对的公平。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只有人人都靠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真正做到“由义取利”,才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TOP
110#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有花不完的钱,但我们应该明白心中的义,对自己持有公平的要求下,我们不应该得到那份不义之财。现在在网上看到了许多官员因为贪污被逮捕的,他们中不乏身居高位者,说他们不懂由义取利的道理?这不太可能。在想想自己梦想成为一名敬业的,为大家服务的政府人员,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一直这么要求自己,坚守好内心的义,只得自己改得的利。
TOP
111#

在义的前提之下取得的利才是真正的能够促进人类物质与精神双重获得的利。而没有在义的帮助之下指导之下取得的利则会对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造成或轻或重的灾害,不仅没有得到理想之中的成就反而产生自身的损害,同时人们若是想要自己的取得的利能够长久的持续的,那也必须在义的帮助之下,没有义的指引人们难以发现利,即使看到也仅仅是浮于表面的虚华没有真正的有意义的实在。如泡沫一般容易逝去且十分的脆弱。最可怕的甚至是深埋于其中的危机。迷人的外表总是吸引一大批人去盲目的追逐,失去理性堕落为欲望的奴隶的人类又和野兽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欲望追求,这是我们人性之中的一部分,适当的满足欲追求利才能促使我们在追求仁这一境界之中有所寸进,有所收获。义利是相生的,义在我们选择的过程之中是要优先于利的,我们要正视对利的一种本能追求并且在义的帮助之下合理化我们所取得的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TOP
112#

希望每个人都能因义得利,而非因利行义。
TOP
113#

由义取利符合儒商的定义。孔夫子的儒家哲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儒学精神几乎渗透到国家与国民的脊髓。无论国家治理天下,还是国民治学、理财、谋生,都被“儒”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影响着。“商”作为“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技巧或手段,在儒学精神出现的初期,二者之间就有了联姻与变异。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商人而言,经济利益无疑是他们的终极目标。然而却出现了一些投机取巧的商人,他们用不正当的手段以获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伤害了民众和其他遵纪守法的商人。儒商与一般商人最本质的区别就是非常重视商业道德,不义之财不取。他们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有儒家道德观和价值取向的、有自强不息和勇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这样的企业家懂得有成功后反哺社会,他们将利与义柔和在一起,是现代所有商人的榜样。
TOP
114#


我们应该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取财富,而不是通过不道德或非法的手段获取财富。总之就是宁可清贫不可浊富,即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以清廉的方式生活,而不是为了财富而不择手段。
还有应该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财富,而不是通过欺骗、偷盗或其他不道德的方式获取财富。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就是强调了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认为君子应该以正当的方式获取财富,而不是通过不义之财获得不义之利。
TOP
115#

利是生活所需,是人的合理需求,可以视为物质追求。而义则是精神所需,是人的自我完善和超越。在权衡“义”和“利”时,“义”应当比利更重要,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

人生在世,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有物欲需求,所谓“食色,性也。”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间的烟火气和动人之处。

然而在儒家看来,君子爱财,但必须通过正当手段和途径获取利益;与“义”相悖的利是君子所不可取的。孔子认为,在追求利益时,要思考所获得的利益是否符合“义”,即“见得思义”和“见利思义”。他也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讲述孔子的金钱观时,我专门有一章,我们再来复习一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正当手段获得,不值得拥有。”

子曰:“富而可以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即使是普通人,我也会为其效劳。如果不能通过正当手段获得,就从我所喜好的事物中寻找快乐。”

富贵有富贵的快乐,贫贱有贫贱的快乐。如果你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财富,那就毫无遮掩地去享受金钱带来的快乐;如果你暂时没有太多金钱,就学会享受简朴生活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更多地是精神上的。做到贫而不抱怨,富而不骄。而如果你通过不义手段获得财富,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的享受,都可能会远离你,你将失去
TOP
116#

       义救鲁奴不报账,众人赞而孔子训之;义救溺水者而受其谢礼,众人鄙之而孔子赞之。此二事看似不合理,实则蕴藏着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以义取利有何不可?
        古人有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道义,自古以来都是人们所推崇的,可似乎从古至今,人们都将道义和金钱完全对立起来,仿佛两者格格不入。可事实却与之完全不同。墨子说过“义,利也”,易经中也有“利者,义之和”的说法,由是观之,义和利是完全可以相容的。
        心中有义的人行义事时不会想着利,利至时也不会拒绝利。
        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在他成功之后,不知多少人免受饥苦之痛,这样的行为可谓是“行大道”了;而袁隆平也在千禧年获得了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收入了五百万元奖金。可与人们竞相指责明星们的高出场费不同,没有多少人对袁院士获奖有什么非议,因为人们都知道,袁院士是因行“义”而获其“利”的——至于接踵而来的名与利,不用说也清楚,绝对是实至名归了。
        在利益诱惑下若能坚守本性行其义道,那么无论失去多少,都是一定会得回来的。
TOP
117#

古今中外,关于义、利的争论、论述无数,如“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把人们引入了一个误区:似乎人们得先追钱逐利,等温饱、有钱了才能成为君子,成为君子了才能知礼义,才能高贵高雅。其实,从根本上说,“义利不二”,即义与利是一回事。若利指财富、地位等,对“我”来说,财富、地位也不全是利己的。例如,为了金钱而熬夜、加班,这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用身体健康来换取金钱,是以贵易贱,实质上对“我”是不利的。对于集体来说,也同此理。所以,“义利之辨”的由于对利的概念与财富、地位相混淆而造成的。“义利之辨”实质上是没有正确的认识“义”与“利”的本质,不明白“义”与“利”的统一性,再经过错位的比较而产生的。不能一味求利,忘义而直接求利,不但没有利,还反受其害;利只能以行道义而得之,要给社会做贡献,才能获得利益。
TOP
118#

为了富贵不择手段,摈弃了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忆其意“君子如果喜爱钱财,必须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得。古人云: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意为:如果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是一根毫毛也不能取捞取。                            
纵观历史,多少正气之歌,英雄之泣,回荡耳边,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肩负正义,宁可舍其生命,以保家为国,以竖正义之雄风,再看水浒,多少豪杰为了正义,无奈之下,逼上梁山,落草为寇。不过是用了极端的方法。但是,从侧面上反映真意的大旗始终竖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至今,在这个莆田同乐的盛世之下,出现最多的是为利而舍义。故此,我们更应该发扬正义之风,维护社会的和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TOP
119#

儒家认为,“义”和利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利是养生所需,是人的合理需求,而“义”则是人们追求自我完善的正路,在“义”和利的权衡上,“义”要重于利。所谓“食色,性也”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有物质需求。在儒家看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通过正确的手段和途径获得利;与“义”相悖的利是君子所不取。孔子指出:看到利益的时候,要想到获得这些利益是不是符合“义”,也就是“见得思义”。孔子表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利益和“义”面前如何选择,是区别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君子看重的是“义”,而小人看重的是利。能够见得思义就是君子;而见利忘义则毫无疑问是小人一个。儒家认为“义”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追求利益而放弃了“义”,国家就会混乱。
TOP
120#

由义取利,正道也,得之安然;不义而富且贵,获而常愧,于我如浮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