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返回列表 «2324252627282930» / 4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39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利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有个人利益,也有整体利益;有眼前利益,也有长远利益。当以上各种利益违反了正义的原则时,哪怕是生死之选,孟子也能舍生而取义。
        舍利取义从来都是君子的准则,也是君子的追求。从古至今,只有能正真做到舍利取义的人,才能被成为真正的君子。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明]洪应明《菜根谭?修省》)只有堵塞住物质欲望的道路,才能够打开道义之门;只有放下肩上世俗的东西,才能够挑起圣贤的重担。真正的正义之士,都是抛弃物质之欲,放下世俗之物的圣人。
TOP
392#

       论语-里仁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君子和小人的划分,是以看重和追求利或者义为标准的。君子自然是把追求义(或者道义)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相反的,小人则把追求利(或者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由此可见,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是舍利取义还是舍义取利。而要想成为君子一样的人,就要时刻把义作为行事准则,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每个人抵制物质和外在的诱惑和干扰,学会善于辨明善恶、真假、优劣、是非,不断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凡事做到适宜、恰到好处。不要总是短浅地纠结于利害、物质、得失这些外在的方面。反观现在的社会,小人比比皆是。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黑心棉的出现,这些损害大众利益,只为谋求自己利益的商家层出不穷,都是违反道义的现象。我们不能要求他们舍弃利益,但是如果他们能多考虑一点义,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富有正义精神和道义品格呢?
TOP
393#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 天玄子曾经说:“利人即利己,亏人即亏己,让人即让己,害人即害己。”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正义和利益孰轻孰重,显然看出。
TOP
39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当生命和道义面临选择,只能选择一个的话,仁人义士将舍生取义,不苟且于世间。生命诚可贵,道义价更高。
TOP
395#

《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 罗一峰先生,名字叫罗伦,以举人的身份去参赴考试.奴仆在路上捡着一个金镯.在没有路费的时候,奴仆要把金镯当掉,罗伦阻止了他,并且不顾会耽搁考试时间的危险,把金镯物归原主,最后,中了状元。这是舍利取义的出处。在义与利面前,有些人都会犹豫不决,而也有许多人不为“利”所动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这难道不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铭记的吗?
TOP
396#

    “义”和“利”孰轻孰重?几千年来,它一直是思想家们争执的焦点。诸子中的法家主张“贵利轻义”;道家以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墨子认为义利合一,志功双规;而儒家创始人孔子则提出了“重义轻利”的思想。通过《论语》,我看到了合于“义”的“利”的可取,不合于“义”的“利”虽贫不取,“义”一定要放在“利”之前。我相信,“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舍利取义”等这些智言睿语,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后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TOP
397#

  孔孟的言论使我联想到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能否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先哲们如明灯般的教诲,它们照亮了我们的夜行路。我相信,“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舍利取义”等这些智言睿语,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后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TOP
39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凡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可以取得,但是不可以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的道义 ,道义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利益的价值。
TOP
399#

“义”是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传统美德,它已然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道德规范。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育要舍生取义,要怀有一颗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中国自古以来也不乏仁义之士,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义”的故事。
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它并不是一句空话,它让我们明白了当我们被巨大的利益所诱惑的时候,我们应该权衡一下利弊,到底我们说做的事情是否是正义的,是否来得渠道是光明正大的,如果我们是有违正义的,那我们宁可不要,哪怕为此我们会献出生命。比如文天祥就是一个具有民族义气的人,当面对元人的威逼利诱是他毅然秉持着心中的民族气节,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清”的千古名句。解放前,由于国民党腐败无能,经济趋于崩溃,洋货充斥市场。著名作家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买美国救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们在面对利益的时候坚定地选择了义,这是何等艰难的事情,又是何等的高洁的气魄啊。
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安定的年代,更应该保护心灵的那块净土,在追求物质享受、追逐利润的时候我们更要保持“义”的精神,积极主动的维护社会正义。
TOP
400#

  我们都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利和义也是一样的。孔融让梨、 晏殊复试 、诚归玉带这些例子,想必大家都知道。“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这句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主张非要怎样不可,也没有一定要反对的事情,只求一切行事合于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我们要正确处理利和义的关系。
  “君子重义,小人重利”、“舍利取义”等这些智言睿语,都帮助我们在日后面对社会中各种各样的诱惑时作出正确的抉择。
TOP
401#

这里所谈论的是“义”与“利”的关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和义同样也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工具。但这种区分是有度的,不能说只要追求了利便一定是小人。君子在合适的范围内谨慎地追求利,按自己的劳动索取自己应得到的回报,这是合情合理的。可若是见利忘义更甚于舍义取利,这便是小人了。在当今社会中,充满正义感的人很多,但也不乏眼中只有自身利益的小人。在反腐之风盛行的今天,贪官的落马使我们更加看清了见利忘义的小人的存在。在金钱和权势的诱惑下,有多少人背弃了自己的信仰和本心,把手一次次地伸向罪恶的深渊。义与利本身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东西,在义与利之间正确地权衡并作出抉择,需要我们有自觉性和使命感。
TOP
402#

        传统道德中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孟子把“义”作为判定人们行为的道德标准,视“义”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义”在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因而应重义而轻利,主张一切唯义是从,反对唯利是取,提倡“见利思义”。孟子更是提出了“生”与“义”发生冲突时,舍生取义的价值选择。他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尚义反利的思想。“义”所代表的是社会公认的人们应该遵守的社会规范,倡导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谐、有序。因此“义”反映了古人在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千百年来“义”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中。“路见不平一声吼”式的“义”是武侠小说中永久的主题,体现了人们心中的对“义”的崇尚和追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式的“义”在民族危难时刻,是凝聚民众的精神支柱。“仁义”思想是孔子思想道德体系中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和谐有序的伦理道德思想。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谭嗣同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如今社会“舍生取义”的人越来越少,相反,“见利忘义”的人比比皆是。国家工商总局公开曝光侯耀华、李金斗、郑多燕等演艺明星代言虚假广告,这些人为个人收益,给消费者物质、精神和身体等造成极大损害。现在,确实通常不需要我们作出“牺牲自己,获取正义”的行动来,但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还是应当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为了集体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牺牲一点个人利益是可以接受的。在社会丑恶面前,要敢于出头,维持正义,不要让冷漠传递在人间。
TOP
403#

“义”代表世间的合理、公平与公正,是区分各种利益符合正义原则与否的标准所在。义始于自然,归于内心,我们常说“道义”,意思就是义是天道的法则,也是人间正道的法则。
生活中,义通常与利相对。能否正确看待利与义的关系,是每个人所固有的难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有勇于舍弃当前利益,把眼光放在长远的规划,着眼于道德大义,民族大义,方能有顺天道,不负己心。
TOP
404#

“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义”被国人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与品质。
《管子》中提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也。”,五常包含“仁、义、礼、智、信”,而蔡振绅先生所编的《德育故事》更是将“义”列入八德之中,“义”的地位可见一斑。
“义”与“仁”关系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仁”是“义”的内隐,“义”则是“仁”的外显。在古代,“义”还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认为,在“生”和 “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
“舍利取义”四字让我不禁想起”巨伯轻生重义“的故事:
汉代有一位读书人叫做荀巨伯,因他的朋友生病而千里迢迢赶去看望,不巧村中正碰上强盗打劫,所有的村民都跑了。他的朋友劝他:”这里太危险了,你赶快走!”荀巨伯却说:“我远道来探望、照顾你,如何可以舍你而去?这样败坏道义的事我做不出来。”
荀巨伯走到屋外,跟那些强盗说:“我的朋友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
强盗们被荀巨伯的真诚、讲道义、不畏生死而打动,强盗头目就对同伙说:“我们皆是无义之人,怎么可以来抢夺这个有义的地方?”于是下令强盗们全部撤走。荀巨伯的大义凛然化解了这次灾祸。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许不常有这种与至极珍贵的生命相冲的事情来考验自己,但就算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也要长把道义摆心中,万不能做一些背信弃义的小人之事,否则,不等他人鄙夷,自己便会时时后悔莫及。
TOP
405#

利常常都是和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往往在趋利之时淡忘了心中的道义。有时也许可以在义中取利,那么也许大部分的人还是回去践行义之真理,但是一旦利益与道义站在了对立面上,那么往往为了一时的利益,大家会舍弃道义。有些人会因为深受道义上的煎熬而食不饱居不安,那么这样的人还算是可以挽回,就怕那些处之泰然或是已经深陷在利中的人,已经麻木不仁到忘记心中道义。而世上不乏有这样的人。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着实不易。这样的例子也可谓俯仰皆是,为了金钱而不惜损害他人,为了仕途之便而不吝走上旁路。也只能希望这一章的知识能够深入人心,那么怎么可能还用去担心食品安全或是别的什么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