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456789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由义取利 [复制链接]

91#

“宁可清贫,不可浊富”,它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遥相呼应,这两句都是关注的取财要符合“道”。这对当今欲望疯狂膨胀的我们很有启发意义,很多人为了去追逐本来不需要的东西,违背自己的良心和社会道义,拼命的获取钱财,更有甚者为了取材谋害他人性命,迷失自我,最终锒铛入狱。从另一方面说,按照道义获取钱财容易做到,但是取材以后是自己独享还是奉献社会却是一个很难抉择的问题。费孝通先生没有去追逐财利却始终秉持着一颗“志在富民”的心,这确实是很伟大的,而且在年逾古稀之时还出行做调查,其人格令人敬佩不已。
TOP
92#

义和利的结合让我想起了三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这三句话告诉我们要用平等,正当,正义的的方式去获得自己该得的利益,钱财虽好,不过不是自己的就算用卑劣的手段取得终有一天也会失去,永远不要觊觎别人手里的东西,若想要,只有一种方法---靠自己的努力。不出卖他人,不背叛朋友,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尤其是姜太公的那一句,正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我们应该树立自己的原则,并且尽力去维护这个原则“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TOP
93#

孟子舍身取义的精神成为了后人的学习典范
于是出现了舍身取义的董存瑞,邱少云,梁启超...
“义”是奉献,是牺牲,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TOP
94#

开国时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手握重权的,但却没有人贪污腐败,周总理的银行账户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国家拨款支持老一辈革命家出国考察,没有人乱花钱,回国后更是将剩余钱财归还国家。这是何等的大义,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TOP
95#

书云:"礼者,仁之发,智者,义之藏"。意思是礼是仁的表现。而智是义的含藏。仁固为体,义固为用。义可以理解为是用来克己的。义就是"宜"所谓"义便作"宜"字看,训之为"宜"就是直接在事上见。"义"字 像一把大刀,凡事物到前,便两分去"这里所谓"两分"就是一定要如此做,一定不如此做。还有比如说:"义之在心,乃是决裂果断者"见于事则必如此或不如此做,所以"仁"包义。兼义,这心"决裂果断者"离不开那"爱"之根本。做还是不做,其中就有是非判断。所以"智者,义之藏",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义就是仁在各事各物中的具体展现。故义应当是各事各物的义。所以义就是用来来克制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也就是以义制欲。
TOP
96#

小时候,看电视常常听电视中的大侠对坏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时并并明白其中的意味,只是觉得这个大侠真厉害,那么钱财却一点也不动心;长大后,学了苏轼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觉得这是一个君子应有的气度,不受外物蛊惑,不贪图财富;而现在,我知道了大侠的坚持、苏轼的气度皆是因为一个义字,虽有言富贵险中求,但是由义取利才是根本。
TOP
97#

所谓“利者,义之和也”,这是在讲求,取利要与道义相统一,不是利不可取,而是不取不可求之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取利以义为前提,在乎此利可不可求,而有些人则非如此,万事以利为先,不管何为道义。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TOP
98#

这一节里面,给我的感觉就像是“重义轻利”,其实义、利他们之间的矛盾不应如此明显的对立,他们可以“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句就感觉人的境界提升不少,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义和利的关系就很自然,没有所谓“强取”。
TOP
99#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在资本主义潮流依然汹涌的今天,要做到“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此等为人,着实非常艰难,甚至活下去都难以保证。不过礼记的这句话相对温和,对当代人有一定指导作用。
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毋苟”,意即不能姑且,不能随便。财富可得时,要心中有义,反复衡量;危难降临时,要心中有义,不做恶事,不以损人利己的方式随意逃避危难。而如此,也大概是现代人能做到的极限了。
TOP
100#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国古老的文化传承并不是在教育我们不应该去为了利益而去做事,而是教导我们,这一切都需要合乎义,利益是人所追求的东西,但是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失去义就不可以了,义才是我们在社会中的立足之本。宁愿清贫的生活着也不能去发不义之财,各个学派对在这点上看法都是相同的,所以才能在传承了这么多年后,依旧扎根在我们的生命里,成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个行为规范。我们又很正确的善恶观,或许这正是我们的文化能传承如此之久的原因之一。
TOP
101#

如果不是符合道义的利,那么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面对不义之财,我们一定要勇敢说“不”,贪小便宜吃大亏,天上不会掉馅饼,宁可清贫,不可浊富。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TOP
102#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不取。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他可以有想要追求的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当以符合道义的方式得到他,人人都遵守义,才是利的最大化。
TOP
103#

义利关系一直是古代仁人们讨论的重点,一般而言,都比较重视义的作用,较少谈论利的作用。但实际上,人其实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人人在内心深处也是想追求利的。有的人想追求金钱财富上的物质利益,有的人想追求感官体验上的精神利益,所以承认利也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何去求得利,获得利的途径是有待讨论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如何获得财富上。符合正义的、符合正道的才去取得;不是自己的财富,即便白送给我也不要;如果获得财富一定要行不义之事,那宁愿不要财富...这些才是正确的追求利益的途径。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假奶粉地沟油事件,就是行不义之事、获不义之财,是小人的做法。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正确地获得财富。
TOP
104#

孔子虽然“罕言利”,提倡“君子谋道不谋食”,但也承认追求富贵等个人利益是人的本性,但是自身利益的追求,必须与民众的利益即“道义”相统一。儒家所讲的义,对个体而言,是良知;对社会而言,是责任。在不违背个人的道德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前提下获得各自的利益,便是“以义取利”。这就是儒家的义利观,也是儒家所谓商道。
TOP
105#

义的内容包涵多方面,孔子说的义,就是父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了。孔子说的义,具体而容易实现。
孔子的这一思想体现了诸多中国传统宗法思想下传统优秀品质观念的集合,都致力于一个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事情不管有多大的诱力都不能去做,要用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取正义之财,正如 《论语·述而》中所说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国家层面,虽担负大国重任,仍要坚守治国理政的道义,用正当手段谋求国家兴盛。如果一个人为了私利采取极端手段,那么会招来很多的怨恨,没有人乐意与其交友; 一个国家为了谋求财富滥用职权,百姓就不会信任它,国家会逐渐衰弱。用正当的手段谋求自己该得到的,在利益面前坚持自己的道义,就很了不起了。利益追求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得到后世人的认同,在战国中告子说 “食色,性也”,认为喜欢美好的东西是人的本性; 儒家经典著作 《礼记》也写到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就是民生,人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活。先秦儒家的荀子沿袭了孔子的观点,认为 “凡人有所一同: 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 ( 《荀子·荣辱》) ,承认人有义利之心,人既有 “好利”的本能,也有 “好义”的本能。汉代的司马迁在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与马克思的“迄今为止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异曲同工,每个人都有私利,正当索取即可。墨子针对孔子所提出的见利思义原则,提出义利并重的思想,建立起一套 “兼相爱”“交相利”的规范体系,这是对孔子义利德观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