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627282930313233»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436#

孔子认为若做一切事情都要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话,容易招致他人的怨恨。《论语•述而》中有“德之不修……闻义不能徒……是吾忧也”,这是在告诫人们:若知道了义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是让人忧虑的。在《论语》中的斗争,“义”很明显占了上风。
TOP
437#

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

古往今来,义和利一直困扰着许多志士仁人,每个人秉持的人生价值不同,对利与义的取舍自然大相径庭。对于那些逐利的人也无可厚非,一个人最起码要先保证食能果腹,才能去谈安身立命,修齐治平。也就是说,有些时候,一个人也不能太过于理性,完全无私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时候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就有它正确的方面了。而二者最理想的境界是莫过于义利得兼,鱼和熊掌都拥有。但是,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的多,所以,就会面对义利选择的纠结。《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给我们后人以启迪,秦国围赵,鲁仲连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解了赵国之忧。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不受。鲁仲连临走时给他千金,鲁仲连也没有接受。他说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鲁仲连选择了义,舍弃了利,可见,舍利取义在古代人的价值观就已经根深蒂固,足见正义的魅力之所在!
TOP
438#

我听说鲁仲连在秦国攻入齐国的时候,毅然跳进湖中誓不帝秦。心中的正义与信念竟然可以让人这样坚定吗?“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种人生境界我想是人人都会钦佩的吧。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我们也一起努力吧
TOP
439#

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看到这句话,我首先想起了文天祥,带领军队抵抗外侵,失败被捕,面对元朝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TOP
44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舍生取义”这些思想都是古人所推崇的君子标准,也告诉我们如何对待义与利、生与死。纵观古今,所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都是敢于舍弃自己的生命来为祖国的安定尽一份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如今的国人有许多都已经对爱国一词十分麻木,觉得不过陈词滥调而已:有些则说着爱国,心里却不为所动。我们是不是缺乏了古人那样的精神呢?
TOP
441#

我们都知道“舍身取义”的含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舍身取义的来源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古人就教导我们要有为了正义事业要有不要牺牲自我的精神;个人利益要服从团体利益,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所以,当我们在个人利益时和集体利益的时候,我们应当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个人的那些利益,这样才能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当我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不要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熊十力先生的《读经示要》中也提到了利益的的观点:“损人利己,非利也。损人益己,亦非利,损上益下,非利也。损下益上,亦非利。国家与人民之利益,必斟酌以得其平。一国与他国之利益,必斟酌以得其平,此损益之宏旨。”无论是国家还是他人,我们必须把握一个度,而这个度,熊十力先生认为一定要“斟酌以得其平”即可。这样的话,我们的损益的也能达到最好状态。
TOP
442#

古圣贤者名留青史的多为舍生取义之大豪杰,尤其是在面对国家利益,就义者多不胜数。放在当今社会,我们追求先贤们的崇高价值取向,正反映出“舍利取义”这一价值观念的正逐渐淡化。物质文明提高的同时,人们精神文明正在下降。
就我个人而言,“舍利取义”的价值取向并不是绝对的,必须在一定的实际情况之下才可做出选择。有几句歌词“世间种种的诱惑,不惊不扰我清梦……当一切泯灭如梦,就在远山被绝世尘封“
单纯地说“舍利取义”在时下是行不通的,只有绝世的环境中才能完全不顾利益。在国家大义前,必须是“义”为第一位,否则,个人利益无法说起。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们在心中立起正义的标杆,通过正义的途径获得利益,那么社会的秩序会愈来愈美好。
TOP
443#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当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有权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当自身的权益违反义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舍身取义。当义和利同时摆在你面前的时候,我们切莫见利忘义,作为中华优良传统的义值得被赞扬以及传承。
TOP
444#

回望历史,舍利取义者颇多。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在匈奴后,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丝毫不为所动,坚守气节,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在艰难的情况下“掘野鼠,去草食而食之”,终于归汉,不辱使命;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去留肝胆两昆仑。”他们都是舍利取义者,为了国家民族大义,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真正做到了“舍生而取义”。反观现在,物欲横流,人心不古,人往往趋利而为,为了利益可以出卖道德,出卖良心,出卖身体,出卖朋友家人……真是令人不齿。希望通过该帖,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醒悟,不再做利己主义者,而以他人、集体、国家利益为重,做一个真正的舍利取义者。
TOP
445#

  古人云:“舍生而取者矣。”古人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放弃自已的义。这些人更会为了义而放弃所谓的利的。 舍弃利益而换取忠国的正义。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充分体现了诗人文天祥那为了忠国正义,面对着金钱的诱惑依然面不改色,拒绝金钱的利益以死报国,全因他心中存有那忠国的正义。他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TOP
446#

高飞之鸟,妄与贪食;深潭之鱼,死于香饵。相信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抵住诱惑的有多少。但是我的面前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在我的脑海中闪过......程婴牺牲自己的亲生骨肉救出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忍辱负重独身抚养赵氏孤儿。这种舍利取义,义薄云天的精神不知感动多少孤独的灵魂,辛弃疾辞官归隐,指引不愿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即放弃梦想......有了他们,我在选择“义”的道路上不在动摇
TOP
447#

“义利之争”是从古到今一直争议不断地话题。历史上从来不缺见利忘义之辈,也从来不少舍利取义之辈,前者如汪精卫,后者如方孝孺,前者被骂“卖国贼”,后者被称赞至今,其实,英雄狗熊就在一念之间。
TOP
448#

“义”是君子的品行,何为君子,就是那些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的人,君子追求“义”的过程就是将俗心改造为圣心的具体途径。我们现在的这个时代更加需要“义”,现在的社会缺乏道义,市场经济让我们迷失在“利”的迷宫中不能自拔。我们忘掉了“义”和“利”孰轻孰重。“利”是短暂的而“义”长久的。要想我们的生活能过的更加美好,我们就应该知行合一,不因为自己的私心而去破坏道义。
TOP
449#

      在中国,舍身而取义是被称颂,被赞扬的行为。中国人常讲要学做人;要先做人,后做事;要追求做好人,不是只追求做富人贵人;就是要把自己从生物意义上的人,提升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使自己摆脱禽兽境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论语》说“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践行这一点,有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这样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
  见义勇为。《论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从正面讲就是见义勇为。这是践行义以为上原则的起点、第一步。
  人们常把见义勇为理解为舍己救人的英雄行为。舍己救人确实是见义勇为,是见义勇为的最高表现;但不能把见义勇为仅限于舍己救人的行为。《论语》原文只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义不为是常见的现象,又是道德建设中严重的问题。道德的意义在于行。见义不为,知而不行,道德流于空谈,是社会的大弊。《论语》原文,就是针对见义不为之弊,并没有提出舍己救人的要求。
  见义不为和见义勇为,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一事当前做与不做,有两种选择:应该不应该或有利不利,前者是以道义为取舍标准,后者是以功利为取舍标准。见义勇为就是日常生活中,把应该不应该当作言行取舍的标准,放在有利不利,功利的衡量前面,应该做的就做。这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的一切言行中,把精神生活的要求放在功利考虑的前面,是践行义以为上原则的起点。
     把见义勇为仅仅理解为舍己救人,看起来是提高了见义勇为的意义。舍己是却恰恰会缩小了见义勇为的意义。人们敬佩舍己救人的英雄,很多人会觉得高不可攀,与自己的实际生活无关。而应该做的就做,则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而且可以做到的。
TOP
450#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传统文化中舍利取义的思想让中国人多了一份骨气。孟子强调养浩然之气,古往今来那些舍生取义的人物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