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由义取利 [复制链接]

46#

在中国,义是一种道德价值的体现,是一种价值的取舍。义是一种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同时,又能不违反道义,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只是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金钱而放下了心中的那个天枰,从而出现种种见利忘义的事情,这是一种很悲剧的事情,不仅仅是文化的缺失,道德的沦丧,我们更遗忘了自己的先租的教导,为了富贵不择手段,为了利益而没有信仰。真的是件很悲催悲催的事情。当下的社会有那么多我们难以看下去的事情在发生,但是我们同时也没有竭尽全力去阻止和弥补,真的很悲哀。
TOP
47#

在资本横流的世界里,一毫一厘都被放大到无限大。人们为了钱财利益,可以不惜放弃一切。而在几千年前的中国,老祖宗就早已看到了这一切,并提出了义与利之间的关系与方法论。没错,有钱固然好,有豪宅、香车甚至是美女,只是当你有了许许多多的钱财,而为人所唾骂为“资本家”、人民的寄生虫的时候,还能有多少活着的尊严?那时,在物质上可能比任何人都富有,只是精神上恐怕比乞丐还要贫穷。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骑在人民头上的人,人民会把他甩垮,为人民服务的人,人民会永远记得他。

TOP
48#

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

宁可清贫的快乐生活,也不要不义之财而使自己忧愁度日。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现代有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生活虽然困难,不舒适,但是他们不会因得到不义之财而内心不安,也不会因为一些世俗而放弃做人的尊严,更无需在患得患失中权衡上司和下属间的厉害冲突。清贫是一种经历,而坦然何尝不是一种富裕呢?人生短暂,财富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做一个真正的自我才是最重要的。

TOP
49#

纵观历史,多少正气之歌,英雄之泣,回荡耳边,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肩负正义,宁可舍其生命,以保家为国,以竖正义之雄风,再看水浒,多少豪杰为了正义,无奈之下,逼上梁山,落草为寇。不过是用了极端的方法。但是,从侧面上反映真意的大旗始终竖立在历史的长河中。

TOP
50#

不是自己的,虽一毫而莫取
TOP
51#

氛围很重要

当义与利相矛盾时,我们会更倾向于哪边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相信大家对这句话都非常的熟悉,我时刻谨记着他,根据它在内心中我们好像会选择“义”。但我们会发现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利”。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足球问题,无论是球员,还是裁判,都会选择“利”,以至现在足球腐败是那么的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如何让人们不那么的两面三刀,都去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氛围的建设。
TOP
52#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行义而得利,以义取利,本就应该被提倡。不行义而不得利,众人无异议;不行义而得利,众人鄙之,道德与法律亦困之矣;行义而不得利,品格固高矣,可久之后,又有何人复行义?行义不求利而得利,自己与社会都得到满足,众人赞之,我亦赞之。行义而得利,可否?行义而得利,其正道也!

TOP
53#

有人说商场如战场,在经商过程中要学会孙子兵法,要学会谋略才能取胜,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我认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同样可以使自己在商场上立于不败的地位。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没有错,但是用不正确的方法,不光明的渠道来获得财物却是不可以原谅的。如果是君子就不应该索取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即使是一根毫毛也不能去捞取。

有人对“志士不饮盗泉之水”表示不理解,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宁可正直而受损,也不屈膝而保全,宁可干渴而死,也不愿喝盗泉之水。这种高尚的品质只得我们学习!

宁可清廉地过着贫苦生活,也不能不义而富。这与当今社会的很多现象恰恰相反,有的人为了自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而不惜做出一些违背道义的事情来。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学会用义取胜!

TOP
54#

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
TOP
55#

对于“义”和“利”的辩证共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然而也可以说很简单只要能够树立正确健康的道德价值取向,对待世事万物报以平和正义的心态,且深记物质乃欲望表象,而内核的璀璨道义灵魂才是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应当“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主张“义而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TOP
56#

宁可正直而受损,也不屈膝而保全;宁可干渴而死,也不愿喝盗泉之水。
TOP
57#

      “由义取利”,即“利”从“义”中取得,方是长久之计,非正义之“利”,不可取也。例如《列子不受粟》的记载:
      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于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居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今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邪!”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
      可见“由义取利”,古已有之,即使面对生死,也应择“义”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TOP
58#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关于义利问题多有论述且影响深远。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因此,孔子主张见到利的时候,首先要想一想是否合乎义,要做到 “ 见利思义”,如果符合义,那就可以获取,“义然后取 ”如果不合义,即使能使人富贵的大利,也不应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当然,人不能不要利,但手段要合于义。他说:“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孔子看来,“人欲”是合乎情理的,私利是合法存在的,只是满足这种欲望,获取私利要合乎于义、合乎于道 ,不能用非正当的手段。
TOP
59#

“由义取利”重点应当是告诉我们重视“义”,我们应当将“义”牢牢地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拿出这个标准来进行衡量,如果不符合这个标准,哪怕它将会带来很大的利益,也不可以做,坚守住自己的本心,做一个有“义”的人。每一个人都爱钱,都爱利益,但是取得利益的方式就决定了这个人是怎么样的人,不义之财或许会为这个人带来很多片刻的利益,但是长久下去,一定是这个人失去的最多。
TOP
60#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过,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不是自己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会去拿取,这其实是一种讲“义”的一种态度,一种讲“义”的体现。俗别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要用正当的方式方法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是投机取巧,钻空子,特别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更不能趁火打劫,苟且去取得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讲义的行为,也是不讲道德的一种行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