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223242526272829»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37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孟子?告子上》)自古君子舍生取义 ,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在义与利面前,舍利而取义说说是非常简单的,而真正能做到的恐怕是很少的,而在道义与生命相冲突的时候仍然坚持道义的恐怕凤毛麟角了吧
TOP
377#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如是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被究竟是选择“利”还是选择“义”而困扰,即使我们心中清楚义才是最重要的,却也不免由于利欲熏心而做出错误的选择。
TOP
378#

        舍利,好比舍弃物质上的财富;取义,好比获得精神上的至宝。富可敌国却精神空虚的人,与飞禽走兽雷同,与行尸走肉无异;相反,满腔正气却暂时潦倒的人,果能以道义为准则,甚至舍利而取义,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何愁不能实现?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固然可贵,因为它是上天赐与的礼物,我们时刻都应知道去珍惜。但亘古以来,天地间就有一种正气,它比生命更值得我们去维护,于是,就有了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宁死不屈,演绎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的绝唱;就有了27岁的王茂华在火场中三进三出救5娃后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详见,2010年《人民日报》之《宜春王茂华、谭良才三进火海救人:平凡翁婿 不凡壮举》)。在人生的抉择面前,他们选择了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去维护另一种更加重要的东西。他们的生命虽然已经无声地逝去,但他们为人间留下了一股浩然的正气————那,便是义。
金钱,利益,地位,试问有谁不爱?只不过有的人可以为它们费尽心思,不择手段,视它们为生命中之最重。而又有那么一种人,能把它们放在其次。凌驾于其上的,是对国家的热爱。赵泰来曾经在英国继承了一笔巨额遗产,却发现其中竞有国家文物150件之多!赵泰来没有把它们转手或卖掉,而是将它们尽数归还给中国。为了凑齐昂贵的运费,他甚至卖掉了4栋别墅。最后将所有文物都完好无损地运回了祖国。在庞大的个人利益面前,赵泰来依然将祖国的利益摆在了第一位。一个人的利益,在整个国家利益面前,永远显得那么渺小。赵泰来放弃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最好地诠释了祖国无尽的热爱与他那一颗赤子之心。(详见2010年《新闻晚报》之《顺治玉玺等多件国宝首度亮相 “捐宝奇人”抵沪》)
        或许,只有现实口头上说取义,永远是那么的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以有多少人难以做到。商家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惜用地沟油冒充食用油;在棉被里加入黑心棉花;在豆腐里加入防腐剂;甚至驰名中外的肯德基,也用豆浆粉冲调的豆浆冒充淳豆浆。他们都被利益蒙住了本心。义在他们眼中或许已经不值一文,这样的行为其实才是社会真正的悲剧。
        道义和利益,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为了道义放弃利益,或许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做到,却永远都是我们本心的追求。
TOP
379#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要做到舍生取义,确实是很难。然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种大义的民族气节,还是能感染很多人的。
TOP
38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中学时学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教了我们做人当舍利取义。
  义,即正义,是行为的最高标准。从小,梁山那一百零八单好汉的正义之气就深深影响着我。到了中学,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然正气也令我折服。做一个正义之人,为老人让座,热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为他人雪中送炭......都是正义的表现。正义是牺牲,奉献,是及善良,正气,勇敢为一体,是至高无上的民族品格。让我们一起做正义之人,行正义之事,让浩然正气存于天地之间。
TOP
381#

孔孟的言论使我联想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不仅影响到自身做人做事,而且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TOP
382#

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③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④ 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⑦?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⑤,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⑥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
    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罗一峰先生为了归还失主一个金镯,却甘冒误期会试的风险,毅然喊出了“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的道德宣言,实在令人敬佩。
TOP
383#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TOP
384#

利对人的诱惑当然是巨大的,但是在义者的面前却丝毫无用。义者在利与义的抉择面前,定会舍利取义,因为他们心中对义的理解早已超出常人。很多人,为了个人私利,就抛弃了心中的义,我觉得这其实是得不偿失,利只是暂时的,只能说是一时的痛快,而做个义者却是终生无愧。
TOP
385#

“先义后利”、兼顾而有序的辩证义利观。“义利之辩”一直是儒学中被频繁探讨的重要话题。孔子肯定了“利”为众人之所需所求,有其当然合理性,但同时又警惕世人不要因利弃义,而应取之有道。在孔子看来,仁与义是君子终生无时无刻都应遵循的原则,任何利益与之相冲突都应舍弃,只有在仁与义范围内的利益才是正当之利。同时,孔子反对过分扩张自己的物质性欲求,而主张以求道代替纵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为学也已。”
TOP
386#

“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和价值选择。舍利取义是最好的结果,但不可能人人做到,也不能保证做到的人都是真心的,许多的舍身取义者值得被表扬和被我们学习。希望人人深知仁义并把他发扬光大。
TOP
387#

        清末:谭嗣同。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高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真是荡气回肠,可歌可叹!  
    战国:屈原,看着楚国的大好河山一点点的被吞啮,看着那一群奸佞小人为了一己荣华谄媚楚王,至国家于不顾。此情何堪?他决不愿同流合污,最后在绝望之中毅然决然的投入汨罗江。我理解此时的屈原,他是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眷恋,带着对楚国人民无限的爱离开了这个他曾热恋过的世界。他知道与其卑躬屈膝的活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躯体是随着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气却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TOP
388#

在道德价值观上,“义”往往与“利”对举,由此形成的“义利之辩”成为贯穿中国哲学与伦理思想史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家“轻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利,小人喻于利”,认为追求“利”是小人的品性,而君子都是重义轻利的。由此选择“义”还是“利”成为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尺,“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孟子·尽心上》)“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春秋繁露·玉杯》)。儒家思想中,“利”是德之大盗、大贼,是一切恶行的根源,因此,舍利取义便是君子践行仁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TOP
389#

古人可以舍生取义,见义争为,但如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为了一点利益而争斗到两败俱伤?用假钱买假酒,为什么不可以为了道义而克制一下自己那被利益熏得不成样子的心?
TOP
390#

        古人可以舍生取义,见义争为,但如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为了一点利益而争斗到两败俱伤?用假钱买假酒,为什么不可以为了道义而克制一下自己那被利益熏得不成样子的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